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新九天絲綢物語(3)——絲綢之路(3)

發布時間:2018-02-06  閱讀數:12586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 漢武帝之時

絲路重生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 習近平在 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盛贊中哈傳統友好,全面闡述中國對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政策,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其作為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為配合中國政府的國家戰略,2014年國家級媒體共舉行了七次大規模的采訪報道活動:
       

 2014年05月2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中國媒體絲路行”采訪活動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程。絲綢之路
       

 2014年06月08日, 新華社“新絲路·新夢想”采訪車隊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程。
      

2014年07月13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走絲綢之路”大型采風報道活動在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動。
       

2014年07月13日, 光明日報、 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采訪團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出發。
       

 2014年08月0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官重走絲綢之路”活動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成功舉辦。
        

2014年08月18日, 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道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正式啟動。
        

2014年09月12日,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全國“網絡名人絲路行”在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啟動。



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 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關于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 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

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 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 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 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

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 斯里蘭卡),然后向東直航,經八個

月駛抵 馬六甲海峽,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后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宋代以后,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南方南粵國與印度半島之間的海路已經開通。漢武帝滅南越國后,憑借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這時“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漢末三國處于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承前啟后與海上絲綢之路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同曹魏、劉蜀在長江上作戰與海上交通的需要,孫吳積極發展水軍,船艦的設計與制造有了很大進步,技術先進,規模也很大。在三國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權(東晉、宋、齊、梁、陳)也一直與


北方對峙,也推動了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絲綢之路
        

魏晉以后,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以廣州為起點,經海南島東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15個國家和地區,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紀至7世紀,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于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
        

到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以及非洲大陸的航路紛紛開通并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最終替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系,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



元朝在經濟上采用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同中國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擴大到亞、非、歐、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也進入鼎盛時期。
       

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進入極盛時期。向西航行的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后來達·伽馬開辟歐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向東航行的“廣州—拉丁美洲航線”(1575

年),由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過海峽進入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兩代,由于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并一直延續至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鴉片戰爭后,中國海權喪失,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從

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這種狀況貫穿整個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 新疆地區,運往 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

后,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