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溫州時尚 鏈接美好生活
4月2日,溫州市經信局張志東局長,一級調研員蘇友燦等領導走訪森馬集團和大象城二期面輔料市場考察調研,并蒞臨商會與我會會長池慧杰、常務副會長陳龍秋、理事陳惠婷、秘書長陳琦翔座談交流,詳細了解今年溫州服裝行業發展情況。
座談會上,張志東局長希望通過近期陸續走訪調研鞋服等五大行業,了解企業所想所需,通過相關政策出臺幫助行業和企業解決一些實質問題,促進產業做大做強。
池會長首先向張局長簡要匯報了當前溫州服裝行業現況及面臨的困難。他指出目前行業內存在問題主要在三個方面:
(1)定位不夠突出
溫州高端男裝尤其是西服,在業內享有盛譽,也是目前相較于其他服裝發達區域最具優勢的品類,但由于西服整體市場容量小,還不能滿足全體服裝企業發展的需求。
溫州服裝行業在各品類也有過全面發展,女裝、童裝、休閑裝、職業裝、外貿服裝等品類都有一定的規模,但要么一枝獨秀,要么專業集聚度不高,由于市場充分競爭專業品類區域集聚,常熟的羽絨服,桐鄉的羊毛衫,平湖織里的童裝,海寧的皮衣等地區快速吸引了溫州服裝企業,使得溫州服裝產業在競爭力上不突出。
因此溫州需要有一個品類作為溫州服裝標簽聯動全品類共同發展。
(2)活力不足
溫州服裝曾經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但近年來感覺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時尚氛圍缺乏,產業不夠集聚,生態建設滯后、外部誘惑太多,投資信心變弱,加上外地有些城市對時尚產業高度重視,以產業集聚配套專項優惠政策招商引才,對本土企業吸引力很強。
溫州優秀的服裝企業紛紛外遷,尤其是品牌企業,在北上廣深還有杭州做產業布局。溫州成為服裝行業的孵化基地,沒能在溫州形成集聚。
(3)人才匱乏
一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是關鍵要素。隨著產業的流失人才也隨之流失,產業的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基礎,大學生畢業留溫率低,外地專業人才和產業工人來溫也原來越少,尤其是企業家的二代很多也不選擇留在溫州接班創業。
幾點建議:
一、聚焦核心品類強化定位
以點帶面發展溫州服裝行業
溫州服裝經過30多年的發展,曾經的輝煌和苦苦的堅守,溫州西服歷經幾十年沉淀,有著高中低完整的產業生態,有和杰尼亞合資的夏夢,有以西服為代表品類的民族品牌報喜鳥,也有瑞安西服電商供應鏈集群,尤其是近幾年女西服的流行也給溫州西服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國內知名品牌都把溫州做為男女西服首選的生產基地。西服品類體量規模雖小但是對工藝要求高,有著很高的行業門檻。
建議聚焦西服作為優勢品類,將溫州定位為“中國西服之都”,強化品類定位,以點帶面推進溫州服裝行業的發展。對企業在宣傳上加大推廣、在政策上給予扶持。特別對投入智能化升級的西服企業給予更多技改提升和發展空間的支持。同時借勢中國服裝協會等國家級行業組織,引進中國西服節,申請將溫州作為永久會址,每年舉辦,持續推進。
二、以西服品類產業優勢
推進時尚定制行業的發展
在國內外服裝定制市場快速增長的背景下 ,由于西服品類生產的優勢和全品類完善的產業結構,溫州快速承接了市場的需求,形成的以西服為核心品類的全品類時尚定制的集聚,2017年中國服裝協會授予溫州“時尚定制示范基地”,這也是溫州實至名歸,我們要利用時尚定制的產業優勢適時引導定制企業推進智能化,品牌化的改造和提升。
溫州市服裝商會也聯同企業從標準制訂、標桿評選、展會推廣、資源合作、媒體宣傳等多方面縱深化打響溫州服裝時尚定制區域品牌,在全國已形成了“時尚定制看溫州”的良好行業認同。現在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定制展有接近半數是溫州的企業,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都是溫州的企業,建議溫州通過舉辦大型會展、國家級論壇、專業發布會等形式推廣溫州時尚定制,打造自己的IP(溫州時尚定制展),并在全國巡展推廣。全面推進和擴大溫州時尚定制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賦能溫州服裝區域品牌的建設。
三、以溫州人時尚產業的影響力
帶動溫州區域品牌的建設
區域品牌的建設需要抓手,更需要借勢。有一股勢是我們溫州獨有的,那就是強大的在外溫州人。據不完全統計,在外溫州人時尚產業的體量極極為龐大,至少是溫州本土的10倍以上規模,威克多、地素、比音勒芬、歐時力等都是溫商知名品牌,也是國內該品類領軍企業,還有一大批掌握著國際品牌和品牌代理權,以及各大商場、市場的運營者,各產業帶的優質供應商里溫州人也是主力軍。這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但之前我們因為沒有區域品牌的賦能,沒有合適的平臺、缺乏一根紅線將內外時尚溫州人的資源鏈接起來,通過時尚定制區域品牌的建設,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可促進內外溫商協同發展,助力溫州服裝區域品牌建設,是我們的最佳契機。
建議設立世界時尚溫商長效聯絡機制,成立全球時尚溫商俱樂部(交流中心)、收集和了解內外時尚溫商信息及需求,建立數據庫,持續完善《時尚溫商白皮書》。通過召開中國男裝節、時尚定制展、時尚溫商高峰論壇等活動,召集全球知名時尚溫商回家鄉共敘鄉情共謀發展,賦能溫州經濟發展。
陳龍秋常務副會長隨后發言指出溫州服裝貿易平臺一定要集聚,市場商貿、面輔料、設計研發合到一起形成一條龍,繁榮的市場是工廠生存和做大的源頭,市場可以讓產業集聚,通過市場將西服品類標簽聚集到一起,通過商貿平臺打造,打出知名度,從而帶動女西和外貿,做大各品類服裝。
義烏、桐鄉等地原來周邊并沒有生產,但隨著市場的做大做強,帶動周邊工廠發展。曾經海寧到烏牛招商,當地100多家企業都去了海寧,以前是到海寧進皮革,現在工廠也辦在海寧,現在當地工業用地100多萬一畝,五星級賓館比溫州多,房價也很貴。工廠帶來人流量,帶來當地商業的繁榮。
陳惠婷在匯報時表示隨著近年來招工越來越難,產品外發和在外建廠已成為許多企業關注和思考的事,產業集聚得不到加強勢必導致更多的企業外遷出去,這也是當前首要問題。實際上在海寧、桐鄉等地招工并不困難,主要原因是當地產業集聚,訂單量足,工人待遇穩定。如何留住工人?留住人才?以及留住企業貿易總部?需要引起政府足夠的重視并出臺相關政策引導。
張局在聽完會長報告后表示,目前溫州鞋服行業發展很不容易,特別是2020年疫情導致鞋服行業探底,對終端市場影響非常大。行業發展需要集聚,需要配套、用工、人才培育等各個方面,政府政策要在營商環境和區域品牌造勢上發力,并且貫徹到位。
市經信部門也將做深入調研并出一份支持溫州時尚產業發展的報告提供市政府,為鞋服行業爭取更多優惠政策。特別在聚焦優勢品類上加大宣傳力度,以點帶面打造區域品牌,讓更多消費者知道溫州服裝,讓更多的服裝資源向溫州聚攏,提高整個產業的集聚度。
編輯丨章君
文章來源:溫州市服裝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