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發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要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本就飽受關注的產業互聯網又添一把火。
據了解,作為一種新業態,產業互聯網在產業價值鏈重塑、產業效率提升、供應鏈穩定保障等方面有著極為優越的表現,被廣泛視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國聯股份即為該領域的佼佼者。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公司的商業信息服務、B2B商業平臺、數字技術服務正在不斷助力產業發展,并始終保持良好的業績增長態勢。
“數實融合”賦能產業升級
據浙商證券研報,產業互聯網指同時依托互聯網及數字技術,對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進行全鏈路、全要素、全場景優化升級,融合實體經濟形成的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
具體而言,產業互聯網主要表現為數據智能、供應鏈數字化、生產數字化、交易數字化等,本質都是實現產業協同效率和運行質量的雙提升。
在我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實踐中,亦涌現出一批頗具代表性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型企業,以自身的經營成果,開創性地助推了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發展。
以產業互聯網龍頭國聯股份為例,其B2B電子商務平臺、PTDCloud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平臺業務發展即促進了相應產業降本增效、質量提升與效率變革。
據國聯股份2021年年報,其網上商品交易業務占比超99%。具體而言,公司的網上商品交易業務的商業模式為歸單集采模式,該種模式將促使公司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可提供更好的貨源保障及有效縮短貿易鏈條。
此外,近年來,國聯股份積極幫助中小制造企業打造“云工廠”。以湖北省仙桃市中星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為例,數字化改造后,公司物流效率得以提升,生產、管理、質檢等一系列環節都得到優化,公司產能從之前每個月7000噸提升到1.1萬噸,運營成本則每噸下降了700元。
且據統計,國聯股份鈦產業鏈上部分接入平臺的中小企業已將生產效率提高15%至30%,關鍵設備聯網率提升50%至70%,人工成本下降20%至40%,訂單交付周期提升40%至60%。
真正的藍海市場
有分析認為,當數字化平臺與生活消費場景相結合,消費互聯網隨之產生。然而消費互聯網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蓬勃發展之后,其增量紅利正在逐漸消退。
實際上,數字經濟真正的藍海在于數字化平臺與生產場景結合,對傳統產業進行賦能升級,形成產業互聯網。
同樣以國聯股份為例,數據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由2017年的20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372.30億,年復合增長率達107.71%;公司歸母凈利潤亦由2017年的5874.60萬元躍升至2021年的5.7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77.14%。
在行業整體偏景氣的背景下,業績表現出色的自然不只國聯股份一家。公開信息顯示,包括歐冶云商在內的多家產業互聯網公司正在籌備上市或已完成上市進程。
此外,據浙商證券研報,我國工業體量龐大,擁有世界唯一全產業鏈優勢,當前處于數字化初級階段——低滲透高增長,2019全球工業數字化滲透率我國僅20%<全球23.5%<德國45%;細分市場B2B電商市場滲透率在0-5%之間,市場規模預計于2025年達到2.4萬億,年復合增速29%。
不過,正如國聯股份在e互動平臺中所言,公司秉持協助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價值使命,一直不斷探索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這對于公司乃至整個產業互聯網領域都是一個挑戰。
產業互聯網方興未艾,卻不無挑戰,唯強者勝。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