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裙”一詞在清代乾隆時期開始有記載,直至清末民國時期一直有鳳尾裙及其變體的存在。它是清朝婦女的一種禮服裙。裙身一般由8-12條數量不等的彩色裙帶等距排列接于腰部而成。裙帶在末端裁成尖角,周緣鑲邊以加固用,并在條身繡紋案花樣裝飾。裙帶尾部呈劍尖狀,綴有彩色纓穗或鈴鐺(因此帶有鈴鐺的鳳尾裙又稱“叮當裙”)等。因穿著走動時彩條飄逸靈動,形似鳳尾而得名。又因鳳尾裙由裙帶組成,因此民間又稱之為“十帶裙”。
鳳尾裙的結構不能將人體完全密合包裹,因而常作為附屬裝飾系于馬面裙之外,一般常見于禮儀和婚嫁場合。鳳尾裙的形制華美,其制作可能會花上不少時日,裝飾工藝繁多,卻又很少為日常生產所穿著,是奢華風尚的流行產物。清朝中后期,隨著滿漢文化融合的加深,鳳尾裙從一開始僅限貴族和官宦女眷穿著到殷實之家的女子也會穿著,并由此推廣開來。其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01
女子的愛美之情
鳳尾裙形態類似于美麗的鳳鳥尾部,極有可能是通過對鳳鳥流線的外形和飛翔時的動感藝術形態簡化抽象得來的款式。穿上此裙行走時,裙帶輕輕飄揚,除了增加女子行步時的婉約之感外,還由于其緞帶上裝飾了鳥獸花卉等圖案和金絲線等不同色澤材料,使其如鳳尾般翩躚搖曳。穿此裙站立時,因緞帶尾部增加類似于如意頭、金屬銅鈴等裝飾,將緞帶拉伸平直,懸垂于馬面之上,良好地修飾了身型比例。同時隨著鳳尾裙制作工藝的多樣化,其裝飾效果也更為豐富。
02
民間祈福避禍的表達
民俗宗教現象是十分復雜的,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出現開始,就已經有地域區別,具有明顯的自發性、民俗性、功利性。這些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已經融化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鳳尾裙更是具有代表性。首先,從形制上 ,“鳳尾”就滿足了人們模仿的心理,希望能夠如鳳凰神鳥一般擁有美麗的外表和高潔品性。其次,在裝飾上,鳳尾裙的組成緞帶上常常會繡上美麗的紋樣,這些紋樣大多選用傳統的花卉、果實、動物和抽象化的宗教符號。
03
鳳尾裙的特殊結構
雖說鳳尾裙的穿著者多為家境良好的女子,但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封建社會,精心制作一條華麗的裙子仍是一件較為奢侈的事情。古代布匹門幅較窄,若是常規的罩身裙式,所花費的布匹較多,且常年穿著后,磨損不易修補替換。而鳳尾裙不同,其條帶式的款型,決定其是獨立的單元體,在受到損壞時,只需對其某個單元進行修復煥新即可,且緞帶上的刺繡和貼布,不僅裝飾了裙身,還加固了裙身,延長其使用壽命,很好地解決了浪費的問題,可供長期穿著。

清末五彩綢繡花卉紋鳳尾裙
上圖為五彩綢繡花卉紋鳳尾裙,是近代漢族民間鳳尾裙中的典型樣式,由淡黃、玫紅、水綠、桔黃、粉紅、淡藍、朱紅、大紅八種色彩的絲綢面料組成十八條鳳尾,鳳尾有海棠、蝴蝶、葫蘆、石榴、桃花、蓮花、桃子等刺繡紋樣,鳳尾的兩端有石榴、佛手、桃子的“三多”紋樣貼布,寓意多子、多福、多壽。

清末水綠色綢緞三多鳳凰花卉紋鳳尾裙
清末水綠色綢緞三多鳳凰花卉紋鳳尾裙由八條水綠色緞面裙帶組成,其中第一條與第五條裙帶上為鳳戲牡丹紋樣,其余各條裙帶上繡有花卉及石榴、佛手、壽桃等象征多子、多福、多壽的吉祥紋樣,此裙繡工細膩精湛,尤其在用色方面在清末裙裝中少見。

彩色綢繡花卉紋鳳尾裙
上圖為彩色綢繡花卉紋鳳尾裙,腰頭及與鳳尾的連接部分用桔色棉布拼接,并由紫色、桃紅色、淡綠色三種色彩的絲綢面料組成十條鳳尾,每條鳳尾分三段由串珠連接,上段紫色花朵型繡片中刺繡各式花卉紋樣,中段繡片刺繡佛手、桃子、牡丹、桃花、蓮花、石榴等紋樣,下段造型為蓮花形狀,通過顏料暈染形成漸變效果,并在底端綴有鎏金鈴鐺,是典型的“叮當裙”。

