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周智敏,男,1965年7月生,浙江諸暨人,中共黨員,現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紹興分社總監,高級編輯。1988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嵊州縣人民廣播站編輯、編輯部主任,嵊州縣經濟報社副社長,《紹興日報》總編室副主任,《紹興晚報》副總編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紹興分社社長、總編輯等職。
我是2004年3月從紹興晚報社調到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紹興分社之后,才開始真正關注中國輕紡城的。1988年至1995年,我在嵊州媒體工作,只知道紹興柯橋有一個很大的市場,各種各樣的布很多,但很少有機會近身去了解它。
1995年至2004年,我雖然調到了紹興日報社,但仍以做編輯、策劃和管理為主,對中國輕紡城也只是從記者稿件的描述中略微了解了一些。
真正深入中國輕紡城,近距離、高頻率地了解和認識這個超大市場,是2004年我被調到浙江日報紹興分社之后。那個時候,浙江日報紹興分社的記者人數較少,只有兩三人,我雖然是分社社長,但很多采訪還得自己去跑。那個時候,中國輕紡城我是跑得比較多的。從2015年開始,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對全省11個分社進行改革,分社職能發生了變化,除了向《浙江日報》供稿以外,運營浙江新聞客戶端紹興頻道成了紹興分社的主業,分社人數也增加到20人。這之后,我從在一線跑新聞為主,轉變為以審稿、策劃和管理為主,中國輕紡城就去得比較少了。

所以,我對中國輕紡城的關注和報道,主要集中在2004年到2014年這10年間。這10年,恰恰又是中國輕紡城高速發展的10年。我總的感覺就是,中國輕紡城是新聞的富礦,有挖不完的新聞和寫不完的素材。10年間,我在《浙江日報》上發表的有關中國輕紡城的稿件有60余篇。這些稿件有大有小,有些是幾百字的消息,也有幾千字的通訊。
這些新聞報道,不是對中國輕紡城發展歷程的完整記錄,它只是奔騰不息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但朵朵浪花也能折射出發展之勢、市場之變。欣慰的是,我對中國輕紡城發展的一些重要節點基本沒有遺漏,這些節點如果連接起來的話,基本上也能看出那個時期中國輕紡城發展的軌跡。
中國輕紡城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就是每年秋季舉辦的紡織品博覽會(簡稱紡博會)。2004年11月,我第一次報道紡博會的時候,中國輕紡城已經喊出了“要唱響國際歌”這個口號了,也就是要走國際化之路。紡博會首次提出國際化這個口號時,只有45個國際展位,是比較弱的。到2006年,我再次去報道紡博會的時候,國際展位已經增加到了570多家,其中,俄羅斯有8家紡織企業組團來參加紡博會,進步是十分明顯的。此后,國際化的步伐就邁得更大了,2008年,境外客商為2000多個;2009年,境外客商猛增到了5820個。

紡博會還有一個重大的節點,就是從2008年開始,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紡博會升格為國家級展會,檔次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從之前的紡博會到現在的世界布商大會,可以看出中國輕紡城的發展路徑還是很清晰的——越來越國際化、時尚化。柯橋人不光把紡博會越辦越高檔,還經常組織企業家到國外參展,這種相互之間的交流,也進一步促進了柯橋的時尚化和國際化。
中國輕紡城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建的,因當時條件所限,硬件設施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還是比較差的,里面沒有空調也沒有互聯網,無法滿足現代交易的需求。但在2006年的2月春節過后,這一切都成了歷史。當時我寫了題為“中國輕紡城升級版亮相”的報道,主要反映聯合市場升級的情況。1600間營業房的衛生間、水、電、空調、寬帶等設施一應俱全,經營環境大大優化。
周智敏陪同紹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丁如興在浙報集團紹興分社調研
同時開業的還有時代廣場——國際貿易區,這個以一幢26層高樓、3幢13層建筑為主體的新概念市場,實際上是300多家紡織企業和貿易公司的總部。原來的中國輕紡城以門店銷售為主,而在國際貿易區就升級為公司化了,交易方式也發生較大變化。所以這兩個硬件的升級與建成,把中國輕紡城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07年10月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舉行之際,“中國柯橋紡織指數”正式誕生。
這一紡織指數,是由商務部、浙江省經貿委和紹興縣政府依托中國輕紡城編制發布的,由紡織品價格指數、紡織品景氣指數、紡織品出口指數和紡織品訂單指數4部分構成。價格指數每周發布一次,景氣指數和出口指數每月發布一次。紡織指數是中國紡織業的晴雨表,對于全國乃至全球的紡織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這個指數在柯橋發布,更奠定了中國輕紡城在業內的地位和影響力,意義非同小可。

