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效的時尚品牌營銷策略,一個精準定位以吸引目標受眾的營銷策略,將使時尚品牌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對于時尚品牌來說,將自己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傳達自己的獨特之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時尚是受直接面向消費者(DTC)熱潮影響最大的主要消費類別之一。事實上,時尚行業已經成為競爭最激烈的消費垂直領域之一,幾乎每天都有新品牌涌現。2022年,全球時尚業重新起航,盡管疫情仍可能影響增長前景。據麥肯錫的研究預測,時尚行業整體營業額將全面恢復,全球時尚銷售額在 2021 年達到恢復到疫情前的96%—101%,在2022年達到疫情前103%—108%。此外,隨著消費形態的演變,許多時尚品牌將重新調整他們的營銷計劃,今天,我們分享給時尚企業家和品牌高管們8大時尚營銷策略。
利用數據,精準營銷
如果說這場疫情在營銷方面教會了我們什么,可以說是懂得收集和利用數據和分析的企業將主導市場。根據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跟蹤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的情況,"那些利用數據的力量來提高客戶電商體驗的時尚品牌的數字銷售增長了30%至50%。"這意味著將數據整合到你的營銷決策和戰略中,發現客戶的偏好,完善你的目標市場,購買旅程個性化,并最大化客戶的終身價值。
時尚行業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和由此產生的經濟不確定性的沉重打擊。為了應對競爭壓力并增加銷量,時尚品牌越來越多地轉向數字渠道并加強其社交媒體影響力。線上購買的比重持續上升,并且線上購買上的支出不斷增加。?早在2020年,就有多個奢侈品牌加速數字化轉型步伐,包括 Gucci、YSL、Stella McCartney、Dior 和 Balenciaga等。直播也越來越受歡迎。?2022 年繼續在數字創新上發力并嘗試新的創意和商業方法。不可替代代幣 (NFT)、游戲“皮膚”和虛擬時尚等數字資產將更接近主流,一些品牌擴展到數字“元宇宙”。
數字化轉型給中國時尚品牌帶來的巨大發展契機,也將成為中國時尚產業騰飛的重要窗口期。
獨特的品牌識別
對于許多品牌來說,有效的時尚營銷和品牌推廣的第一步是開發一個獨特的、有凝聚力的品牌標識,使自己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并作為全面數字營銷戰略的基礎,傳達這種獨特的身份。大多數時尚品牌僅在功能或實用性方面幾乎不可能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為了脫穎而出,品牌需要精心打造引人入勝的品牌故事。今天的時尚品牌不需要再自說自話,而是要開始傾聽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太多的品牌沒有花時間去提煉它們是誰,是什么讓它們與眾不同,并發現它們的目標受眾是否在乎。定義你的品牌是開發品牌DNA的第一步,品牌DNA將為從產品戰略到營銷提供信息和指導。
品牌終極指南
品牌指南通過對目標受眾的洞察和信息傳遞的指導,建立起你的品牌的視覺識別和個性。旨在使你的創意資產和信息傳遞在所有媒體和渠道上保持一致。
花時間研究定義和遵循品牌指導方針的公司會建立品牌忠誠度。?
擁抱技術創新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關注數字化領域的趨勢,從人工智能商品化到虛擬現實和沉浸式銷售。今天,3D 軟件和游戲引擎除了創建虛擬商店復制品外,還提供了幾乎無限的可能性。耐克在 SoHo 購物區的新店占地 55,000 平方英尺,從產品定制到進行訓練和投籃的店內球場,他們的虛擬旗艦店提供真正身臨其境的體驗。
還有一些公司將時尚購物更進一步。Fortnite 是一款由全球 3.5 億人玩的視頻游戲,它正在為在線角色銷售虛擬配飾、鞋子和服裝。隨著技術創新和消費者轉向數字化,模特穿著虛擬服裝或不再遙遠。
新技術為消費者從探索到成交的無縫沉浸式購物體驗創造了機會。盡管全球市場各不相同,但品牌應該加倍投入定制的應用內購買旅程,并在直播和增強現實試穿等技術方面進行發力。
Dior AR試穿
瑪絲菲爾線上新零售平臺“試衣到家”以AI科技+時尚體驗+個性化時尚助理,打造全新的高端時尚新零售平臺;歌力思運用綠幕技術,將線下真實走秀與線上數字虛擬技術結合,把秀場搬到“云端”,與騰訊智慧零售進行戰略合作,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 中國時尚行業正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
可持續時尚
近年來的增長趨勢是,可持續時尚是關于公平的工作條件、道德、供應鏈效率、產生廢棄物最小化和提高透明度。消費者過度消費是造成破壞環境的原因之一。普通消費者只穿了 7 次衣服就扔掉了。我們可以做的是成為更負責任的消費者。對于公司而言,這意味著采用支持環境可持續性的戰略和實踐,包括使用替代材料、升級再造、最小影響的商業實踐和負責任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展望未來,時尚品牌需要將重點轉移到綠色運輸、可降解包裝材料、手工制作和定制化,以減少庫存浪費。?
