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第一屆中國國際時裝周創辦至今,中國國際時裝周和中國時尚一起走過了25個年頭。在此背景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聯合新浪時尚發起話題#中國時尚25年#,與大家共同見證中國時尚行業的發展。
?
回顧中國時尚產業發展的歷程,中國服裝設計師們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我們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越與大家分享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經歷。

呂越
呂越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時裝設計創建人、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并同時擔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時裝藝術國際同盟主席,她是中國時尚大獎第2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的獲得者。她的服裝設計作品曾遠赴世界多國參展,被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
當談起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情形時,她回憶道,當年因為樣衣尺碼問題,無奈之下找來孫紅雷、李誠儒等演員辦了一場“情景劇”式的秀,無意間成為在中國時裝秀T臺上最早啟用演員走秀的時裝設計師。
在談到25年間中國時尚產業發展時,她認為“對創造力的認知和認可”是中國時尚變化最大的地方。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和對自身文化根基的渴望,也逐漸塑造了中國時尚產業當下的模樣。
?

?
新浪時尚:您還記得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時的情景嗎?
?
呂越:我還記得,那是1997年,當時我任職在一個國企,他們找到我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做一個中國的品牌,下單給意大利,讓他們幫我們做西裝,就像反過來他們向我們的工廠定制貼牌一樣,我們用自己的商標讓他們的工廠去貼牌。當時還覺得蠻興奮的,因為1997年也很早。
?
當時請了像胡兵這樣的模特,但是胡兵太高了,我們的樣衣來了以后完全穿不了,就特別發愁。那時候剛好給張藝謀他們做衣服,我曾經給他做過領獎服,跟他團隊的人特別熟,我就把這個想法跟他們討論。我說能不能用演員來走,雖然我也擔心演員突然上T臺會有風險,然后就選擇了一部分模特一部分演員來做。當時他們團隊的副導演幫我請到一些演員,像孫紅雷、李誠儒,做了一個情景模擬式的秀。因為用演員,就希望把他們的長處發揮出來。
?
當時設想了幾個場景,從早到晚的一個商務場景。畢竟我們做的是男裝而且也是西裝,所以商務場景用得很多。所以就發生了孫紅雷帶一個團隊,李誠儒帶一個團隊,進行商務談判。但是我覺得他們倆演繹得有點不像商務談判了,像兩個“戰隊”在談判(笑)。
?
新浪時尚:當時您作為第一批被推到臺前的中國設計師的代表會覺得有壓力嗎?
?
呂越:我覺得壓力倒是沒有什么,因為一直都在做設計,而且應該說那個年份對我來說是整個團隊比較成熟的年份,所以不覺得有壓力。但是確實感到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因為之前雖然大家知道設計要被重視,但是沒有那么大的力度。這個中國服裝設計博覽會之后才聽說,其實組委會的出發點是名師、名牌工程,是戰略性的,我們是受益者吧。
?
新浪時尚:那您怎么看待當時的中國時尚產業?
?
呂越:因為我常常跑歐洲,秀場現場去得挺多的,看到了非常多的東西。尤其是那個秀完全是一個藝術呈現,就像聽歌劇或者是看話劇一樣。但是我們自己的秀那時候還達不到這種程度。我記得我們博覽會請來法國時裝工會主席,當時他覺得差距有100年之多,但是第二年再來,就覺得差50年了。其實我們的進步很快,但是差距也很大。
?
新浪時尚:這25年來中國時尚發生了哪些讓您覺得印象深刻的變化?
?
呂越:其實是對創造力的認知和認可,我覺得這個變化最大。因為我從當年的設計師到后來的教師,有些學生,他們可以做自己的品牌。他們設計的東西,包括在品牌里銷售的東西,是我當年不可想象的。如果我那一年拿同樣的東西去銷售,就肯定不會活下來。消費的認知和對于創造力的認知和認可,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改變。
當年實際上整個行業不成熟,我們能夠獲得的支持力量特別有限。我剛才說,其實在法國的秀場T臺里,整個秀場的感受是疊加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加分,而我們是減分。所以其實那時候也蠻有挫敗感的,因為自己覺得我的設計還可以,結果減來減去就可能會減成不及格。比如說材料的環節,你本來想用一個紅顏色,但你就是找不到這個紅,本來想要1號紅,最后不得不用8號紅,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1號紅就是找不到。
?

?
新浪時尚:面對國際時裝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不斷加碼,您認為中國品牌和中國設計師應如何應對?
?
呂越:我其實不太擔心這種壓力或者挑戰,因為越來越多元的選擇,尤其現在的年輕人——甚至不光是年輕人——有很多需求,他其實很想在服裝上體現自己的文化身份。我當年給張藝謀做領獎服裝的時候,我們其實聊到過,他作為一個“國際人”,作為一個導演,他的作品獲獎,去領獎的時候,他并不想穿西裝。他覺得西裝特別難受,不是他生活里常用的服裝類型,跟他的生活相距甚遠。另外一個主要是文化性的需求,自己的文化體現在那一刻,也希望有所表達。還有就是年輕人現在因為信息的暢通,他們見得太多了,在這么多的選擇當中,他肯定想選擇跟自己相關的東西,那么是什么呢?肯定是文化的。
?

?
新浪時尚:新中式、國潮的爆火,有人認為是商業營銷對傳統文化的消費,也有人認為是年輕人對國貨和中國品牌的認同,您怎么看?
?
呂越:因為設計其實就是針對產品來實施的一個行為,產品就一定有消費,所以商業的這個部分是不可回避的。我覺得是好事,即便是有這個因素也是好事情。因為畢竟商業看到了這種力量,它愿意在這里投入。另外就是剛才講到的年輕人的東西,這部分人的消費的理性或者消費的需求有偏重,偏向國貨或者偏向國潮,我覺得也很好,至少他自己在衣著的這部分消費上會表達。對于國際品牌的壓力,包括他們也試圖揣摩中國人的喜好,做一點帶有中國文化內容的或者風格的產品,我覺得是討好中國的消費,這個都沒有矛盾,都是看到了這種需求。
?
新浪時尚:中國時尚想在國際舞臺上扎根,作為設計者,您認為中國時尚產業未來還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
?
呂越:我覺得如果對文化更重視,對文化力量更看重是有助于我們的品牌在世界立足的。其實很多亞洲的國家,日本也好,韓國也好,他們有非常多的財團支持本國的年輕設計師和自己本國的品牌,能夠到海外傳遞這樣的文化。我覺得這個可能要加強。然后再有一個是,其實我們自己的消費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急需力量的話,關起門來練兵也沒問題。
?
以上文章來源于新浪時尚?,作者新浪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