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太兇猛了,美國正在掏空全球?今年制造業回流美國速度極為驚人

發布時間:2022-11-28  閱讀數:30327

太兇猛了,美國正在掏空全球?今年制造業回流美國速度極為驚人


◎智谷趨勢(ID:zgtrend) |  巫珩

編輯:黃漢城


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廠,在美國的土地上從天而降。


上周,有一架包機從臺灣出發,越過太平洋的國際日期變更線,抵達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機上共有300多臺積電員工。除了浩浩蕩蕩的行李之外,隨行中還能看到家眷,以及寵物貓狗。


這個細節很值得推敲。安邦智庫解讀說,這說明人才流動可能是永久性的。


自2021年6月開建以來,臺積電投資120億美元的5nm晶圓廠終于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12月將舉行首部機臺移機典禮。


而在今年年底之前,還會有6架包機,將1000多名臺積電的骨干員工及其家屬送往美國。


這還不夠。本周臺積電被爆出,將在現有的工廠上擴建第二工廠,并將當前全球最先進的3納米制程工藝帶到美國。


從淺碟子經濟體臺灣,到百年工業強國德意志,再到亞洲鳳毛麟角的發達國家韓國,大批企業正在紛紛流向美國。“情況非常令人擔憂”、“制造業基礎將崩潰”的聲音在世界各個角落此起彼伏……


沉積許久的北美制造業,如今又熱鬧喧囂了起來。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發。


40年前美國“掏空”日本的歷史性一幕,似乎又要開始重演了。誰能想到,制造業會瘋狂流向一個高度發達的全球服務業中心。


一個新的時代要拉開了嗎?


圖片


最近,向來高傲的韓國財界彌漫著一股陰霾。


本月11日,“韓國經濟研究院”發布報告稱,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芯片法案”以扶持本國戰略產業,導致包括韓企在內的全球工廠流回美國,無疑給韓國制造業帶來嚴重沖擊。


什么樣的影響稱得上“嚴重沖擊”呢?


那大抵是大山根基被動搖,巨輪快要擱淺的那種震撼吧。5000萬韓國人眼睜睜看著,大小財閥集體“跑路”是什么感覺,外人可能難以體會。


這股跑路的浪潮,蔚然成風:


此前,LG能源解決方案曾以美國經濟停滯為由,摁下了在美國投入1.7萬億韓元建工廠的暫停鍵,但后來又決定按原計劃進行,不久前還宣布,將與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成立第二家合資電動汽車電池廠。此外,該公司還將在未來5年砸下75億美元,在美生產電動汽車。


而現代汽車將原定于2025年上半年竣工的美國電動汽車工廠,提前到了2024年下半年。該公司還承諾會投資105億美元,用于開發城市空中交通(UAM)和機器人技術等新領域。


全球第二大存儲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則計劃在半導體、生物、能源領域投資220億美元。其中10億美元用于在硅谷建立大型研發中心,并且它還準備與福特成立電動汽車電池合資企業。


……


這些韓國的大財主,怎么都突然一窩蜂涌向美國,出手還如此闊綽呢?


近年來,美國為了應付有史以來最難纏的對手,重新重視制造業,出臺了許多史無前例的政策方針。


今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10年內美國將向半導體行業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并為企業提供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抵免,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制造芯片。


今年8月生效的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規定,汽車企業必須使用至少50%在北美制造或組裝的零部件才能獲得3750美元的補貼。如果想要獲得另外3750美元補貼,則超過40%的電池核心礦物必須來自美國或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而且到2026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80%。


盡管反對的聲音不絕于耳,但誰都不敢丟掉美國這個大市場。


于是,在白宮“胡蘿卜”加“大棒”的戰略下,韓國的大、中企業爭先恐后地提前現有投資計劃或承諾追加投資,祈禱在這個勞動力成本高的國度能再造一個夢。


夸張到什么程度?