2009年開始,中國輕紡城著力引進和培育創意產業,主要新建了F5創意園、科技園、中國輕紡城創意園三個創意園區,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政府著力“筑巢引鳳”,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國內外創意企業落戶柯橋,為傳統紡織產業引入更多創新元素。經過不斷努力,到2015年,中國輕紡城集聚了330多家紡織創意企業,吸引了2400多名設計師入駐。
同時,中國輕紡城對于線上創意產業培育的力度也比較大。在我的印象里,當時有一個叫“瓦欄”的網上花型交易平臺,吸引了來自全球的2000多名設計師入駐,在線“叫賣”的花型達20多萬張??聵蛑饾u成為全國紡織品的創意設計高地。

2011年4月15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了我寫的一條消息:《紹興縣動建網上輕紡城》,這標志著中國輕紡城順應時代之變,正式向互聯網進軍。此前,紹興縣政府正式收購“全球紡織網”,網站整體從杭州搬遷至柯橋,開始建立覆蓋輕紡城所有企業、經營戶和境內外數以萬計的經銷商、采購商的資源庫。柯橋提出的目標是打造全國紡織行業B2B航母,實際上,這個航母很快就建成了,從此形成了網上網下兩個輕紡城并存的新格局。

紹興市和柯橋區歷屆黨委政府對中國輕紡城建設傾注了極大精力,可以說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干勁一任更比一任高。從建設國際紡織之都,到打造國際性紡織制造、貿易和創意中心,雖然在提法上有點差異,但對中國輕紡城建設的目標、定位,卻是一脈相承的。
這也是中國輕紡城的地位、作用所決定的。我記得,時任紹興縣縣長馮建榮有一個比喻,說中國輕紡城就像是一塊“通靈寶玉”,如果失去了它,紹興縣的經濟社會就會失魂落魄。這句話我在多個場合聽他說過。正因為中國輕紡城像“通靈寶玉”一樣重要,紹興市及柯橋區的歷屆黨委政府,包括相關部門,都對此傾注了很多的心血。
周智敏為馬山鎮尚巷村基層聯系點授牌
市場興則城市興、產業興。我認為中國輕紡城的發展對柯橋而言,確實意義重大??梢赃@么說,柯橋就是輕紡城,輕紡城就是柯橋,柯橋城市的發展,就是靠輕紡城的發展帶動起來的。改革開放初期的柯橋,是一個不大的江南古鎮;而現在的柯橋,高樓林立,城市框架也不小。在紹興各縣(市、區)當中,柯橋是最年輕的,它的房子特別新,馬路也特別寬。城市的發展與中國輕紡城的發展是同步的,市場發展了,城市也發展;市場繁榮了,城市也繁榮了。所以城就是市場,市場就是城,這個關系還是比較明晰的。
中國輕紡城是依托紹興縣強大的紡織產業發展起來的。紹興縣是“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縣”,這個是我們當初稿子里經常寫到的。布生產出來要有地方賣,那么自然而然就有了市場;市場形成以后,賣布更方便了,對紡織產業的推動作用也很明顯。更重要的是,市場是很開放的,來自全國、全世界各地的布都在這里交易。在柯橋搞紡織的人就能看到哪種布的花樣更好看、哪種布比較暢銷,市場是各種信息的交匯地,及時了解行情,織出來的布才不會落后。更有很多布老板,賣布積累了資金,就向上游挺進,在柯橋弄塊地,辦起了織造廠、印染廠,織布、賣布一體。因此,中國輕紡城和紡織產業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產業推動市場,市場推動產業,可以說,一部中國輕紡城的發展史,也是紹興紡織產業的發展史。

