日前,世服網記者有幸約到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導師(博士)、于都學院院長易長海教授。
易長海,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二級教授,牛仔產業國際知名學者,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導師,中國牛仔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服裝標準技術委員會專家,先進紡紗織造及清潔生產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中國紡織行業牛仔服裝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纖維及其制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牛仔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兼任江西服裝學院牛仔產業學院院長,兼任江西省現代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廣東省均安牛仔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牛仔產業的高柔性化生產與智能化裝備、牛仔全產業鏈清潔生產與資源循環再生利用、生態功能性牛仔面料及其牛仔服裝的開發。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科研項目共20多項。現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檢索的5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50余項,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0余項。多項成果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其中2項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曾多次被《中國紡織報》、《湖北日報》、《南方日報》《紡織服裝周刊》、《亞洲牛仔》、湖北衛視等媒體專訪報道。曾歷任石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武漢紡織大學科技處處長,校長助理,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
易長海教授作為牛仔產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世服網通過采訪,從易教授的講述中獲得了珍貴的產業指導,對從事牛仔產業鏈的廣大企業具有實實在在的參考價值。
易長海教授通過三個方面為我們解讀了過去、現在、未來的牛仔產業發展前景。
一、武漢紡織大學之所以在于都建立研究院的原因
武漢紡織大學是目前唯一的一所以紡織命名的大學。在我國幾千所大學里面,唯一的一個從事牛仔服裝全產業鏈的重點實驗室就在武漢紡織大學。從目前我國的牛仔產業來看的話,最發達的地方應該還是廣東、江蘇、廣西、還有浙江。為什么武漢紡織大學牛仔產業研究院沒有建在廣東、江蘇、浙江這些地方,恰恰建在江西于都?這是有三個原因的:第一個原因是于都政府非常重視紡織服裝產業,目前是于都政府產業經濟發展的首位產業,而且牛仔產業這幾年在于都發展非常迅猛,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千畝級的于都牛仔服裝洗水產業園,有著一定的產業基礎。第二個原因是于都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的地方,是革命老區,國家對革命老區、贛南蘇區的經濟發展非常的重視,武漢紡織大學也是踐行著支援革命老區的一個舉措。由武漢紡織大學的牛仔實驗室率先進行,就正好借助于都現在牛仔產業的發展勢頭,把武漢紡織大學的學科、科研成果和人才優勢匯聚起來,更好的服務革命老區,滋潤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
第三個原因就是交通優勢。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贛州于都的交通優勢也體現出來了,去往廣東非常方便。所以武漢紡織大學于都牛仔研究院,雖然建在于都,服務于都的產業經濟發展,為于都的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牛仔企業,提供智力支持、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同時也借著這個研究院,作為武漢紡織大學一個產學的窗口,服務整個國家的牛仔行業和牛仔產業。
二、易長海教授作為牛仔行業的專家,對于這個行業的歷史發展為我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易教授:牛仔起源于美國,傳播發達于歐洲,一百多年以后才傳到中國。大概進入中國的時間是改革開放開始,至今有40多年了。我現在經常在外面說,牛仔起源于美國,傳播發達于歐洲,然后創新做大在中國。目前,我國已經是牛仔服裝最大的生產大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大國之一。
為什么說牛仔創新做大在中國呢?這幾十年,我國在牛仔的產業鏈是比較完善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牛仔的原料看,如棉花纖維、滌綸纖維等,包括一些新型的粘膠纖維,我國做的非常好。從整個生產鏈看,如牛仔紡紗、牛仔織布、牛仔染色、牛仔服裝的制造以及牛仔服裝的水洗等,無論是生產的設備和工藝流程,還是工廠的先進的數字化的管理,我國都有非常大的創新和改變。特別是這十多年來,我國對這種傳統產業提出了:必須轉型升級、智能制造、高附加值的生產和生態環保健康的生產的口號。這個口號提出來后,在牛仔染色和牛仔洗水這一塊,我國有很多的先進技術、新型的設備和先進的工藝。
