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為什么倒了?
就因為太慢了?
早在10月份,美國的International Textile Group(國際紡織集團)就宣布,旗下位于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的Cone Mills White Oak Plant,將在今年的12月31號停止生產。
White Oak Plant是什么?
曾經,它是一家影響著世界牛仔文化發展進程、堪稱偉大的工廠。擁有112年的悠久歷史,一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牛仔面料廠,與Levi's、lee、Wrangler等知名牛仔褲品牌合作推出過無數經典產品,是美國牛仔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資深的牛仔發燒友,肯定擁有帶著White Oak標簽的牛仔褲。后來,它扛過各種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成為全美國境內唯一一家生產selvedge denim(包邊牛仔布/赤耳牛仔布)的工廠。如今,過完這個月,它就會關門。以后就再也沒有美國產的赤耳牛仔布了。
這個擁有112年歷史的經典老廠,終究沒能逃脫關門的命運。
1891年,Moses and Ceasar Cone兩兄弟共同創立了Cone Denim。1902年,原有的工廠已經滿足不了生產需求,兄弟倆借了60萬美元買下了格林斯伯勒東北部的一塊地,建造新的工廠。1905年4月,White Oak Plant正式投入運作。3年以后,Cone Denim便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牛仔面料供應商。最巔峰的時候,White Oak占地面積達到擁160萬平方英尺,工人多達2500名。
1907年的White Oak
采購White Oak的品牌中,最出名的要數Levi's。
最初,Levi's 501的面料由Amoskeag供應,為了追求更好的質量(加上Amoskeag的倒閉),Levi's在1915年獲得了從Cone Denim使用Shrink-to-Fit (Selvage)面料的權利。1922年,White Oak成為501 XX的獨家面料供應商,XX就是專屬面料的編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合作是沒有簽署合同的,純屬雙方的口頭約定。
2015年,Levi's Vintage Clothing推出了名為“The Golden Handshake”的系列,來紀念雙方的君子協定持續100周年(雖然中間曾一度因為Levi's將生產遷往海外而中止)。
除了LVC,Tellason、RGT、Nudie Jeans和Baldwin等牛仔褲品牌,也采用White Oak生產的牛仔面料制作丹寧服飾。2016年夏季奧運會,Ralph Lauren為美國國家隊打造隊服,運動員們所穿的白色牛仔褲,面料就來自White Oak。
一紅一藍兩條包邊耳
與美國的國旗顏色對應
▼
White Oak使用1940年代美國Draper x3fly shuttle 織布機,這種老式窄幅梭織機能織出各個年代對應的牛仔面料,這種原汁原味,就是很多復古牛仔發燒友把它視作經典的原因。
同時,White Oak也是Cone Denim產品研發創新中心的所在地,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2015年,Cone Mills在慶祝White Oak110歲生日的時候,還打出了“Still made in America”的標語,表達他們作為全美境內唯一一家包邊牛仔布生產商的驕傲。
可也就過了兩年的時間,這個唯一的驕傲終究沒能撐下去。
致力于推廣美國制造產品的A Continuous Lean創始人Michael Williams將White Oak的關閉稱為“national tragedy(國家悲?。?,他認為歷史不能被改寫,一旦工廠關閉,意味著美國人又將失去另一個身份象征。
牛仔文化誕生于美國,牛仔褲是美國文化的重要標簽。在美國牛仔歷史的發展進程中,white oak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的失去,代表了美國本土牛仔面料制造業的落沒,是傳統制造業衰頹的一個縮影。就像Michael Williams所說的,一旦工廠關閉,意味著美國人又將失去另一個身份的象征。
到底是誰撂倒了這個百年牛仔工廠?“慢”在這個時代,真的不行了嗎?
老式窄幅織機織出來的布幅很窄,效率也不如新機器高,這種“慢”在發燒友心目中,都是珍貴的。但在這個什么都講求低成本高產出的市場環境之下,這種“慢”就成了White Oak關門的原罪。
慢就該關門嗎?
