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搭建校服領域多方溝通、交流、合作平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校服市場環境,推動校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由《中國纖檢》雜志社主辦,“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協辦的“2022年全國校服質量提升與監測研討會”于8月3日在江蘇南京召開。本次研討會邀請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消費品處李處長,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彭主任,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馮總工程師,以及其它校服產品監測單位、監測機構等50余名行業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會。會議由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方主持。
質量監督司李處長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是一種國家關切、社會關心、人民關注的民生產品。根據教育部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共有中小學生在校生1.97億人,招生人數4961萬人,按照每個學生至少2套4件校服計算,我國的校服需求量至少為4億套,校服行業有巨大的消費潛力與消費市場。質量監督司將嚴守安全底線、加強服務引導、加強宣傳教育,強化校服質量管理措施,堅持多部門、多行業協同合作,推進校服質量社會共治,共同為孩子們更加幸福健康成長而努力。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彭主任發言表示,學生服質量監測工作是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文件指示精神的具體的舉措,是學生服質量監管工作的延伸。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已連續7年開展學生服質量監測工作,以總局質量監督司的管理為把握方向,聯合各地先檢機構抽樣公開遴選,從政策引導標準制定、行業監管、生產管理等各方面共同發力,推動學生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馮總工程師致歡迎詞。他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領導及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本次研討會在江蘇南京舉行即為校服產品多方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又為江蘇地區校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質量安全關系到全國千萬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重視和加強校服產品質量提升與監測的研討意義重大。如何讓“小校服”發揮出大能量,做好校服這篇“文章”值得社會關注。研討會上,多方專家就校服質量、校服產業前景和校服審美做出解讀。
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巖冰在《校服細分領域發展機遇與挑戰》演講中指出,我國服裝行業已進入全新重要戰略機遇期,校服產業發展和市場規模受社會各方關注,廣大家長對校服的消費需求已從基礎的質量安全向關注美觀與舒適度升級。杜巖冰呼吁將行業從一二十年前的限價文件中松綁,在“統一大市場”文件要求下構建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減輕企業交易成本;同時建議,針對行業目前地區差異大、產業集中度過低、企業規模小的現狀,需要走向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才能更有效保障校服生產上下游質量,以審美關照熏陶學生精神氣質,體現校服的育人意義。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監測四處處長王揚就學生服產品質量做《學生服產品質量監測分析情況介紹》,首先肯定了2016年以來我國校服安全性指標和GB/T 31888-2015采納率在逐年進步,然而東西部學生服品牌化和質量達標率仍有差異;其中小微企業抽樣占比超過90%,產品符合率低于大中型、品牌化企業,需求量巨大且需求呈現不平衡性和多樣化,校服供給水平層次不齊。針對以上調查發現的問題,王揚認為校服需要從原料、采購、設計、驗收等方面進行因地制宜的制度設計。
四川省纖維檢驗局局長趙斌做“責任共擔 質量共治 不斷提升學生群體的校服質量獲得感”演講,從四川省區域校服實際情況出發,分享四川構建校服質量共治體系,強化政策保障、強化監督管理、強化驅動引領、強化優質服務的四項舉措,并詳細介紹了四川省《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的實施意見》的制度創新,“組合拳”主要包括明確“五方職責”、建立更民主、更有操作性的校服選用采購流程、健全連續兩年抽檢強制性標準不合格的校服供貨企業列入“黑名單”、開展公證檢驗試點等。馬鞍山市纖維檢驗所所長王平聚焦校服質量安全監管如何追溯。他表示馬鞍山依托學生用纖維制品監測信息平臺,創建了學生服的二維碼身份證,使用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讀取電子版的檢測報告。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華美學學會美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易曉明在質量質檢專業眼光之外,從美學的角度看待校服。一件美觀、得體、有質感、有文化內涵的校服不僅能夠給予學生美的體驗,而且能給學生帶來一種身份上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易教授倡議,校服生產企業應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校服,彰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將更富有人文情懷的中國色展現在中國校服上,讓每天穿在學生身上的校服真正成為學校美育情境的組成部分。
本次大會還舉行了“新形勢下,校服質量提升、監測與檢測”主題研討會,討論草擬學生服質量監測工作規程,作為完善中小學生校服質量管理監測制度的一部分,預計于今年9月發布實施。本次由《中國纖檢》雜志社主辦,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協辦的“2022年全國校服質量提升與監測研討會”的順利展開,有效推動中國校服質量管理水平和監測能力的提升,促進校服產業優質供給,切實保障中小學生校服安全和美育教育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