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紡業,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支柱產業之一。
近日,總臺記者走進長興縣夾浦鎮的吳城紡織產業小微園,看到一輛接一輛的貨車正將白坯布發往南通、紹興等地。
在今年疫情反復、原材料大幅上漲的嚴峻形勢下,還能有這樣的熱鬧場面,村里人都說多虧兩年前的未雨綢繆。
曾經:“不想搬,怕沒利潤”
曾經,夾浦鎮吳城村有1700多臺織機,分散在109戶村民家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多重沖擊讓家庭織機戶們難以應對。當時,浙江省政府相關部門來當地調研,指出粗放型加工模式存在應變能力差、安全隱患多等問題。
吳城村黨總支書記孔有明提出,把大家集中起來,建立紡織產業小微園。但不少村民表示很猶豫,吳城村村民朱鵝珍說:“當時不想搬,怕加工費等被卡著,沒有利潤,很擔憂。”
如今:“人多得很,搶都來不及”
村民大會上,矛盾主要集中在小微園誰來建和新機器誰來買兩個問題上。
孔有明動員村里另一家紡織大戶,兩人向銀行貸款5000多萬元,投資1.2億把園區建了起來,隨后又添置208臺全新的噴水織機,引導家庭織機戶入園,走上企業化生產的道路。
三樓加彈、二樓整經、一樓織布,既省去以前包裝和運輸成本,還能購買價格相對較低的半成品原材料自己加工,進一步降低成本。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也讓產品合格率從87%提升到95%以上。
孔有明說:“村民開始不想要進園,后來搶著要。”村民朱鵝珍說:“現在一家才分到21臺織機,人多得很,搶都來不及。”
吳城村的紡織產業小微園里,除了69戶織機戶負責1350臺織機的生產加工外,還有300多位村民在小微園上班,人均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
“只要你們做出來
價格你們決定”
“低小散”生產方式的改變,讓吳城紡織產業小微園扛住了今年以來的風浪,而產品不斷創新,更是讓長興的紡織企業穩住了訂單、拓展了市場。
華隆絲綢有限公司有一款熱銷的高檔布料,當初客戶在手感和克數上要求極為苛刻。
該公司業務總監曹淑芳說:“大家在一起開了很多會,討論到底要不要做、要不要試,客戶說,只要你們做出來,這個價格你們決定。”
于是,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坯布印染,公司開始進行技術攻關,歷經近一年時間反復打磨后,最終通過客戶的重重檢測。這款產品作為主打產品開始大批量生產。
如今,該公司訂單不斷,來自20多位歐美采購商的訂單已經排到幾個月后。
正是面對危機,未雨綢繆、提前布局,才使得長興這個輕紡大縣在今年遭遇一系列挑戰時,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今年1到4月份
長興縣輕紡行業工業總產值129億元
新產品產值60億元
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2%。
(來源 |?新聞聯播、化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