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了五年時間完成的校園擴張總體規劃的其中一個項目。該項目總共耗資六千萬美元,包括:不同大小的教室、會議禮堂、研究實驗室、教師辦公樓和學術行政區域。
外部排列有序的向外伸展的拱形結構骨架是該大樓的設計的特點之處。建筑仿佛骨胳一般,單體的排列組合,大型的體量,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
和一般建筑不一樣的,這個美術館在戶外部分設計了一組遮陽的百頁,而沒有把百頁全都放進玻璃窗的內側去。遮陽百頁放在室外,如同一葉纖細的羽毛片隨時跟著陽光調整自己的角度。
室內空間幾乎通身純白,卡拉特拉瓦以他對混凝土的熟練運用以最簡單、最樸實的結構功能,造就了極其雅致而壯麗的美。新車站由西班牙建筑師圣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設計,設計概念稱為“眼窗”(Oculus),是從一位孩童手中釋放鴿子而來。白色建物外觀矗立在金融區世貿中心1號大樓等摩天大樓之間,突出的造型獲CNN評為2016年9大新地標之一,設計靈感來源于一幅“從兒童手中放飛的鳥”的繪畫。
飛鳥狀雕塑化的形式在一片幾何形高樓大廈中凸顯出來,成為枯燥環境的最佳調節劑。
肋條之間的玻璃可以引入自然光線照亮整個建筑,在每年的9月11日,以及短暫的春秋季節中,“眼睛”可移動的頂棚將朝天空張開。
博物館包括5000平米的臨時和常設展覽空間,以及環繞建筑并沿碼頭延伸的7600平米的廣場。該建筑有一個大型懸臂結構,在面向大海的一側為45米長,面向廣場的一側有75米長。這些特點突出了博物館從碼頭到海灣的延伸。
“容器”是Heatherwick送給紐約的禮物,一個給特別能走的市民的禮物,它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蜂窩狀的形態,古銅色的金屬質感,還有絕佳的景色,無不在吸引人們的目光。它包含了154段收尾連接的樓梯,2500多級臺階,80多處平臺,提供了大約1英里長的城市立體公園路線。讓人們充分體會到在一座由巨大的樓梯搭建起來的城市山峰里體會翻越一條艱難的線路所帶來巨大滿足感。
這個酷炫的綠色梯狀建筑,位于上海蘇州河畔,項目摒棄了大型建筑普遍慣用的“包裝盒”形,由上至下,狹長的場地上,形態由400級階形成的露臺和1000根結構柱形成的樹狀柱臺組成,鳥瞰的角度顯示出強烈的幾何構造。
Heatherwick跳脫出“建筑僅僅是建筑”的局限,其在項目內逐層升高的“立體綠化”,不僅消除了建筑與景觀的界限,同時也豐富了蘇州河沿岸的城市景觀,而天安千樹采用的階梯設計,大大有效的降低了與周邊住宅和自然景觀之間的密度,提升了周圍環境的舒適度。

BFC藝術中心比鄰上海外灘黃浦江畔,建筑外圍被三層獨立且可移動的“流蘇”包圍,靈感來自中國傳統戲劇舞臺。
這個名為“The Hive”的學習中心,如其名字所顯示,是一座蜂巢式的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交流中心,因其形似廣式早茶文化里的蒸籠,又得一昵稱“小籠包”。
這座建筑是在混凝土加入了顏料才得到這種特殊的淺色系;建筑沒有主入口也沒有大門,可以從各個方向進入中庭;開放的中庭空間使得圍繞教室的空氣得到最大化循環,對身處熱帶的新加坡來說再合適不過。
她所涉及過的作品遍布全球
其作品如同她本人一樣,充滿了爭議
她留下的作品美輪美奐
讓我們驚嘆人類偉大的創造力
她是“一個先驅者”
遠遠超越了她的時代~
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玉雕流暢的曲線,其驚艷前衛的建筑風格,不僅有著極為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更是一舉革新了酒店業的設計和建造模式。



項目以其高達190米的中央中庭聞名——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庭,從地面直通頂層,將面積172,800平方米的兩部分扭轉纏繞的塔樓合為一體。扎哈在設計中采用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形式,流線型雙塔以舞者般的優雅姿態回望市中心。
“堆疊花瓶”混合塔樓(Tower of Stacked Vases),54層、178米的摩天大樓將是扎哈迪德在墨爾本設計的唯一塔,設計中采用了精致的掐絲輕輕地環繞在建的四周,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宜居城市的一個新的標志”。


全球最大單體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于永定河北岸,占地140萬平方米,相當于63個天安門廣場的大小,僅屋頂投影面積相當于25個足球場,用鋼量達到5.5萬噸,等于一個北京鳥巢!
Ioan Ralea-Toma & Vlad Andrei Popa
Atelier Monolit是一家羅馬尼亞建筑設計工作室
由Ioan Ralea-Toma & Vlad Andrei Popa創立項目坐落在海灘的一塊巖石之上,中間的混泥土柱獨立支撐水平板塊,精簡、干練的建筑主體,像是懸浮在海灘之上,中間是360度大面積落地窗,周圍壯闊的美景一覽無余。
該項目跳出了人類居住環境框架的同時又與自然建立強有力的聯系,整個建筑位于懸崖之上,前面是無邊的大海,主體嵌入山崖縫隙,遠觀像是被巖石吞沒,懸空的玻璃平臺給人強烈的視覺挑戰。
設計師將房子打造成懸崖峭壁上一座玻璃橋,打破常規人類居住條件,上方是廣闊無垠的天空,下方就是浪花翻滾的河流,居住在這里不僅是視覺上的挑戰,也是對生理舒適度的挑戰。
Amey Kandalgaonkar 是孟買的建筑師除了建筑師的身份之外Amey 還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該構想的靈感來源于沙特阿拉伯的Madinsaleh巖石鑿墓,將建筑與自然的剛性部分結合起來,原始壯觀的巖石和房子融入一起,一眼望去,就像從巖石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建筑,無邊的曠野做為背景襯托,給人帶來驚艷、震撼的視覺體驗。
畫廊坐落在一個小島上,該小島通過將建筑與主要土地相連的路徑進入。柔性模具技術和精密設計的混凝土磚構成了該“麻花”混凝土卷墻的結構。四米高的玻璃窗在12個拱形之間,這些拱形通向360度露臺區域。
“麻花”建筑是由大麻草,水和石灰粉混合而成的,形成一堵墻,隨著時間的流逝,水,石灰和大麻草之間的化學反應最后變成石頭。
該設計靈感來源于莫比烏斯環,扭曲的外立面直接延伸到屋頂露臺,渾然一體的設計,創新靈動充滿了藝術感。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