對中國來說,韓企已算是很大的金主了。2021年中國主要投資來源地中,香港、新加坡、英屬維爾京群島、韓國位列前四。


但是大家也知道,有大量的內資會出口轉內銷,扮演“外資”從香港、新加坡、英屬維爾京群島進來,所以韓國絕對可以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前三甲。


2021年,韓國財閥在中國直接投資66.7億美元,看起來不少了,但實際上他們在美國砸得更多,275.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9億),是中國的4倍。


然而,一手打造起“漢江奇跡”的巨頭們正在加快腳步遷往大洋彼岸,也引發了國內的擔憂。


畢竟,韓國財閥再怎么有錢,整個財富總盤子是有限的。擴大對美投資意味著國內投資將減少。


“如果韓國大企業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合作企業只能同時進軍美國,這可能會導致韓國制造業的空洞化現象。情況非常令人擔憂”。韓國開發研究院(KDI)的一位研究委員這樣說道。


大邱大學經濟學教授金良熙也向媒體表示,占韓國生產總值(GDP)27.0%的制造業基礎(恐)將崩潰,削弱新產業的增長動力。


事實上,影響已經在發生了。


從今年4月開始,韓國連續7個月出現貿易逆差,這是14年來首度出現的罕見現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半導體出口在持續萎縮。


韓國,是要慢慢被“掏空”了嗎?


圖片


同為亞洲四小龍的中國臺灣,似乎也在緊跟韓國步伐。


作為護臺神山的臺積電,營收占臺灣GDP比重高達7.3%,就算只是輕輕打一個噴嚏,都足以撼動這座科技島嶼。


何況此番動作幅度如此之大,以至于許多臺灣民眾不禁擔憂,“臺灣要被拋棄了嗎”、“那應該叫美積電吧”。


要知道,臺積電即將在美國投產的圓晶廠,是臺灣次先進的5nm制程。


然而,對于計劃投資不少于120億美元的第二工廠,臺積電準備拿出當前自己最先進的3nm制程,這是目前全球可制造的最小、速度最快的晶體管,相比之下,臺積電南京工廠以12nm、16nm為主。


美國將一舉進入世界頂級的晶圓制造業。


其實,臺積電在美國設廠并不完全符合“經濟效應、成本有優勢、人員及供應鏈要完備三要件”。


在美國工程師的字典里,“上夜班”這個詞是絕對不存在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經說過,美國缺乏大量制造芯片的人才,在亞利桑那州制造芯片的成本可能比臺灣至少高50%。


既然如此,為何臺積電還要遠渡重洋做“賠本買賣”呢?這場供應鏈重組的背后,有著極為錯綜復雜的政治因素。算的是政治賬,而不單純是經濟賬。


具體就不展開了,你懂得。


除了拉攏臺積電來設廠之外,美國本土的半導體企業也是激流勇進,紛紛回流到美國。


在《芯片與科學法案》正式生效之后,英特爾宣布斥資200億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兩座先進制程晶圓廠,而且未來十年投資將可能增長至1000億美元。而在亞利桑那州,距離臺積電工廠不遠的地方,兩座英特爾的工廠早已等候多時。


站在這幾個基地的肩膀上,英特爾代工服務總裁定下了宏偉目標——在2030年之前擊敗三星,成為世界第二大代工廠。


圖片


再來看老對手歐洲這邊。


自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歐洲能源危機四伏,很多人說“工業巨頭們”被逼出走,紛紛跑到了中國避難。


其實,美國也是最大贏家之一。


寶馬集團宣布在美國投資17億元美元,生產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


大眾集團則準備五年內在美國砸下71億美元。


特斯拉按下在德國制造電池的暫停鍵,并考慮將電池制造回歸美國,借此獲得美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稅收抵免的資格。


“德國化工龍頭”巴斯夫,更是準備將其全球260億歐元投資額的15%投資于北美。


德國制藥巨頭拜耳計劃向波士頓一個新生物技術中心投資1億美元。


德國特種化工企業贏創工業集團日前在賓夕法尼亞州新設創新中心,并計劃投資2億多美元在印第安納州建立生產基地。


根據德國《商報》的報道,僅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前往投資擴展業務,其中包括漢莎航空、西門子、阿爾迪和費森尤斯,這4家公司累計擴大投資近3億美元。


圖片


為何這么多德國企業被美國吸走?