清末大紅色綢繡花卉紋鳳尾裙
此裙同彩色綢繡花卉紋鳳尾裙屬同種類型。由朱紅、淡黃、絳色、桃紅、淡綠、粉紅色六色絲綢面料組成九條鳳尾,鳳尾有梅花、蝴蝶、佛手丹、桃花刺繡,尾尖由淡綠、粉紅色面料組成蓮花狀,并有鎏金鈴鐺。
裝飾鈴鐺除了可以美化裙身外,還有一項在當時不可忽視的社會功用,那就是檢驗女子儀態。服裝作為中國社會風俗物化表現的重要載體,其形制裝飾亦是當時主流文化的側面反映。自古以來,“禮”作為維護君臣等級、尊卑老幼的秩序,已被人們廣泛接受,鳳尾裙在一定的思想范疇內也是表現禮儀的形式之一。鳳尾部裝飾的鈴鐺致使女子行走坐臥之時,需得儀態端莊,若是動作幅度稍大,導致裙擺飄散,鈴鐺傳聲,就會顯得這家姑娘家教不嚴。鳳尾裙成為女子從小學習“蓮步輕移”優雅舉止和傳統禮教的工具,是對于當時女性行為的約束,也體現了封建社會對女子儀態的嚴苛要求。

清末紅色緞繡八仙紋如意馬面鳳尾裙
受到馬面裙流行的影響,近代漢族民間的鳳尾裙常與馬面結合,即在裙的前中和后中位置各加入一條馬面代替鳳尾,這種鳳尾裙亦稱“馬面鳳尾裙”。如上圖清末紅色緞繡八仙紋如意馬面鳳尾裙,以藍色、淡紅、朱紅色絲綢面料組成十二條鳳尾和前后兩個馬面,鳳尾處有八仙、鯉魚、蝴蝶、鵪鶉、蝙蝠紋樣,八仙形態各異,生動活潑,馬面處有蝴蝶、銅錢刺繡圖案,馬面和鳳尾邊緣有黑色鑲邊和彩色貼邊,上方腰頭使用淡藍色棉布拼接,是馬面鳳尾裙中的一件精品。

清末大紅色緞繡瓜瓞綿綿馬面鳳尾裙
馬面鳳尾裙在民間的傳世數量不在少數,如上圖大紅色緞繡瓜瓞綿綿馬面鳳尾裙,主題特征鮮明,在前后馬面上各繡有一個“囍”字,并裝飾有卷草、銅錢、小孩紋樣,寓意財源廣進、早生貴子,其余八條鳳尾上繡有喜鵲登梅、富貴吉祥等吉祥紋樣,并在其中四條鳳尾上繡有“努力學習”四個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清末多彩綢繡人物紋馬面鳳尾裙
上圖為清末多彩綢繡人物紋如意馬面鳳尾裙,腰頭部分用灰藍色棉布拼接,并由黃綠、朱紅、灰藍、黃色、大紅五色絲綢面料組成十條鳳尾和兩個馬面,馬面上有花籃刺繡圖案,鳳尾上是戲曲人物繡紋樣,底部裝飾有桔紅色流蘇。戲曲紋樣也是清代裙裝中的常見主題,其每條鳳尾上的女性形象生動,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繡功精湛,寄托了制作者對女子儀態的期望。

清末黑色綢繡花卉紋馬面鳳尾裙
中國人向來喜歡喜慶、熱鬧,禮儀場合更是需要艷麗的色彩襯托,所以現存的傳世鳳尾裙大多是色彩艷麗的,并以五彩居多,而素色尤其是純黑色的鳳尾裙則較少見。上圖中便是一條出自河南地區的黑色馬面鳳尾裙,從腰頭至裙條皆以黑色面料制成,十條鳳尾兩兩相對,有一組是喜鵲登梅紋樣,其余皆是花卉紋樣,比較有特點的是中間馬面上的紋樣,內容豐富,組合奇特,花卉纏枝紋的開光中由下至上分別是一個小孩、一頭老虎、一只鳳凰和一條龍,繡功樸拙,形象抽象。龍、鳳、虎是中國原始圖騰崇拜中的瑞獸形象,早在先秦時期便有大量的龍鳳虎紋織物傳世,民間傳說中也有很多瑞獸保平安的故事,制作者將龍、鳳、虎與小孩繡在一起是希望孩子能夠有神靈庇護,茁壯成長。

暗紫色緞繡花卉紋馬面鳳尾裙
清末民初時期,鳳尾裙出現了很多變形,如圖是鳳尾裙與馬面裙相結合的一種形制。這種鳳尾馬面裙的具體樣式是在馬面裙的裙身部位縫訂鳳尾裙帶,分為部分縫訂和全部縫訂兩種。部分縫訂的鳳尾馬面裙在走動之時,仍保留了鳳尾裙本身的飄逸效果。全部縫訂的馬面裙到清后期逐漸簡化,有的上端簡化成了筆直的與裙面完全貼合的裙條,只保留裙條下端的劍頭部分不與裙面貼合,形制就類似于僅僅使用緞條作為裝飾的闌干裙,被稱為鳳尾闌干式馬面裙。

背心式彩色綢繡花卉紋鳳尾裙
再如上圖,其形態類似于我們現在的連衣裙,在制作時將腰頭延長,變成了背心的形狀,這種變形增加了鳳尾裙系扎的牢固度,也增加了保暖性和舒適性,或是受到當時西式連衣裙的啟發而做出的改良。
(內容來源:牛犁,崔榮榮《繡羅衣裳》)
圖文編輯:李若旭
責任審校:巨亞凡
文章來源:華服志 志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