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縣域經濟何以“成高原”?信陽淮濱縣“流通貿易型”做典范!

發布時間:2022-04-14  閱讀數:11612

縣域經濟何以“成高原”?信陽淮濱縣“流通貿易型”做典范!


淮濱搶抓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戰略契機,圍繞“濱淮福地·臨港強縣”發展定位,借力后發優勢,突出優勢再造,加速彎道超車,因地制宜實踐了“流通貿易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水患大縣”的美麗蝶變、“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圍,為河南省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表率,也為同類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借鑒。

圖片

截至“十三五”末,淮濱縣生產總值為228.34億元,年均增長7.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8.48億元,年均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91億元,年均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2%;第三產業比重從2015年的32.2%提高到2020年的40.7%。“三產”結構比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縣域經濟綜合排名從“十一五”末的全省倒數第一,躍升到2020年的全省第40位。

圖片

“六篇文章”闖新路

淮濱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聚力做大產業、做優環境、做美縣城、做強“三農”、做亮文化、做好生態六篇大文章,闖出了一條后發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彎道超車、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01
圖片
做大產業強支撐
圖片

一是完善產業鏈條。聚焦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吸引龍頭企業落戶,打造紡織服裝科技產業集群,搶占全國紡織服裝科技高端市場。同時,依托弱筋小麥種植優勢,發展食品加工業,延長特色農業產業鏈。二是優化產業生態。圍繞三大主導產業,配套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和多個“園中園”項目,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生態和外部環境。三是培育特色產業。形成了船舶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四是發展新型業態。以智能服裝、功能服裝、生態旅游等為重點,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由“制造”向“智造”的跨越。五是打造產業平臺。堅持建設服務與生產服務并重、項目配套與生活配套同步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六是優化服務功能。通過智能化、技術化、綠色化“三大改造”,推動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升級,全方位服務企業產品創新和品質提升。

圖片

02
圖片
做優環境樹形象
圖片

對入駐產業集聚區企業項目實施審批“代辦制”,繳納稅費“一費制”,全程代辦“保姆式”服務,實現企業與群眾、企業與政府部門兩個“零接觸”。堅持“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建立縣、鄉、村三級招工服務體系,隨時幫助企業招工。對項目引薦人實施重獎,對重大投資項目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圍繞“濱淮福地·臨港強縣”的建設目標,著力打造“一座水城、百里河道、千畝濕地、萬頃水域”水系生態,構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生態畫卷。結合鄉村振興,推動城鄉統籌和城鄉融合,把淮濱鄉村建設成淮濱人民的美好家園。

圖片

03
圖片
做美縣城彰特色
圖片

圍繞“水景生態園林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港產城”融合發展思路,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城市特色。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按照“多規合一原則”和“規劃一張圖、空間全覆蓋、建設一盤棋”的總體要求,編制《淮濱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35)》和34項專項規劃。二是發揮水系優勢。圍繞“一座水城、百里河道、千畝濕地、萬頃水域”水系生態,謀劃實施“四水同治”項目,打造25公里城市綠色水系,彰顯“水在城中流,人在畫中游”的水鄉特色。三是擦亮城市底色。把“水”“綠”作為城市底色,加快國土綠化,打造園林城市,建成帶狀公園9個、游園17個,呈現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生態畫卷。縣城綠化覆蓋面積804萬平方米,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40%。四是樹立經營理念。以經營理念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圍繞老城區提質增效、基礎設施功能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住房品質提升等領域,謀劃實施民生工程,提升縣城建設品質,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圖片

04
圖片
做強“三農”補短板
圖片
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增美的目標,探索用現代工業理念、先進科技成果建設現代農業的新途徑。一是統籌規劃,有序調整農村產業布局,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農旅融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模式,逐步形成了弱筋小麥、芡實、貓爪草等特色產業。二是項目支撐,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先后謀劃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33個,計劃總投資95億元。三是創新模式,讓農民分享產業融合成果。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與農戶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確保了農民增收、企業增益、社會增效。四是引進鄉賢,帶動農村經濟創新發展。全縣返鄉創業人員8000余人,創辦各類企業、專業合作社7007個,帶動就業7萬余人,實現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打工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創業效應轉變,為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圖片