時裝業可以減少其對環境的影響的最重要的杠桿之一是閉環回收,該系統現在開始大規模推廣,承諾限制原材料的開采生產并減少紡織廢料. 隨著這些技術的成熟,公司需要將它們嵌入到產品開發的設計階段,同時采用大規模的收集和分揀流程。
根據《中國可持續時尚消費人群行為圖譜》,89% 的受訪者表示有購買 “具有可持續性的產品” 的意向,中國時尚企業紛紛入局可持續時尚領域,一些小眾的設計師品牌從開始就將品牌定位為可持續時尚品牌,而一些大型服飾品牌則推出一些可持續材料制成的系列與產品。中國時尚品牌的可持續時尚之路還很長,不過越來越多中國時尚企業和消費者開始接受可持續時尚了。
柔性供應鏈
時尚行業依賴于復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面對物流瓶頸、運輸成本上升和供應短缺等問題,企業需要采用柔性供應鏈,來應對供應鏈的復雜性。
服裝制造過程相當復雜,涉及多個步驟,從原材料采購到運輸到全球零售商。中間涉及很多階段,一項研究表明,完成所有步驟并運送到零售商的平均時間為66 周。供應鏈的復雜性通常是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無法密切協同的主要原因。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減輕復雜供應鏈所帶來的影響。采用數字化自動化流程是一種解決方案,可以有效增強產品跟蹤、提高運輸性能、提高預測準確性等。
去中心化是另一種解決方案。與其使用非常復雜且容易受到干擾的集中式分銷系統,品牌商可以嘗試用基于批發商地理位置的區域分銷中心。?
營銷策略
需要一種多渠道營銷策略來擴大受眾,讓他們了解你的品牌和產品,并讓他們在整個客戶旅程中積極參與。數字時尚營銷策略應包括以下要素:
營銷日歷
營銷日歷是一年中的戰略大綱。它幫助品牌掌握季節性變化,并為即將到來的營銷活動、營銷節點、營銷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導。對于時尚企業來說,營銷日歷是一個重要的藍圖,確保營銷工作既一致又及時。此外,提示你的品牌收集計劃明年所需的反饋。營銷日歷可幫助品牌圍繞消費者做出合理的季節規劃營銷活動,并針對淡季調整品牌策略。一些品牌通過在旺季的時候來減少多余的庫存,而另一些品牌可能不太關注銷售,而是在銷售旺季之前將內容營銷活動放在首位。每個企業的具體目標會有所不同,但無論目標如何,都應提前計劃策略并在營銷日歷上注明。
社交媒體營銷
影響中國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核心渠道正向著高度數字化方向轉變,其中社交營銷滲透率高達80%,不能否認社交營銷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大趨勢。
很多時候,品牌將社交媒體視為一條單行道。品牌只一味的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告知和教育消費者,但沒能以消費者喜歡的語言來表達。社交媒體可以而且應該為營銷決策提供有價值信息。收集意見并及時回饋的品牌可以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在社交媒體上建立一個由受眾參與度很高的社區勢在必行。所有的社交媒體渠道是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產生忠誠度、以及讓潛在受眾被吸引最佳場所。需要選擇正確的社交媒體平臺,并根據每個平臺的個性投放的對應信息。
KOL/KOC營銷
KOL/KOC營銷并不一定總是最有效的營銷渠道。通過網紅、明星或素人種草,挖掘與品牌目標人群一致的受眾來擴大影響力、建立品牌資產和認同。一批品牌大使可以為初創品牌創造奇跡。
中國營銷人員正處于KOL營銷的最前沿,由于中國成年人平均每天有超過6小時23分鐘消耗于各類媒體,其中55.5%的時間花費在數字媒體,因此KOL營銷對于影響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至關重要。在抖音,超過10w粉絲的「時尚」類大V有1580個,「美妝」標簽的有1575位。除此之外,微博、小紅書、B站、微信公眾號、豆瓣、淘寶直播……各個平臺都有數量龐大的時尚類KOL。KOL營銷在時尚品牌營銷戰略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體驗式營銷
體驗式營銷是一個非常有效但具有挑戰性的途徑。它為時尚品牌提供了一個為消費者創造富有想象力的真實體驗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確保活動與你的品牌緊密關聯。體驗式營銷可以成為整體營銷策略的一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升級,服飾行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消費越來越強調時尚個性體驗。消費者對服裝的已由單純的功能需求,轉向文化需求。在滿足消費者產品需求的同時,契合客戶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心理訴求,服裝品牌正努力塑造與之匹配的時尚品牌形象。
品牌聯名
與LOUIS VUITTON開創先河后,Supreme與BURBERRY仿佛又讓人夢回 2017。雙方在 2022 開季帶來驚喜,騎士旗幟上揮舞的 Supreme logo 和 BURBERRY Bogo 的出現則成為最驚喜獻禮。
adidas x GUCCI聯名系列
隨著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中國本土時尚產業力量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開始與中國本土品牌展開聯名合作,歐美市場和中國市場的超級大牌與獨立設計師品牌間逐漸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合作關系,互相取長補短,各取所需,實現共贏。
客戶服務
客戶服務通常不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營銷渠道。但對于時尚品牌來說,它通常是少數直接與客戶進行一對一的互動機會。出色的客戶服務是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留住客戶的策略之一。它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留存工具,也是建立關心客戶的聲譽的關鍵組成部分。?
總結
面對2022年的嚴峻形勢,時尚品牌可以做的是將危機視為建立彈性和保持連續性的機會。現在是接觸行業合作伙伴并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擴展服務的好時機。最重要的是擁有專業知識和融合技能的人才能使企業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挑戰。?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