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陸錦軍親筆寄語祝福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成立25 周年在訪談中,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陸錦軍陸錦軍首先對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成立25周年表達了祝賀。他表示,紡織之光基金會在紡織教育界、產業界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影響。紡織之光基金會的政策引導、科技項目、獎金激勵等措施把紡織領域的教師、學生、研究者、企業家、技術人員等各類人群匯集在一起,推動著中國紡織行業領跑世界。可以說,紡織之光基金會是紡織行業發展的強心針,激勵著紡織行業人不斷前進;是紡織行業發展的催化劑,促進了紡織科技研發和成果轉發;是紡織行業發展的加速器,支撐紡織教育事業和生產發展快速駛入高質量發展軌道。陸錦軍談到,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紡織之光基金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10年。2010年,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獲得“紡織之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6項。2020年,獲得“紡織之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13項,其中一等獎4項。十年間,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獲得的成果獎獲獎數量和水平穩步提升,不僅直接推動了紡織服裝專業辦學成果的積累和辦學水平的提升,也輻射帶動了全校其他專業辦學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教學的深化。如2017年,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裝備技術專業學習借鑒紡織服裝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成果獲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獎和學生獎,是我校同時覆蓋教師和學生群體獎項中獎勵頻次最高、額度最大、規格最高的獎項,是學校彰顯紡織服裝職教特色、立足紡織服裝專業辦學的壓艙石,對于學校在全國同類院校中實現卓越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作為全國僅有的具有‘紡織之光’教師獎和學生獎申報資格的兩所高職院校之一,我們既感到無比自豪,又感覺責任在肩,自豪的是我們的師生水平獲得了認可,其責任是要進一步發揮錢之光等老一輩紡織人的創新創業精神,把人才培養好,為紡織服裝教育貢獻智慧,為紡織強國貢獻力量。”從2015年開始,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向紡織之光推薦教師獎1名、學生獎5名,目前已有7人教師、35名學生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與學生獎。這些師生與清華大學、東華大學等國內知名本科院校獲獎者同臺領獎,極大地鼓舞了他們從事紡織服裝事業的信心和士氣。這些年來,獲獎教師先后成長為教務處長、紡織服裝學院院長、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第一完成人;獲獎學生有的是技術技能高手,其中不乏在全國服裝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牌的參賽選手,有的是學習標兵,畢業后繼續升學到南通大學等高校深造,也有畢業后在知名紡織服裝企業任職,成長為行業骨干和企業精英。采訪中,陸錦軍表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方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強化社會主義大學辦學定位,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等人才培養根本問題,推進課程思政,促進五育并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個性化教育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一生一案、因材施教不僅是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制定國家職業資格框架、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加大選修課比例等手段,教育教學將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的學習方案,為每個學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三是智慧教育教學環境的建設應用。“云”“大”“物”“移”等信息化技術將改變教育生態,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改革,實現更精準的教、更便利的學、更高效的管、更智能的評,打造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智慧時空。聚焦到紡織職業教育領域,陸錦軍認為,近年來,紡織技術技能人才數量和規格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數量上講,相比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綠色、時尚紡織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增長;從規格上講,紡織人才的技術技能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強化。在這種背景下,人才建設工作要適應產業發展和學生發展需求。一方面,紡織產業在走向高端,科技化、綠色化、時尚化元素增加,與此對應,紡織領域人才建設要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搞活機制,培養具有紡織設計和生產、紡織機器運維、材料和功能設計等多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將紡織產業先進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真正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走得遠”的紡織技術技能人才,并探索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機制,滿足學生繼續升學意愿,改變社會對技能人才傳統觀念。在訪談的最后,陸錦軍對所有的紡織院校師生表達了祝愿。他表示,“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各級各類人才,也產生各級各類人才的時代。我們要把握歷史賦予我們的珍貴機遇,投身于創新發展紡織職業教育的時代洪流,為把我們國家從紡織大國轉變為紡織強國、從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貢獻一份力量,以錢之光先生為榜樣,忠于黨、忠于人民,擔當時代先鋒楷模,朝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邁進。”對教師來說,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他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信任,是鼓舞,是鞭策,是紡織之光基金會對紡織人的殷殷厚望。在“紡織之光”的激勵下,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們將感恩化作行動,繼承和發揚了錢之光部長作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開拓新中國紡織實業的艱苦創業精神,努力在紡織服裝職業教育領域探索新模式、開辟新路徑、搭建新平臺,助力中國紡織教育高質量發展。