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一個時間刻度,更是一次發展跨越。十年時間,南昌市青山湖區從城郊到城中心,數字經濟從無到有。2021年,該區實現利用外資總量突破7億美元,立項投資額316.49億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370億元……亮眼成績成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度量衡”。
新使命、新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山湖區經濟社會發展快、城鄉面貌變化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多,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快速攀升。站在新的起點上,青山湖區正在以“1+5+2”重點工作推進機制為總抓手,做強存量、做優增量、做大總量、做高質量,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穩步提質,以創新為墨,用實干為筆,全力書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時代答卷。
星辰大海,征途萬里。唯有順應時代,方能獨占鰲頭。
眼下,數字經濟是時代發展大潮中最具創新性和成長性的新經濟業態,是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爆點。面對機遇,青山湖區圍繞做好數字經濟產業鏈布局設點,推動數字經濟朝著“一體化”“全業態”落地生根,尋找數字經濟引爆高質量發展的“流量密碼”。
走進位于青山湖區京東鎮的江西流量經濟產業基地直播生態園,各家科技公司的主播們在直播鏡頭前各展才能,向網友們推薦各色產品。2021年8月,直播生態園開始運營,按照“一基地、多園區”的架構,實現流量經濟的園區化、集聚化,依托字節跳動抖音品牌和運營優勢,充分發揮平臺集聚效應,為企業提供流量、培訓及資源鏈接服務,招商入駐9家類似抖趣科技的本地頭部機構,幫助企業優化流量數據,提升業績。
青山湖區的“流量密碼”,既有流量,也有產量。數字經濟依托實業完成產業融合,方能讓經濟的活水“源源不斷”。為此,青山湖區聯動“流量”與“產量”,以此全面打通相關企業上下游的產業鏈,實現區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數字化、流量經濟集群化發展。
走進南昌華興針織實業有限公司5G智慧工廠,智能吊掛、智能熨燙、智能驗針、智能分揀、智能碼垛、可視智能管理5G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通過數字化轉型發展,華興針織將5G技術及相關應用融入生產線,產量由原來的每天生產5萬件提升至10萬件,高端服裝合格率從50%提升至90%,去年年產值達10億元,同比增長30%。
為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針紡產業發展,青山湖區加快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工程,推動企業“上云”,越來越多的針紡企業試水智慧“5G”未來工廠,推動流量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變線上流量為線下增量。
錨定產業發展方向,聚焦特色產業集群。不僅是針紡產業,如今,青山湖區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以產業鏈為紐帶,積極開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等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行動,深入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推動現代針紡產業突破千億級,冶金建材、電子信息兩大產業突破500億元,以及食品飲料、生物醫學、裝備制造等行業全面發展。
前不久,江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通報2021年江西省縣域創新能力評價結果,青山湖區位列全省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第一,這是青山湖區連續兩年獲此殊榮。
從近三年青山湖區在科技支出方面的數據來看,該區取得的創新成果并不是偶然:2019年至2021年,青山湖區科技支出分別為7263萬元、7364萬元、7398萬元;爭取省、市科技專項資金分別為616.98萬元、1826.38萬元、3669.68萬元。
倍數增長的科技專項資金背后,是青山湖區強化科技創新的決心。
為加快構建支持創新政策體系,該區出臺《關于加快青山湖區省級創新型區試點建設的實施意見》,從創新主體、創新載體、研發平臺、科研能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科技發展創新機制等6個方面提出了13條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四新”經濟,加快創新要素聚集效率,為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精準幫扶保障。
“傳統的生產線上,兩個工廠需要配備40人進行貼膠帶,以及貼鋼圈、鋼板及刮板作業。現在通過自主設備導入即可實現自動化操作,只要8人即可完成作業,節約人力的同時提高了作業品質和產品競爭力。”據江西省兆馳光電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在青山湖區出臺的科技創新政策的引導下,企業聯合供應商設計的自動貼膜機導入、自動刮料機導入兩臺實用新型專利設備,均獲國家級發明專利。目前,企業通過不斷加大創新投入,研發核心技術與模式,已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共有6項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智技融合”,產業邁上新臺階。從“制造”到“智造”,一家家高新企業不斷攻堅,實現創新領跑。截至目前,青山湖區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138家。同時,該區擁有各級眾創空間17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眾創空間7家、市級眾創空間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均為國家級孵化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30家,其中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1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15家。
此外,青山湖區還立足“一區雙擎多園”產業格局,堅持“做強存量、做優增量、做大總量、做高質量”發展理念,充分研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著力發展培育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逐步引導企業由“工業制造”向“工業創造”轉變,讓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實現深度融合。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把民生工程做到群眾心坎上。
破舊的圍墻變身文化墻,新規劃的停車位井然有序,樓房外立面粉刷一新,休閑廣場老人孩童各得其樂……日前,青山湖區湖景花園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優美的環境讓居民們心曠神怡。
湖景花園的變化并非個例,僅今年,青山湖區就對28個老舊小區進行了綜合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臟亂差、水難排、車難停、燈不亮、路不平、治安亂”等問題被逐個解決。
變化不僅體現在眾多小區內,更體現在小區外。一塊塊“零碎地”,通過栽植各類特色苗木、配置景觀石等,搖身一變成了美麗的“口袋公園”“郵票綠地”,市民散步游玩有了新去處……近幾年,不少青山湖區的居民發現,家門口的零星空地變綠變美了。
城市品質提升,長效管理為重。在內外變美的同時,青山湖區還大力推進“馬路本色”行動全覆蓋。全力做好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市“家具”環衛保潔;對全區路燈照明設施進行了地毯式摸排,區管道路路燈亮燈率達98%以上;施劃斑馬線約4900㎡,減速標線約1050㎡,增設交通標志牌37個,進一步規范交通標志標線設置,方便居民出行。
在最好地段建安置房,實現“安置在花園、生活在都市”。在青山湖南大道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簡潔大氣的建筑外墻,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這就是青山湖區新建的肖坊、張燕村安置小區,也是集住宅、餐飲、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品質社區。
增強群眾的幸福感是永恒的民生主題。近年來,青山湖區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核心民生工程來抓,通過創新“棚改”工作機制,統籌規劃、有序實施。如今,一幢幢回遷安置房拔地而起,群眾的“安居夢”成為現實。目前,全區共有在建安置房項目29個,總套數39500余套、總投資186.1億元。今年計劃分配17個項目,圓1.6萬戶百姓的“安居夢”。
數據顯示,2021年,青山湖區累計投入民生資金20.4億元,聚焦優化公共服務,建設了4所公辦幼兒園,打造了5個社區鄰里中心、4個社區嵌入式養老院,全區新增幼兒園園位1050個、養老床位125個。同時,該區以大改造完善大功能,整治了7條背街小巷,改造了34個老舊小區,加裝了19臺既有住宅電梯,打造了2個城市公園、5個郵票綠地,建設了3條城市綠道、16個公廁和3917個停車泊位,讓城市更加宜居,群眾幸福感更強。
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