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是“紅幫裁縫”發源地,寧波裝和寧波幫、寧波港一樣享譽全球。2019年,時尚紡織服裝產業納入“246”產業集群,作為十大標志性產業鏈重點打造。寧波時尚紡織服裝產業龍頭企業多、知名品牌多、產業影響大,擁有規上企業839家、上市企業9家、“單項冠軍”6家、“未來工廠”2家,是中國最大的服裝生產基地。近年來,寧波服裝業產品雷同、營銷同質化、文化元素挖掘欠缺等問題逐漸顯現,領先地位逐漸喪失。市黨代會提出,要讓寧波“傳統優勢產業生機勃發”,這給寧波服裝產業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隨著近年來服裝產業“國貨”潮、“國風”熱的興起,需大力研究如何緊緊抓住這一絕佳機遇,讓寧波的時尚服裝行業再上新臺階。
寧波時尚服裝企業大多處于微笑曲線中段,制造端強、設計營銷端弱。產業鏈相關企業之間分工協作還未做到專業化精細化,扶持與依存關系薄弱,往往“寧做老外生意,不做老鄉生意”。產業鏈服務配套不完善,服裝市場遠有深圳南油,近有杭州四季青;面料市場遠有廣州中大、近有紹興柯橋,而寧波市場平臺缺位、創新觸覺不靈敏,90%的面料需要到紹興、江蘇等地采購,設計師經常要飛到廣州、深圳找尋靈感。大量中小企業全產業流程周期至少1個月,廣州則平均僅需2周。
寧波服裝企業創新研發投入僅占營業收入的0.88%,某本地知名龍頭企業2020年投入的研發經費也僅占營業收入的1.2%,與發達國家的3~5%相比,差距十分明顯。紡織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程度不高,流行趨勢探索、新材料技術、人工智能等在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研究缺乏。高層次時尚引領人才稀缺,全省有國家級服裝設計師25人、制版師38人,而寧波分別只有2人和6人。工藝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只能滿足需求的56%。品牌運營、市場拓展、時尚買手、直播帶貨等節鏈人才供給儲備不足。市內紡織服裝專業人才院校僅有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另外只有寧波大學一個50人班的服飾專業。
近年來,多地傾盡全力搶抓以平臺聚合打造時尚特色城市的先機,深圳大浪小鎮、杭州藝尚小鎮成功突圍,對周邊城市企業虹吸效應明顯,寧波不少時尚紡織服裝人才外流。寧波時尚節暨國際服裝節舉行25年來,城市名片效應逐年減弱。政府財政性經費從首屆的1500多萬元降到2021年的800萬元,且陳列展示多、專業交易少,鮮有資本介入,本地老面孔多,對外招引少,鮮有時尚流行資訊發布。本地企業陷入了“去參加沒意思,不去參加不好意思”的窘境。2021年寧波服裝節的新媒體話題曝光量和覆蓋消費者人數均不及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的十分之一。
立足寧波優勢,培育代表中國時尚紡織服裝制造的領軍企業,推動博洋、太平鳥等一批企業時尚升級,帶動相關企業以聯合技術開發、資本投資、創業孵化等方式形成“草灌喬”產業矩陣協同發展。推進服裝產業大腦建設,緊密對接紹興、江蘇主要面料供給企業,采取面料統一直采、云端協同生產、立體多元銷售等手段,建立起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快速反應服裝生產新模式。推動輕紡城改造升級寧波面料市場和服裝市場,打造時尚創意策源地、時尚要素集散地和時尚人才集聚地。
參照杭州、深圳等地做法,出臺紡織服裝產業振興和轉型升級相關政策,在專項資金、稅收政策、融資、用地等方面給予幫扶,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建立以高性能纖維新材料、高端產業用紡織品等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時尚紡織服裝實驗室。在寧波人才分類目錄中,將時尚紡織服裝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等人才從“其他”類別中獨立出來,進一步明確認定標準。以寧波時尚產業發展急需為導向,依托國際時尚教育資源,支持高校協同重點區(縣、市)、龍頭企業建設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探索組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擴大寧波時尚紡織服裝專業人才蓄水池。
對照“東方濱海時尚之都”建設要求,借鑒余杭藝尚小鎮做法,構建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主導,皮具、首飾、家居、家電、汽車等跨界產業聚合的時尚類特色小鎮,打造創意+產業+商務的現代化產業集聚平臺,形成集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于一體的時尚生態圈。策劃東方神韻與國際風范深度交融的“不落幕的服裝節”,加強“展、會、節、演、賽”有機結合,形成“四季有主題、每月有專場、每周有活動、每天有發聲”的時尚活動立體化運作,依托節慶開展與日韓時尚品牌、獨立設計師等國際合作交流。大力引進業內“大師”工作室,提升寧波服裝博物館功能,打造“紅幫裁縫”體驗館,開發時尚購物旅游,擴大核心區內太平鳥鳥巢、博洋NFCC等城市時尚展示中心影響力、輻射力,推動“新空間”提供“新動能”,大力激發城市時尚活力,全面提升寧波時尚氣質。
來源:寧波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