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紡紗產業歷史悠久具有產業基礎,但是在內外環境越來越復雜的當下,轉型升級面臨諸多挑戰。本文作者河南省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長楊潤凱全面梳理了河南紡紗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河南省紡紗產業發展狀況
河南地處中原地帶,在歷史上是棉、麻、毛、絲等紡織原料的重要產地。目前,河南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518戶,紗錠近2000萬枚。2019年,全省紡紗322.88萬噸、棉紗299.3萬噸,棉紗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河南紡紗產業生產能力主要分布在南陽、新鄉、周口、開封、商丘、許昌、平頂山等7個地區,其紡紗產量占全省比重的80%。除上述7大紡織產業基地外,河南其他地區均有大小不同規模的紡紗企業。
受傳統產棉基地和棉紡產業基地的影響,各主產業聚集區和生產企業仍以棉紡紗生產為主,棉紡紗的產能占整個紡紗產能的93%以上。2019年,河南純棉紗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7.6%,是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紗生產地。其中,精梳紗比重大于30%、緊密紡占比大于20%、50支以上細支紗占比超過30%。
非棉及差別化紗線生產能力較低,種類較少且產能集中度不高。但在2019年,棉混紡紗和化學纖維紗的同比增長率均居全國第一位,分別達到26.84%和16.26%,反應了差異化產品的強勁增長勢頭。
河南紡紗企業注重在裝備技術和管理現代化水平的建設。2019年6月,恒天永安紡紗智能化工廠建設項目通過三方驗收,順利開車紡紗。該項目設計規模100萬錠,2018年列入省重點項目,采用中紡機集團的全流程智能化成套棉紡設備。其中,80%是最新技術、20%是訂制技術。所有主輔機設備全部聯網,中央控制室集中管控。萬錠用工由原來的200人,減少到現在的20人,細紗車間可實現夜班“無人工廠”。新技術可實現智能工藝管理、智能質量管理、智能訂單管理、智能運輸管理、智能包裝管理等智能生產和智能管理。
南陽紡織集團先后投資6.8億元,進行20萬錠智能紡紗車間建設。該企業智能化,實現了“三連、三通、三動”。“三連”即硬連、軟連、互連;“三通”即從原料上車到成品自動入庫的數通、物通、互通,人、機、物及產業鏈的信息互通及數據的集成和共享;“三動”即數據的自動、聯動、互動。通過實施智能化,企業工作效率提高30%,生產效率提高3%以上,減少60%的車間手工錄入工作,減少80%以上的落紗背臺停車,實現了細紗的精細化管理。2019年8月,南陽紡織集團躋身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行列。
河南省紡紗產業發展優勢
首先,紡織工業是河南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有著較好的基礎,形成了紡紗、織造、服裝、家紡、化纖及其他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品種豐富。特別是在錦綸纖維、粘膠纖維、氨綸纖維、聚乳酸纖維、萊賽爾纖維等方面的顯著優勢,為紡紗新產品開發提供了原料保障。其次,河南是全國人口大省,有著上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成為拉動紡織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第三,河南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基礎和條件,這對產業發展壯大、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都是難得的機遇。
河南省紡紗產業存在的問題
原料依存度高,風險度集中
河南曾經是產棉大省,但現在量很小且品質低,不適合紡高支紗,致使河南紡織企業棉花用量的對外依存度達到100%。而河南棉紗、棉布產品基本上全部銷往東南沿海的下游印染、服裝客戶。上下兩端的市場變化必然影響到河南紡織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風險度較為集中。
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知名品牌
河南省紡紗產品開發創新能力不足,仍未擺脫以中低檔產品、低附加值為主的格局。缺乏知名品牌和在業界有話語權的頭部企業。近年來,河南紡紗企業在裝備數字化、智能化和管理網絡化等方面均有較大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管理手段不斷引入企業,整體技術水平上升很快。但是,產品開發創新投入少,沒有形成自己的研發機制,缺乏創新產品,難以形成引領市場、提升市場份額、獲取市場主導權的能力,裝備水平和管理手段的效能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產品同質化,競爭更激烈
河南紡織企業的主要產品是棉紗,基本上是以32支和40支紗線等初加工產品為主,非棉混紡產品、新型結構紗線、花色紗線等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小,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用紗所占比重也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銷售形勢紅火時,產品銷售尚可,一旦市場逆轉,受到沖擊的首先是這些中低檔產品。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嚴重,相互攀比降價等問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人才缺乏,競爭力較弱
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是人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河南紡紗行業向縣域經濟圈轉移和聚積,行業整體的工資水平又比沿海地區低30%左右,致使我省紡織企業難以吸引人才。雖然,河南的紡織教育具有一定基礎,但多數紡織院校的畢業生愿往“東南飛”,即使有些人當初選擇了紡織行業,但后期跳槽現象嚴重。另外,在現有企業中受過專業教育的核心人才均已在50歲以上,人才斷檔,新技術新觀念難以深入企業。在國際競爭壓力下,紡織企業越來越需要一批精通外語、能參與解決貿易爭端的專門人才;企業智能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需要現代科技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設、電子商務網絡系統需要懂技術、會商務的專門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人才技術支撐的紡紗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對河南省紡紗產業發展的建議
加快智能改造,提高生產效率
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
加強創新研發,增強核心競爭力
實施品牌戰略,叫響河南紗線品牌
優化發展布局,壯大產業集群
加強配套建設,強化公共服務
加強人才培養,支撐產業持續發展
根據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要求,建立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并引進高層次紡紗產業人才。另一方面,依托高等學校,深化行業基礎理研究,構建產學研交流平臺。加強工程技術人員培訓,依托行業培訓班等多種渠道,提高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建立紡紗人才基金,弘揚“工匠精神”,營造創新氛圍,支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