中國輕紡城對柯橋市民來說,真是一塊福地,它的繁榮和發展,對居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是革命性的。
首先,中國輕紡城像臺巨型印鈔機,讓老百姓告別貧困,走向富裕。輕紡城培育的老板是不可勝數的,我剛到紹興的時候,經常聽人說,紹興的老板集中在柯橋,柯橋的老板大多是賣布的。到柯橋一看,果然如此,市場外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許多當地種田的農民,洗腳上岸,靠一個門市部起家,演繹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財富故事,有不少還功成名就,成了企業家。
周智敏等一行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調研
市場的輻射力很強,它催生了搬運、餐飲、小賣部等相關產業,更多的老百姓靠此鼓起了錢包。柯橋錢清是中國輕紡城原料市場的所在地,當年我到一個叫方家橋的村采訪,全村基本是依靠市場發家致富擺脫貧困的。當時我去做了一個調查,方家橋村500多個勞動力,其中,在市場經商的48人,開小店的133人,搞餐飲的15人,做裝卸的77人,辦廠從事個體經濟的104人,在本地企業打工的90人,村里幾乎沒人在外打工。不僅如此,方家橋村周邊10余個村也跟著“沾光”,單是為市場服務的搬運工,估計有幾千人。
其次,我覺得通過中國輕紡城,柯橋人也變得日益“洋氣”了。現在你要問紹興哪個地方外國人最多,肯定是柯橋。隨著中國輕紡城國際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柯橋,他們在柯橋賺到了錢,有許多人也在這里安了家。他們的到來,給本地居民帶來了一些變化。我記得2006年12月我寫過一篇《“洋鄰居”開門了》,從一件小事反映了這個變化。以前,外國人一戶戶在社區住下來,跟柯橋本地居民是互不往來的,社區干部有事去敲門,外國人大多裝作沒聽見,是不會開門的。當然語言不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外國人對本地居民還是會有戒備心理,畢竟融入當地有一定的困難。這給社區的管理帶來一些問題,像社區里要搞垃圾分類或者環境整治,如果外國人不配合的話,也會影響到整個社區。
后來我去柯橋育才社區采訪的時候,社區主任很開心地說,現在有好多的“洋鄰居”都愿意開門了。為什么會有這一轉變呢?因為很多社區干部學習了英語,也學習了國際禮儀,他們去敲門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英語跟對方交流,這樣就拉近了與“洋鄰居”之間的距離。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柯橋這個地方國際化的步伐在加快,不光吸引了大量外國居民,本地居民和外國人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最后,中國輕紡城的發展,促進了柯橋城區的時尚化。隨著柯橋經年累月培育紡織時尚之都,越來越多的創意設計人才來到柯橋,他們不僅年輕、充滿活力,而且十分時尚。我經常拿紹興各縣(市、區)作比較,從時尚化角度講,柯橋區要略勝一籌。比如年輕人很喜歡的星巴克咖啡店,你到其他縣區去找,可能一時難以找得到,但是在柯橋,一條馬路上可以找到好幾家。這也說明柯橋這個地方時尚化程度比較高。星巴克的氛圍確實適合年輕人,帶著手提電腦,要一杯咖啡,一坐就是半天。
周智敏接受紹興布商研究中心贈書
總之,柯橋這個地方,城市年輕,居民有活力,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輕紡城的引領和帶動。雖然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市場面臨著新的挑戰,中國輕紡城的發展也有新的難題要破解,但前行的趨勢是不會變的。特別是隨著地鐵的開通,融杭步伐的加快,柯橋這個城市,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 ?
訪談時間:2021年4月8日
文章來源:全球布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