私募股權公司的資本家說,不賺錢就滾蛋。
去年10月份,Cone Mills的母公司International Textile Group被私募股權公司Platinum Equity收購。這個PlatinumEquity公司在業內最著名的,就是通過切掉高成本支出來提升利潤的操作手段,之后再以一個更客觀的價格把公司轉手。那時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在ITG連年虧損的情況下,Platinum Equity是很難容許White Oak這樣高投入低產出的工廠存在的,裁員或整個被砍掉,只是遲早的事情。
也許有人會問,感覺經??梢钥吹脚W衅放仆瞥鰓hite oak的產品,它真的那么不賺錢嗎?
和我們同樣有這個疑惑的還有Tellason的主理人,他們在自己的官網上說,幾個月前,得知自己是wo的第四大客戶時,自己都驚了——
The big surprise came a few months ago when welearned that we were the fourth largest customer at White Oak.
越來越少品牌想采購這種慢慢做出來的牛仔褲了,訂單日益減少,PlatinumEquity只能讓它關門止損。
慢就該關門嗎?
撐不住的made in USA品牌說,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無奈啊。數據顯示,1960年左右,美國市場有95%的衣服是本地生產的,而今天這個數字僅僅只有3%,97%被外包到發展中國家。
1994年正式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國內的紡織業產生重大影響,生產成本低廉的墨西哥成為了產業轉移的目的地。之后的一系列政策,又使紡織業向亞洲轉移。cone mills自身也順應這樣的趨勢,相繼在墨西哥和中國嘉興開廠。
外包到發展中國家意味著什么?更低的生產成本。更低生產成本意味著什么?更高的利潤空間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想做100%美國制造(從原料到生產)的產品,已經越來越難,不少品牌已經被迫放棄這個標簽。以前一直以made in USA為榮的Unis New York、 Outlier等美國品牌,現在也開始在葡萄牙代工了。盡管Tellason表示,他們訂購的White Oak牛仔布足夠維持2018年的生產。但再之后,他們的包邊牛仔面料也只能全部從日本進口了。
慢就該關門嗎?
享受著快時尚便利的消費者說,這和我有什么關系呢。
全球化生產的本質是什么?哪里的生產成本低就去哪里開廠。中國的生產成本低的時候,一大波訂單涌進來,等到中國的生產成本逐年攀升,訂單們就涌到更低的越南、緬甸、孟加拉。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H&M,Zara等快時尚品牌。Tellason的直筒赤耳牛仔褲售價是230美金(約合人民幣1520元),相比之下,只要花29.99美金(約合人民幣198元),就能在H&M買到一條直筒牛仔褲。大多數消費者的選擇,當然是后者。
當地的環境被污染成什么樣,品牌不管,消費者看不見;當地的勞工被壓榨成什么樣,品牌忽略,消費者看不見;產品的品質有多糟糕,品牌用低價一包裝,消費者也可以選擇性失明。當一個地方的人和資源被壓榨得所剩無幾,資本就會遷移到下一個地方。說白了,White Oak也是這場遷移中的犧牲品,盡管它撐過了一次又一次。消費主義盛行,快時尚泛濫,你看似擁有了很多的衣服,卻沒有變得越來越富有充實,而是攢下了越來越多的垃圾。消費者永遠也看不明白,在這場游戲里,唯一變富的,只有快消品牌的老板。
紀錄片《The Ture Cost》
▼
曾經有讀者在后臺說:蟬市鼓吹花2000塊買一件能穿10年的衣服,卻不主張一年花200塊買新的買10年,這不是矛盾嗎?2000塊買一件衣服穿10年,每一年只要200塊都能享受到好面料、好剪裁、好品質。2000塊買10年200塊的衣服,看起來你擁有過10件衣服,可實際上,你買的每一件都是從快消品牌賣給你的垃圾中挑出來的,時間精力是花了,品位一點沒長進!
慢,本不該倒,只是這個時代過度追求利潤和速度,它只能被目光短淺的人犧牲掉。別等慢工出細活的好東西,都被快的潮流沖垮了,才開始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