因為那里有廉價的能源、誘人的招商政策和遼闊的消費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美國的能源價格較為穩定,這對于德國企業來說,是完全無法抗拒的誘惑。


而且美國還拿出了巨額補貼政策來吸引德國企業。就拿《通脹削減法案》來說,4300億美元的投入中,大部分資金都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領域,而這些正中德國企業的下懷。


同時,美國儲蓄率低、消費力又高,這個大市場誰都不想放過的。就拿電動車來說,美國的市場需求正在蓬勃發展,對德國車企來說可謂是滿地黃金。


企業紛紛“逃往”美國,歐洲只能黯然神傷,“去工業化”的擔憂正在四處蔓延。


歐洲制造業可能留下“永久的傷痕”。


圖片



當前,制造業回流美國到底有多猛,數據是最有力的說明。


美國Reshoring Initiative的報告顯示,今年預估將有近35萬份制造業工作帶回美國,這將創下該機構自2010年開始追蹤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遠高于去年的26.5萬份。


這些崗位,既包括了美國企業原先布置在海外、如今回歸美國的職缺,也包含了海外企業在美國新增的職缺。


相較于2010年僅有6000多個回歸崗位,今年這一數字已經翻了50多倍。

在如此之多的投資之下,由于本土人力短缺,美國掀起了機器進廠的運動。


美國自動化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所有工作場所的機器人訂單同比激增40%,而2021年全年該增幅僅有21%。今年一季度,美國制造業投入的機器人超過1.2萬臺,比2021年全年的總和還要多。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制造業中每增加1個機器人,平均會取代3.3名工人。


機器人時代的“復興”,已經逐漸成為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必要基礎,而這也將進一步影響全球制造業的未來格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只不過換了不同的面具出現。


上世紀70年代,恰逢全球石油危機,日本的小排量汽車在美國大受歡迎。1970-1995年,美國出口日本的汽車約40萬輛,而日本出口美國的汽車高達4000萬輛,二者相差100倍。


眼看本土的汽車產業淪陷,美國三大汽車廠和政府都坐不住了,決定揮舞“大棒”向日本施壓,出現各種貿易壁壘。


為了繞過這些限制,自80年代初期,日本車企的“兩田一產”被迫將生產基地擴展到美國。其他日本車企也陸續開啟跨洋合作模式,三菱汽車與克萊斯勒合作,馬自達與福特牽手。


據統計,至80年代中期,日本在美投資占海外總投資量的1/3。到90年代中期,日本的“美國工廠”汽車生產量達180萬輛,占美國汽車產量的27%以上。


40年前日美爆發貿易戰,日本車企被逼出走的那一幕,似乎正在不同的地方重新上演。


只不過之前是汽車產業,現在是圍繞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展開。


圖片



作為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向來習慣于把制造環節外包出去,從一戰前的全球工業中心逐漸蛻化為二戰后的全球服務中心和全球消費中心,第三產業在美國龐大的GDP中占比高達80%以上。


世界各國專業分工,做最具有比較優勢的事情,是過去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底層邏輯。


如今,從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到拜登的“購買美國貨”,從半導體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美國正在迅速完善自身供應鏈條的完整性。


美國打破“制造業空心化”的決心,也顛覆了傳統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


巴克萊公司駐英國的經濟學家Christian Keller和Akash Utsav感嘆,“全球化正在后退。”


參考文獻:

1.《安邦咨詢:美國“掏空”臺積電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影響》

2.《制造業流向美國加劇歐洲“去工業化”擔憂》,新華社,何麗麗、王湘江

3.《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美國增加半導體產能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觀察者網,呂棟

4.《投資或撤退?韓企在華事業陷入兩難》,亞洲日報,崔錦寧

5.《韓國7月對華貿易出現逆差 首次連續三個月出現逆差》,韓國經濟新聞,金所炫,李知勛

6.《歐洲工業危機,美法中是三大贏家》,智谷趨勢,王戰新

7.《近35萬個就業崗位回歸:美國制造業正以創紀錄速度回流?》,財聯社,瀟湘



文章來源:智谷趨勢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