05
圖片
做亮文化鑄魂魄
圖片
把文化旅游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朝陽產業和支柱產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豐富的水景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全力推動文化旅游業轉型發展。以全域旅游總體規劃為基礎,組建了興淮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推動旅游業一體化發展,初步打造形成了以淮河生態游為主體,歷史文化游、城市工業游和鄉村休閑游齊頭并進的全域旅游發展新局面。正在實施東西湖風景區升級改造、淮河文化主題公園、兔子湖康養區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三點一線”文化旅游帶。同時,圍繞“五百里水路一座城”以及域內諸多的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生態要素等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創新文旅發展模式,依托信陽淮濱港、產業集聚區、造船園區、紡織園區、烏龍酒廠、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好知艾產業園、構樹產業等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旅游+”的綜合帶動作用,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優勢轉型,先后被評為“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宜游名縣”“中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中國綠色生態模范縣”“中國生態魅力縣”“中國建設最美鄉村旅游示范名縣”等稱號。

圖片

06
圖片
做活生態顯優勢
圖片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生態立縣,厚植生態優勢,打淮河牌,做水文章,推動綠色崛起。一是堅持以小流域治理為突破口,實施“綠水青山”工程,擴大濕地面積,綠化河道荒灘。二是將“生態水景園林縣城”建設、“鄉村清潔”工程與生態創建工作相結合,統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保證了城鄉天藍、水綠、景美。三是發展食品加工和紡織服飾兩大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產業,開啟綠色發展模式,實現經濟指標逐年上升的同時綠色發展不掉隊。

圖片


“五力提升”大跨越


“十三五”以來,淮濱縣域經濟發展的態勢、基礎、結構、底色、動力、環境大為改觀,縣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集聚力和輻射力大幅提升。

圖片

01
圖片
發展基礎愈加牢固
圖片
淮濱產業基礎更加扎實,形成了紡織、食品、造船三大主導產業,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15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平方公里,三年跨越62個位次,晉升為二星級;臨港經濟聯動效應初步顯現,臨港物流園區和鐵路支線建設成效顯著,對內已與下游4省14市簽訂戰略協議,對外“信陽淮濱港—非洲路易港”豫非貿易直通港加速推進;交通優勢持續增強,“公鐵水一體化”立體交通網已經建成,京九鐵路穿境而過,兩條高速公路貫通東西南北,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四通八達,淮河航運通江達海。
02
圖片
協調發展不斷深化
圖片
堅持“港產城”融合發展,改造老城區,提升建成區,建設新城區,科學推進村莊分類和布局優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引導人口適當向鄉鎮所在地、產業發展集聚區集中,依托信陽淮濱臨港經濟區、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重點鄉鎮,探索建立一批特色小鎮、電商園區、創客空間等。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鄉村為腹地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發展壯大一批產鎮相融、宜居宜業的中心鎮和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打造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21個。


03
圖片
綠色發展加速推進
圖片
綜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四水同治”、河湖“四亂”清理、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等,建立并實現縣、鄉、村三級網格管理體系全覆蓋,推動全域綠化,提升綠化品位,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六項因子濃度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實現空氣質量二級達標。水質量環境持續改善,國控斷面水質均值達到Ⅲ類標準。節能減排連續兩年在信陽市排名第一位。全縣濕地面積達到3400公頃,林地面積達到27.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5.98%,被評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范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等稱號。


04
圖片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圖片
營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聚焦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營商環境,加快對外開放,產業集聚區實行入駐企業項目審批“代辦制”,繳納稅費“一費制”,全程代辦“保姆式”服務,實現企業與群眾、企業與政府部門兩個“零接觸”。堅持“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重大投資項目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把淮濱的營商環境打造成金字品牌,被評為省5A級最具投資價值營商環境集聚區金星獎。