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院長尹桂波教授是2016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他表示,獲獎后,自己的內心充滿了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這份榮譽也對自己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促使自己在教育生涯中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2017年,被提拔為教務處處長,并作為主要負責人,成功申報了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2018年,作為主要成員,牽頭申報了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同時負責的“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以“優秀”的成績通過驗收;2019年,牽頭申報了現代紡織技術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成為全國唯一的紡織高水平專業群,同年也晉升為學校最年輕的教授;2020年,牽頭申報了家用紡織品設計、工程造價、新能源裝備技術3個省級專業群,13門課程入選江蘇省精品在線課程;2021年,助力《機織工藝設計與實施》入選國家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同時作為負責人牽頭申報的“工業機器人教學團隊”入選江蘇省教學創新團隊。尹桂波認為,一名好老師的引導,就是喚醒學生的自信,增強學生立世之本,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讓學生融入社會、立足社會、造福社會。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育的本質是挖掘人的潛力,培養人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我認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教師教學能力,而教學能力的核心是教學設計,通過精巧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拓展教學空間,提升目標達成,簡言之,課程的規劃與設計能力是一名教師乃至一個專業、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尹桂波如是說。2020年“紡織之光”教師特別獎獲得者隋全俠老師表示,能獲得這個榮譽,除了喜悅,更多的是感謝。多年來,她在紡織教學領域兢兢業業,在2017年獲得了教育部舉辦的職業院校教師最高規格的比賽——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輕工紡織大類一等獎第一名。此后,通過自身的經驗積累和努力鉆研,隋全俠從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的“運動員”轉變為“教練員和評委”,導教師共獲得國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帶領眾多老師走上了“信息化+教學”之路。2017—2018年間,她作為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核心成員,分別到多所紡織職業院校進行SPOC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宣講,并在2018年被評為江蘇省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學名師。近年來,她多次指導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紡織技能大賽一等獎,并獲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一個學生的成功離不開一名好老師的引導,隋全俠就是這樣一名老師。她不僅僅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在給學生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每每談及那名學生,她都印象深刻,“連續幾次上課,他都坐在最后一排,兩手空空,上課也不聽講,就是趴在桌子上,據說已經掛了好幾科了。”針對這種情況,隋全俠通過耐心地溝通交流,分析學生自暴自棄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并且對癥下藥,最終該學生的學習漸漸有了起色。在畢業10多年后,這名學生已經是小有名氣的老板了。隋全俠認為,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注定我們的夢想榮譽都與孩子們連在一起,他們是成功的,我們才是優秀的。談及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理念,隋全俠老師提出兩個觀點:一是建設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將服務企業與服務教學有機融合,科研反哺教學,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生態,促進校企共贏、師生共贏;二是與紡織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緊密型實訓基地,將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新產品引入課堂,實現教學內容動態更新,校企雙向賦能。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的徐曉雪談起當初選擇紡織工程專業,衣食住行,以衣為首,選專業的時候就對紡織行業充滿好奇,也想為產業做出一點努力,使之煥發生機。在校期間,徐曉雪參加了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紡織面料檢測學生技能大賽,在比賽期間每天重復相同的動作,做面料的各種物理性能,分析不同的面料結構,在題海中遨游。為了取得好成績,為學校爭光,徐曉雪和隊友相互打氣,最終榮獲“全國紡織服裝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標兵稱號”,回報了這份努力。徐曉雪表示,希望紡織行業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夕陽產業”,應該是像老一輩革命家設想的那樣成為一個帶動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產業。徐曉雪希望紡織之光基金會,能像它的名字一樣照亮整個紡織行業,使之永不退色,永遠年輕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在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礎上,由一批擁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愿為中國紡織行業科教進步作貢獻的優秀紡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資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成為全國紡織行業性基金會,注冊資金2000萬元。
截至2021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支持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632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381名、優秀教學成果獎2167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27項、應用基礎研究73項、科技成果推廣339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31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33家獲獎單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動支出超1億元,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宗旨 科技進步 人才成長 產業升級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