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商丘市GDP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位居河南省第七,經濟總量正式進入第二方陣,這是繼2018年GDP增速連續兩年領跑河南后的又一答卷,GDP總值實現了整數位的突破,為商丘“十四五”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打開新局。
未來,面對波云詭譎的國際局勢和國內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的變化,如何持續激發一個三線城市的發展潛力和動能?或者說,GDP在跨域3000億元后,商丘經濟如何實現新的躍遷?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就是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2021年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疫情和極端天氣等多重調整,國民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我國GDP比上年增長8.1%,經濟規模達到114.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8萬元超世界平均,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中國也有超過70%的人口沒有達到中等收入門檻,其中還有6.1億人(43%)的年收入低于1.2萬元。這些群體月均收入在千元徘徊,著實被平均了。2021年6月中央在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區”,探索解決地區差異、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新路徑。我們進入了“全民共同富裕”的努力階段了,從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不管前方阻力如何,我們依然要前行。所以,我們看得到的變化有:房地產創富時代的結束、教育培訓行業的巨變、互聯網平臺企業規范、娛樂圈亂象整頓、金融去杠桿等等。認清發展趨勢,立足現實發展。早在2013年,中國經濟便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階段,這意味著發展從高速轉向中速,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轉向,期間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額大幅下降、經濟易冷難熱、社融下降等現象。在換擋期,要清楚立和破的順序、強度,避免從減速變成剎車,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天地之大,黎元為本”。根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是新發展理念的“根”與“魂”。我們就是時代的微塵,見證著歷史,也創造著歷史,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服務型政府職能轉換的根本。自古以來,民本思想也是深入執政者內心的,圍繞“人民”兩個字,一系列的安民惠民政策一疊又一疊,到如今,我們在新時代享受著偉大中國穩定發展的最大紅利,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人民幸福,國家昌泰。??
因此,從宏觀上,我們要厘清這些現實,數清自己的家底,明白自己的強項和短板。GDP突破3000億后,商丘真正進入未來十年再造一個商丘的新階段。我們既要看到商丘經濟體量的良性增長,也要看到與兄弟地市增長之差距,既要關注總量,也要關切城鄉差異。基數和發展速度決定了未來的體量,難度是有的,辦法也是有的,只有實現商丘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為推進“共同富裕”貢獻商丘發展力量。全體商丘人以及熱愛商丘的仁人志士,要有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答好商丘之問,凝聚商丘精神,奮發商丘之為。新時代,再出發,勇爭先,更出彩!
回顧中國經濟發展史,我們知道2012年中國完成了工業化轉型,成為“世界工廠”;2013年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城鎮化基本完成,城鎮人口比例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54.5%,再后來,中國經濟增長引擎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消費互聯網平臺爆發式增長,早先的阿里、騰訊、京東,以及后來徹底逆襲的拼多多,無不彰顯著中國強勁的消費力,這說明過去十來年,創業圍繞互聯網似乎非常容易成功。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內生性增長需求疲軟、外延式增長競爭激烈的態勢,尤其是疫情以來,經濟發展格局出現了很多變化,比如,調配產業鏈供需戰線的能力,數字經濟深入各行各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有效應對變化,找準新的切入點,主動擁抱趨勢,抱團組團協同,跟隨產業發展趨勢,實現產業倍增,進而完成新的躍遷。深入貫徹商丘市第六次黨代會、兩會精神,牢牢抓住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機遇,著力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加快構建具有商丘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5-10年實現GDP倍增,這是立足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基礎上的跨越式發展目標,也是建設現代化商丘的應有之義。