05
圖片
基層治理大為改善
圖片
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開展黨建“3458”工程,構建黨建“大格局”。創新實施“黨建聯盟+產業聯盟”雙聯盟促產業發展模式,構建26個產業聯盟+黨建聯盟,以黨建為紐帶,優化產業組織形態。探索建立“四責協同”機制,以“三個清單”明責知責、“四個鏈條”履責督責、“五種方法”考責問責,打造了完整的責任閉環,形成了同心劃船、同向發力的工作局面。創新建立“標兵爭創”晉升體系,大力實施“一曬一議八聯評”活動,通過“三單四鏈五法”,打造一個完整的責任閉環,形成人心齊、干勁足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村黨支部作用,夯實鄉村治理“基石”,調動各方力量,形成齊抓共管共治“矩陣”,激發了干事創業激情。

開拓創新顯擔當

圖片

淮濱探索“流通貿易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模式,為同類區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對接國家戰略,搶抓發展機遇。淮濱縣的發展實踐證明,只有緊跟國家戰略全局,自覺把縣域經濟發展放到全國大棋盤中謀劃推動,才能在服務大局中加快發展。隨著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尤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巨大的內需市場、勞動力資源優勢等,使淮濱縣域經濟在暢通雙循環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彰顯。對接國家戰略,搶抓歷史機遇,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彰顯特色,主動轉,加速轉,在創新體制機制中激發活力,破解難題,縣域經濟定能“成高原”。

下一步,淮濱要“問河借力”,跳出淮濱看淮濱,放眼全局開新局,在全省乃至“一帶一路”大框架下謀劃,緊緊抓住歷史性機遇,架構起臨港發展的大橋梁大通道,依托港口發展臨港產業,打造臨港經濟區,發展多式聯運,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港口—產業—城市”良性發展,打造河南省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要示范區、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窗口、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01
圖片
借力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圖片

新發展格局下,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為淮濱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機遇,依托信陽淮濱港打造通道優勢,依托三產支柱產業打造轉型優勢,依托生態資源打造文旅融合優勢,都為淮濱縣域發展潛能轉化為現實增長的動力和后發優勢提供了條件。一是在做大總量與提高質量相結合中培育新優勢。二是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協同中培育新優勢。三是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中培育新優勢。

02
圖片
立足稟賦條件,突出優勢再造
圖片

要通過再造、整合、重組來鞏固提升已有優勢,加快培育新的優勢。一是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圍繞變“流量”為“留量”,發揮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集聚效應,加快交通體系、物流樞紐與區域、城市、產業的互動融合,在打造區域樞紐經濟上下功夫。二是推動產業基礎優勢向產業鏈供應鏈優勢轉變。推動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特色農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提升企業整體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三是推動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變。要以“地域特色”和“精品景點”為主抓手,堅持把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作為推進旅游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內容,使旅游產業成為該縣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在壯大主食產業化和糧油深加工基礎上,依托現代科技和現代商業模式,把特色農業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03
圖片
堅持多域協同,推動融合發展
圖片
以新型城鎮化為著力點,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推動縣域層面城鄉融合,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業的發展優勢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二是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通過城鄉一體化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三是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把新業態、新模式、新主體融合到農業發展中來,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四是加快推進信息化,培育智慧農業、智慧工業、智慧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經濟效益。五是持續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加快推動“以港鑄城、以港育產、以產興城、產城平衡”的港產城融合聯動發展格局,著力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豫貨出海集散地。
04
圖片
注重內外聯動,深化開放招商
圖片
近年,淮濱縣以擴大開放統領工作全局,聚焦紡織服裝、食品加工、船舶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精準招商、圓鏈招商,繪制出要招引的產業、企業、產品和相關機構“四張圖譜”,連續兩年落地項目數居全市第一,被河南省政府表彰為“河南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推動淮濱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應重視對外開放工作,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實力。要把開放招商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要進一步凸顯河南出海“南大門”和通江達海“橋頭堡”地位,深化與長江經濟帶、泛長三角地區的聯系,積極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產業鏈式轉移、集群式轉移,精準招才引智,依托龍頭企業和創新平臺引進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農業實用人才。
05
圖片
堅持民生為本,共享發展成果
圖片
圍繞主導產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多環節增值,特別是要注重把農民牢牢嵌入產業鏈條,盡可能把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發展的二、三產業留在縣域,讓群眾更多分享產業發展收益。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培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服裝加工、文化旅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大力發展能盤活資源的產業,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讓閑置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沉睡資源為群眾增收。

文章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