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單位驗收通過名單,經建設單位對標自查總結、省級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把關審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審查,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公示,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絲綢學院)紡織工程系教工黨支部順利通過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單位驗收。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絲綢學院)紡織工程系教工黨支部(以下簡稱“支部”),是該校優勢特色學科“所在地”,也是全國培養紡織精英的搖籃之一。自樣板支部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支部始終把創建熱情有效轉化為精準服務、賦能發展的熱忱,構建起“以行業發展瓶頸為向、以企業發展痛點為要、以戰略發展需求為重”的“及時雨”精準賦能服務體系,通過插黨旗、建團隊、出實招、展作為,用實際行動彰顯高校黨建所蘊含的生命力、生產力和迸發力,切實把科學研究做在祖國大地之上、百姓需求之中。截至目前,得益于該體系建設,已設立專項攻關課題30多個,共幫助50余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200多個,創造經濟價值突破3000多萬,并培育地方研究院1個、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2項,3人次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稱號。瞄準需求做科研是支部黨員的一致行動,也是書于內心的無聲誓言。位于浙江沿海的寧波象山縣,原來盛極一時的針織產業面臨逐年萎縮態勢,其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力量跟進不足。聽聞該信息,支部書記陳慰來第一時間自駕去往象山開展調研走訪,之后積極推動地方與學校成立“浙江理工大學象山針織研究院”,通過“智庫建到廠門口”的方式,實現高校科研與地方需求的無縫銜接。在“送智”的同時,陳慰來還帶領支部把“培智”作為己任,通過專題授課、專項輔導、專家分享等方式,開展“輸血式”科研項目合作,為企業提供新研發的紗線、面料品質檢測和技術咨詢,開辦培訓班25次,累計完成檢測批次200多批,組織研究生結合企業難題開展課題研究數十個,大大提高了當地產品的品質。不到一年,以“科研供給為導向、以合作研發為方向、以產業振興為同向”的路徑,使得針織面料及新產品開發、新型染整技術、服裝設計和加工技術等方向的合作增效明顯,不少企業銷售收入翻番,地方織造加工整體效率提升35%,象山地區針織行業迎來又一春。“象山模式”大大激勵支部賦能地方產業的信心和熱心,此后,支部黨員活躍于杭州蕭山、紹興柯橋、湖州長興、嘉興桐鄉等多個紡織產業重點地區,建立或依托校地共建的研究院或技術轉移中心,把科研之術與服務之旨緊緊捆綁,被當地所津津樂道。
旗幟鮮明講文化、聚焦民生施才干是支部黨員詮釋新工科建設的自覺行動。支部牢牢秉持“深耕織錦領域,打造創新標地,凝聚產業力量,助力脫貧攻堅”的研培理念,依托區位和高校優勢致力于中國織錦非遺的文化挖掘、技藝研究、設計提升及產業轉化。教授祝成炎領銜的“織錦非遺研修”團隊,圍繞“創意設計和現代傳承”的非遺保護和轉化理念,聯動東西南北、鏈接產業上下、培植新老力量,推動文化、技術、產業“三脫貧”。期間,團隊承辦9期國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織錦技藝傳承及創意設計研修班”,為四川蜀錦、廣西壯錦、海南黎錦、布依族織錦、水族馬尾繡、苗族蠟染、布依族楓香染等領域的120余位傳承人或從業者提供高級研修課程,搭建起傳統織錦技藝與學術、藝術、設計、生產和銷售市場之間的橋梁,形成“東西互補、校地聯合”的非遺研培工作模式,構建起一個傳統工藝、產品平臺和銷售市場之間的大朋友圈,被譽為產業扶貧的“浙理工”模式,祝成炎教授也因此榮獲“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榮譽稱號。
支部始終把“練好個人內功、抓好全員合力、走好實干路徑”作為支部形象、黨建文化的核心內容加以詮釋,形成了“響應快、推進快、見效快”的“三快”行動機制。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大考中,黨員們第一時間響應,奔赴到一線,戰斗在一線,切實做到“科技幫扶增效能”,如支部書記陳慰來帶領其他黨員,幫助象山森語國際轉產開展醫用防護用品的生產,協助企業在一個月內轉產,并陸續生產出隔離服、口罩等急缺物資;祝成炎同志為達利絲綢(浙江)等公司生產真絲防護口罩提供技術咨詢服務;馮建永和企業合作開展納米口罩技術攻關,并通過省級教學平臺講授相關課程;嚴小飛參與全省醫療物資調撥相關數據的存檔和相關文件撰寫;馬雷雷同志利用學校微信群、同學群幫助疫情期間急缺熔噴布20噸、防護服面料100噸的山東華魯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系到數家原料供貨商,緩解企業的燃眉之急。以“快、準、好、實”為特色的“及時雨”精準賦能體系,讓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更強。以“輸血+造血”為驅動的多維賦能方式,讓黨建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更為豐富。支部在該領域的探索和實踐不僅成為本支部日常運行的具體舉措,也成為推進教工支部建設的鮮活范式,同時也造就了黨員、產業、企業以及群眾的全方位真實獲得,相關工作得到“學習強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浙江共產黨員》、《浙江教育報》等媒體報道,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