在大數據、5G、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應用便利條件下,通過技術升級改造,視情況對傳統產業進行紓困、智能化改造,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就地快捷“取材”、流通,加快發展步伐。商丘既有食品、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制鞋三大千億產業集群。食品產業主要以虞城現代食品產業園、睢陽飲之健食品等為主,涉及到功能食品、營養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皇溝、張弓等酒業振興,完成科迪奶業紓困,帶動全市奶業升級。推動睢縣制鞋從品牌向制鞋全產業鏈拓展,紡織印染實現向消費端延伸,裝備制造以民權制冷、虞城生態環保電鍍為重點,提升產業鏈自供給和流配能力和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丘發投對于科迪乳業的紓困,其實這是商丘政府產業基金參與實業的一個標志,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科學有效化解風險的嘗試。不管是“保殼”還是“滅火”,這種態度還是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褒揚。我們不知道類似這種產業投資模式的回報如何,畢竟“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是作為商丘人,我們都希望本土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完成從科研、實驗、推廣應用,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今年商丘兩會提到推動商丘科學院建設、商丘(上海)創新發展研究院改革。建設商丘“智慧島”和6個省級高新區“雙創”綜合體。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組建燧皇種業實驗室。新增省級創新平臺20家以上,市級創新平臺40家以上,增強科技創新動能。科學院、雙創、創客中心,有利于“產、研、企、學、智”的融合,也是打造科創商丘發展新高地的必經之路。讓更多的科研項目成果賦能本土科創核心能力的提升,隨著本土科創實力的增長,與先進地區聯合科研的機遇窗口打開,這也將助推科創商丘可持續發展。至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謂繁花似錦,造車新勢力猶如雨后春筍勢如破竹,這個賽道一度被認為極度擁擠,新能源車制造具有模塊化、集成化特點,其產業鏈中,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核心部件的研發與配套能力相對獨立,所以,為更多新勢力的入局提供了更多機會。單就動力電池這一個方向,就誕生了寧德時代這一全球動力電池行業老一,它不單創造了萬億市值奇跡,還一度被稱為影響著新能車指數的“寧指數”。這就是這個時代的魔幻現實,沒有什么不可能。由此可見,產業頭部企業對于產業的影響力之大,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效應,激活整個產業鏈,帶動更多行業第二梯隊企業壯大發展,逐步迭代,實現產業倍增。也以商丘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依托福田汽車,實現汽車關鍵零部件、汽車整車從生產、組裝、物流、銷售、售后等上下游的本地化完成,這是鞏固存量,產生增量的優解。此前,我們做過企業上市對地方經濟的影響的專門分析,民營經濟活躍的地區也是上市公司較多的地區,而這些地區往往經濟產值總體較高、社會治理規范、營商環境更優。江陰,一個縣級市,容納了50多家上市公司,被譽為“中國資本第一縣”,在江陰,流行著“上市掛牌是最好的轉型,兼并重組是最好的招商”。上市、兼并重組,先自肥上市然后才有能力攻城略地,這個戰略的確值得思考。商丘上市公司不多,體量不算大,所以,以本土上市企業為引領,輔導更多產業鏈巨頭上市是壯大本地經濟的路徑之一。目前,商丘已經建立100家后備上市企業庫,睢縣鼎豐木業、柘城惠豐鉆石、永城國容電子新材料爭取年內上市。“十四五”期間,確保每個縣(市、區)至少有一家企業在主板上市。商丘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組建商丘華商學院暨商丘企業家學院,每月12日設立為“企業服務日”,實現推進重點項目“早餐會”機制,“人人持證,技能河南”、“萬人助萬企”等深入人心。“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新一輪招商引資促發展、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的機會窗口開啟,市委書記李國勝率隊到長三角考察招商對接項目活動。這一切都為孵化培育本土企業做足了堅實鋪墊。
著名金融學者香帥團隊有個調研數據顯示,2000年創立的企業平均需要約13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獨角獸”級別,2010年創立的平均需要約5年。到2021年,這個時間被縮短到了3年內,2021年3月,成立僅6個月就成為“獨角獸”的度假房眾籌公司pacaso 刷新了成長最快紀錄。科學院,雙創園,創客中心,華商學院,金融機構,政府務實作風,這些平臺和企業家資源是商丘產業實現倍增的底氣和動力,也是推動更多企業上市的重要力量。我們期待“十四五”,資本市場能夠有更多商丘聲音,惟愿更多商丘企業能夠分一杯注冊制的羹。
