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主要看點
——
李寧與安踏“較量”了30年,近些年顯得“有心無力”,在營收和增長能力上都略顯遜色。追溯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就不難發現,2019-2021年,李寧實現收入138.7億元、144.6億元和225.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2%、4% 和56%。相較之下,安踏同期的收入分別為339.3億元、355.1億元和493.3億元,同比增速為41%、5%和39%。
相比之下,李寧僅在2021年同比增速超過安踏。那么李寧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下坡路”的呢?
01
NEWS
年輕人“不愛”李寧了?
李寧創立于李寧本人的鼎盛時期1990年,憑借著“體操王子”的流量與中國奧委會的密切合作,不僅一度成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領跑者,更是在2009年以84億元的年銷售額超過阿迪達斯,成為繼耐克之后,中國市場的第二大體育品牌。
然而,近些年年輕人似乎不再“偏愛”李寧了。據李寧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財務數據,今年上半年李寧實現收益124億元,同比增長21.7%。同期,競爭對手安踏的總收入已經達到260億元,超出李寧2倍。
背后原因是與其“炒鞋”、“高價”以及“質量問題”有關。某平臺上,李寧一雙原價1499元球鞋被炒到了48889元。當時該球鞋發售數量有限,彼時被網友痛批有“饑餓營銷”的嫌疑。
此外,產品價格越來越高也是李寧現在最被消費者詬病的點之一。有網友調侃,“以前是沒錢買李寧,現在是買不起李寧了”。一件普通的衛衣,標價近1000元。
在去年的全運會期間,爆出“奧運冠軍陳雨菲被李寧羽毛球專用比賽鞋割傷換鞋比賽”事件,李寧的產品質量問題再次被推向浪尖?!案邇r”之下卻沒有“高質”,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放棄”了李寧。
02
NEWS
產品的競爭力不夠強勁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李寧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還是相對較低的。資料顯示,2021年李寧研發費用為4.14億元,占比總營收的1.8%,比2020年下滑了18%;今年上半年,李寧研發費用占比僅微微提升至1.9%。
而同年,安踏的研發費用占比總收入達到2.3%,特步研發費用占比2.5%;更不用提耐克和阿迪達斯了,每年花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總營收的10%。
相反的,李寧在營銷的花費卻只增不減。數據顯示,上半年李寧的營銷費用占比總營收的7.9%,較去年同期的7.3%提升了0.6%。這也側面說明,李寧在廣告與市場上比起產品力上下了更多的功夫。
然而錢花了,卻沒有帶來應有的效果。據歐睿數據統計,去年運動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耐克、阿迪達斯、安踏,分別為25.2%、14.8%、16.2%,李寧則以8.2%的較大差距位于第四。
這與李寧向“年輕化和高端化”轉型的“失敗”有所關系。運動品牌觀察員貝利表示,“李寧本質上是面向年輕人的運動品牌,失去了年輕消費者的黏性,高端化就會更難。而李寧在國潮領域上對年輕消費者的影響力在逐漸消失,隨著其他原創國產品牌的崛起,消費者的選擇增多,李寧就顯得越發沒有持續競爭力?!?/span>
經歷過一些列“風風雨雨”后,李寧需要的是“重塑品牌”,國潮也好、高端化也罷,需要重新建立起消費者對李寧的熱愛,品牌才能夠長久“活在”消費者心里。
文章來源:環球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