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年伊始,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其中多地針對服務型制造發展及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入融合提出了具體舉措和明確目標。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秘書處對各地報告進行了梳理,現將相關內容摘錄如下(部分內容較原文有刪節):
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深入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大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帶動全市工業“底盤”做大做優做強,到2027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并舉、提升能級和增強品質并重、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深化重點產業鏈建設,推動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梯次培育市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爭創國家級集群,形成若干千億級高端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領先的信創產業基地、人工智能先鋒城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
●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做優做強做大實體經濟,堅定不移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高質量建成三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萬家。優化產業發展生態,聚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不斷提高“三率”“兩化”水平,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
●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抓好沈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制造端發展延伸,發展信息技術、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培育壯大總部經濟、會展經濟。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發展和安全并舉,以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為主要抓手,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能級。制定落實重點集群國際競爭力提升方案,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傳統產業煥新等工程,深入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加快構建服務業新體系。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331”工程,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咨詢、專利、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健康、養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更好滿足產業鏈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
聚焦“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促進制造業穩健運行、結構優化。全力穩住工業經濟基本盤,持續鞏固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培育超百億元數字企業40家,新增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50家,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堅定不移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淘汰整治高耗低效企業5000家,騰出用地5萬畝、用能120萬噸標煤。培育壯大企業梯隊,實施新一輪“雄鷹”、“雛鷹”行動,新增“雄鷹”企業20家、世界500強企業1家、境內外上市公司5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單項冠軍企業20家。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培育省級服務型制造企業60家以上,新增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創意設計園區50家以上。
突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服務業,培育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00家。推進軟件“一市一園”和大數據產業園建設,新培育省級大數據企業500家以上。支持“制造+服務”模式創新,分行業推廣典型案例,形成更多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新業態,培育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60家,認定“兩業融合”試點單位30家。
構建“2+6+N”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出臺先進制造業促進條例。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升級版,大力培育“鏈主”企業,促進延鏈補鏈強鏈和不同產業鏈協同,加快形成萬億級、五千億級、千億級“產業矩陣”。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提能升級、制造業基礎再造、綠色制造提升、服務型制造優化升級等專項工程,全面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施優質企業群體培育行動,培育一批制造業“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進“產業大腦”建設,引導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開展5G全連接工廠建設。培育壯大工業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著力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加力提效。深化“萬項技改、萬企轉型”,一業一策推動鋼鐵、化工、有色、輕紡等行業改造提升。深化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培優塑強一批“鏈主”企業,建強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動力裝備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首批6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10個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開展生產性服務業百企升級引領工程,培育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及項目10個左右,推廣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50項投資50億元以上的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加快打造10個重大先進制造業集群、30個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鏈和300個特色產業集群。推進質量強省、標準河南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3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加快設計河南建設,支持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和研究院,打造一批工業設計示范園區。發展天使、風投、創投基金。新培育頭雁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00家。
實施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行動,推動鋼鐵、化工、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技改投資增長12%以上。深入實施服務業提質增效行動。鼓勵模式創新、跨業融合、多維拓展,促進現代物流、商務咨詢、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專業化升級。堅持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雙向發力,全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超算服務、空天信息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數字產業集群。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力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41%。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供給能力,瞄準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方向,促進科技、信息、商務、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發展,推動文旅、健康、養老、體育等生活性服務業上水平。著力推進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抓好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創建10家左右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著力創新服務產品及模式,建立服務業標準領跑者制度,開展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示范,增強“湖湘服務”品牌知名度、美譽度。
樹立制造業當家的鮮明導向。全面提升當家產業優勢,大力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提質壯大現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產業成為新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億元級的新興產業集群。全面提升當家企業優勢,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打造“鏈主”企業引領、單項冠軍攻堅、“專精特新”企業筑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發展的提升作用,實施工業設計賦能廣東行動,新增30家以上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促進服務業整體好轉。落實落細住宿、餐飲、零售、旅游、交通運輸等行業紓困扶持措施。抓實抓好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突出發展面向制造業的港航物流、檢驗檢測、研發設計、工業軟件、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設中國軟件特色名城,深入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統籌抓好場所、場景、企業、人才、生態等關鍵環節,打造工業軟件、汽車軟件、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領域“名企名品名園名會”,創建中國軟件名園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加快建設國家工業設計示范城市,統籌推進設計主體、人才、活動、載體和生態建設,培育一批國家級、市級工業設計中心,打造優秀工業設計師“千人庫”,辦好工業設計大賽。加快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制定檢驗檢測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做大做強國家質檢基地、食品藥品檢測基地,引進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產業技術服務機構,培育千億級檢驗檢測產業集群。
經濟發展質量實現新躍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一批陜西特色的標志性產業鏈全國領先,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延續實施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開展助企紓困專項行動,深化金融暖企紓困“三送一強”活動,實施普惠金融惠企利民“甘霖工程”,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貼息獎補政策。實施優質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戶、中小微企業1000戶、市場主體7000戶。加快實施招商引資“六大行動”,全年招商引資簽約額達1000億元以上。全面推進質量強省戰略,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
來源: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秘書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