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了今后五年“打造七個強市”的奮斗目標,明確了強力推進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申請省域副中心城市、爭創全國一流省轄市、建設國家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各項經濟指標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的目標任務。這些目標的實現要立足于商丘經濟發展格局,重點提升中心城區經濟體量,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心城區、縣域經濟雙輪驅動,以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進而實現商丘整體經濟新的躍遷。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人口、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高度集中,提升中心城區對周邊輻射帶動和協同發展能力。在中心城區既有產業園區基礎上,讓產業優勢更加彰顯,樞紐經濟體系更完善,城市品質和城市形象再度提升。縣域經濟使命維新,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微粒單元。特色鮮明的主打產業牽動著縣域經濟的命脈,所以,鞏固壯大縣域主打產業是提升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對于商丘各縣來說,主要還是要打造千億級別以上的產業極核,以制冷、金剛石、食品、紡織、制鞋、五金、能源等領域為基石,逐步實現“產業再造”“產業裂變”“產業整合”“產業集聚”。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產城融合發展”理念就是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進一步提升土地價值,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產業和城市也是雙向賦能的關系。產業做起來了,城市經濟自然發展起來,城市知名度城市形象得到提升,人民安居樂業,幸福感獲得感真實提升。
欲求大道,必先躬行。2019-2021年上半年,我國政府引導基金新成立募資規模高達1.1萬億元,政府在一級市場試水初見成效。根本原因是投資渠道少,“鐵公基”項目收益越來越低,政府投資也在轉換思路,其中戰投佼佼者合肥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押寶京東方和蔚來等明星項目,在市場上反響熱烈,2021年合肥市在新能源賽道頻頻發力,形成了示范效應,各地通過預算,設立自己出資或者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的基金,希冀在產業政策上實現從“補貼”到“投資”的轉變,這也是政府躬身入局產業經營、產業與城市相互成就的一個縮影,或多或少為政府投資模式提供了鏡鑒。
今年兩會提到的十件大事,四件是圍繞樞紐經濟展開,足以說明樞紐經濟之于商丘的重要性,商丘機場、京港臺高鐵商丘段、國際陸港、中心城區大環線,這些項目建成后,商丘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更加彰顯。它是產業倍增“強鏈”“補鏈”的重要環節。屆時,鐵路樞紐、公路運輸樞紐、臨空經濟區、內河航運體系共同加持商丘樞紐經濟繁榮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河南省凈流出人口達1483萬人,是全國凈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人口流向外省最多的地市,是周口、駐馬店、信陽、商丘、南陽等地,出省流出人口主要流向長三角、珠三角區域。拋開人口凈流出的表面現象,我們應該更多思考這些區域產業發展導向與帶動本土人口就近工作的匹配度問題,進而帶動本地消費增值的潛力。所以,與其看著人口流入這些城市創造價值,不如緊抓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轉移機會,融入東南城市群,做好新時代招商引資,利用好“國際華商節”的大舞臺,看落地,講實效。在固定資產投資減少背景下,要搞好新基建以及老舊基礎設施的升級工程,這是城市的風貌。固然,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商丘的基建還很落后,但圍繞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數字城市方向應該還是有提升空間的,完善城市路、管、水系、公共場館的功能設施,以開放包容的理念歡迎八方來客,建設美麗宜居、整潔文明、人民滿意的城市。工業經濟的壯大對于增強商丘整體經濟實力意義重大。商丘是有深厚的發展工業經濟的基礎的,神火、永煤的煤化工、鋁制品循環產業、“冰熊”締造的制冷產業、虞城五金電鍍產業、夏邑淮海精誠汽車零部件產業、睢縣制鞋產業、柘城鉆石培育產業等,就是這樣的本土工業經濟中堅力量,帶領商丘工業經濟不斷迭代,在他們引領帶動下,繼續發展壯大本土工業經濟,為商丘經濟實現新的躍遷增添強勁動力。商丘要為世界呈現一個怎樣的商丘?這是我們看到今年商丘兩會十件大事之全面開放商丘古城后想到的一個現實問題。發展經濟和提升文化軟實力并不相悖,城市經濟發展的好,才有能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也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對于城市形象、城市品味的提升意義重大。
近來,各省市的關鍵詞比較招眼,涉及數字經濟、科技創新、強鏈補鏈、城市群建設等,預示著新一輪城市發展競賽開場了。商丘兩會中提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全市生產總值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目標既定,一路向前。基于商丘資源優勢、工業經濟基礎、商丘產業倍增、產城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新一屆市委政府務實高效的作風等方面,商丘應該而且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增長。“知敬畏守規則”,放眼未來10年、30年,我們要有足夠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敢為天下先,為出彩河南貢獻商丘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每一個重要歷史時刻!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文章來源:網商社科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