雖然美國對牛仔有著100多年的歷史,但是像美國和先前的一些西方國家由于勞動力的原因,現在主要是做品牌、品牌的設計和做市場為主,生產的產業鏈已經不全了。因為產業鏈的轉移已到亞洲,現在最強的就是在中國,這個產業轉移給中國帶來一個很大的機遇同時也是很大的挑戰。機遇是我國的產業鏈齊全,勞動力優勢、原材料優勢、政府重視優勢,故產業鏈越來越齊全,技術創新也越來越高。當然也給我國很大的挑戰,牛仔在生產過程中,人員的消耗和水資源的消耗都比較大。因此,必須要用先進的、環保的、生態的、健康的、特別是環境友好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來生產牛仔服裝。在要保持環境友好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背景下,我們必須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去對牛仔的生產工藝、過程以及裝備進行創新。這是消費者和政策的要求,人類國際組織的要求。國家政策的要求促使我們牛仔人一定進行創新,去進行產業變革。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當然我們未來還有很多東西要去進行創新。
三、易長海教授針對牛仔服裝作為行業里面的小眾品類,為什么幾十年里久盛不衰,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以及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給我我們做了深入的分析,值得行業人士認真聆聽。
易教授:牛仔確實在行業里面是一個小眾品類,我也經常在外面跟很多人這樣說。牛仔是個小行業大市場,雖然它是個小眾品牌,但是由于牛仔的普及性,從剛剛出生一個月左右的嬰兒到100歲的老人,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都穿牛仔,都喜歡牛仔。而且牛仔是不分國籍、民族,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喜愛。因此,它的市場非常的大。我經常說牛仔是衣中的常青樹,為什么是這樣說呢?就是很難有一種服裝能經歷幾百年,一般隨著一個時代的更迭,服裝的風格有可能就會或者滅掉了,或者說是轉化了。而牛仔經歷了一百五六十年到現在,不僅沒有萎縮,而且這個市場越來越大,所以說牛仔雖是個小行業,但它一定是個大市場。
我有三點談一談牛仔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一,牛仔從它的起源到八九十年代,它都是一種以勞動者穿出去,從事勞動的服裝。隨著現在人們對美的追求,消費者對牛仔舒適性和時尚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牛仔已經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牛仔。傳統意義上的牛仔服裝,是一種所謂叫做勞動服裝,現在的牛仔服裝是一種快時尚。為什么說它是快時尚?牛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呈現出男生女生最具有特性的一種美感。所以我經常說的一句話,作為年輕人,或者年紀大的人,你出去約會,或者出去開會,或者出去干些什么事情,在你不知道穿什么的時候,你選擇一件牛仔服裝穿出去肯定不會錯。因為這確實是一個百搭的,所以經久不衰。牛仔通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從傳統的勞動服裝變成了現在的時尚服裝。
第二,隨著快時尚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的水平越來越高,對牛仔服裝的要求,與傳統的牛仔服裝有區別的。人們要求牛仔服裝要好看;穿著要舒適,尺寸要合體;還希望牛仔服裝有一定的功能性,如防紫外線、防脫色、防風、防雨、防輻射、抗菌等,也就是說未來的牛仔,在這個快時尚的時代,未來的牛仔的品類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機會。原來的牛仔就是藍色、黑色兩個大品類,現在我們穿在身上的牛仔已經有五顏六色的,有藍色、黃色、綠色、白色、紅色等,各種各樣的牛仔都有,我們有時候把它叫做彩色牛仔。現在功能性、時尚性的牛仔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所以生產廠家、設計師在設計牛仔的時候,一定要將思維要跳出傳統牛仔思維。要隨著時代的潮流去進行設計,進行市場的對接,去賦予牛仔的一些舒適性和特有的功能性。
第三,牛仔全產業鏈,它是消耗的資源比較大,也就是說,從一朵棉花要變成穿在你身上美麗時尚的服裝,它要經過很多的工序,紡紗、織布、染色、成衣制造、水洗等等。這個產業鏈要消耗很多的水資源,還要消耗很大的能量。現在正好國際社會提出來一個減碳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特別是我國這兩年提出了2030年一定要達到碳達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這兩碳,也就是現在流行說的是雙碳。雙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減碳,因為如果全世界都不減碳的話,它對我們這個世界的氣候就會有影響。世界氣候的變化,不斷這種演變下去,特別是溫室氣體效應,比如說多少年以后,會給我們的子孫后代帶來災難性的毀滅,所以在國際國內這樣一個雙層背景下,我們牛仔人必須要有擔當,必須要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否則我們的牛仔就不能可持續。這么美麗時尚的一個產業,穿在我們身上這么好看、百變、萬變像魔幻萬千一樣的時尚美麗,如果不可持續,未來就會把這個行業就會滅掉。如果我們的牛仔人,在產業鏈上的企業提前做好準備,響應國際社會的這種發展的理念,響應我們國家的號召,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早做準備,在整個的生產過程中都實行減碳,減少排放,實現環境友好,用最先進的技術去對這個產業進行變革,去轉型升級,那么未來我們這個產業就一定會,更加的紅紅火火,更加的生態可持續,更加的環境友好。
非常謝謝我們易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世服網的采訪,也感謝您給我們牛仔服裝行業以及廣大產業鏈的企業提出了這么好的建議。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