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50歲工廠保安,花20年拍下150萬張“東莞女工”,在國外爆火:中國制造,不可思議!

發布時間:2023-02-19  閱讀數:27167

50歲工廠保安,花20年拍下150萬張“東莞女工”,在國外爆火:中國制造,不可思議!

圖片
圖片

他們說,他是“瘋子”。
20多年,150萬張照片
開荒般,記錄下廣東打工實況。

圖片
▲2014年12月31日,紙品廠舉辦運動會時全體員工集合

“2.7億農民工”、
“流水線工人”、
“高度密集的廠房”,
這些,離我們相去甚遠,
卻生動地發生在21世紀初的廣東。
該怎么形容那里的生活?
大概是,
魔幻,又鮮活。

圖片
▲2011年1月5日,電子廠的女工在更衣室休息

占有兵,90年代第一批打工人之一。
退伍后,17年工廠“螺絲釘”生涯。
他說: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制造,
那中國制造背后的那群人呢?”
于是,近乎瘋狂的記錄。
隨著作品走紅,遠赴國外辦展,
一時之間,眾人嘩然。
那個擁擠的,奔波的,盎然的時代,還好,有人記得。

圖片
▲占有兵



圖片
“中國農民工”的一手資料

2012年,占有兵結束長達17年的“打工”生涯,正式成為一名攝影記者。

他拍下的150萬張照片,記錄了流水線兩側的年輕工人們,被自動化器械逐漸替代的過程。

作品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獲得“新聞報道類優秀攝影師獎”,并應邀在紐約舉辦個展《中國制造》。

圖片
▲2012年6月18日,手袋廠的女工鄭婷,19歲的她已經做了三年車工

圖片
▲2011年1月1日,工廠女工在廣場大聲朗讀英語

圖片
▲2010年,東莞打工人的“殺馬特”發型

長安鎮工廠的打工者們,都是他的拍攝對象。

“拍這些照片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傳播,我要做的,是記錄一個群體的一段歷史。”

80年代至今,一代代打工者,前赴后繼,

中國社科院關于勞動力的報道稱:2019年,到工業區打工的農民工總數,高達約2.7億

不算長的一段歷史,卻濃縮著一個時代的巨變。

圖片
▲2012年3月9日,鞋廠的員工做早操,2018年這個廠已經關閉

#超載的打工之路
上世紀90年代,大片農田被推平,一個個工廠被建起。

廣東工業園區的面積越來越大,來往的工人也越來越多。

在老板們眼中,東莞是個進料的好地方。

下單后,一天就可以集齊所有需要的零配件。

圖片
▲2008年的工業區,現在已經推平重建新的商業中心

高效之下,是密集勞動力的輸出。

2008年以前,被稱為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密集型時代

員工超3000人,甚至上萬的大型工廠,在東莞隨處可見。

大量勞動力從鄉村向城市轉移,招工一度出現“粥少僧多”的局面。

“滿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工廠貼紙說‘招5個人’,嘩的一聲涌來上百來個人,工廠大門都給你擠垮。”

圖片
▲2014年12月31日,廣東省東莞市,印刷廠的員工

工作崗位畢竟有限,且工廠對年齡要求相當嚴格。

幾乎只招25歲以下的年輕人,因為精力好,

尤其偏愛女工,因為好管理,不生事。

圖片
▲2011年8月8日,廣東省東莞市,等候面試的打工者

占有兵算是第一代打工人,

一間宿舍,5個上下鋪,一共10張床,每張床2個人。

沒有熱水洗澡,水壓常常上不去,

有的是嚴格的制度,限制外人進入,定點開燈、關燈。

圖片
▲2012年7月4日,電子廠夜景

進入工業園區,一切都是密密麻麻的,搶著往你眼前湊。

寄存柜是密集的,飯碗柜是密集的,宿舍樓也是密集的……

而在這么多密集的物質之下,人的感受,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圖片
▲2016年8月12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電子廠行政倉庫的鑰匙柜

圖片
▲2013年9月5日,電子廠車間外的手機柜

圖片
▲2012年5月16日,廣東東莞,電子廠食堂的碗柜

圖片
▲2012年5月9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電子廠的集體宿舍,打工者晾曬的衣服

#被流水線的工人
每天早上七點,生產線開始運轉。

接下來的十幾個小時里,工人們將進入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狀態。

生產線不停,兩側的工人就不得離座。

遇到上廁所等情況,需要舉手拿到一個“允許”的離位卡。

圖片
▲2015年8月12日,玩具廠生產線上的女工

但舉手頻率過高,會被勸離生產線,

因此,工人們寧可每天少喝點水,也不輕易舉手離座。

漸漸地,結石成了工人中常見的職業病。

圖片
▲2011年11月25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線廠的車間管理者

上班時間,聊天是不被允許的。

不然,第二天,名字就會被醒目地張貼在車間公告欄上:

“某某上班時講話,記過一次。”

天天在一處的同事們,互相看著面熟,實則陌生。

圖片
▲2014年8月9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玩具廠的車間

無塵車間里,女工們帶著厚厚的雙層口罩,只留出一雙眼睛,

一待,就是十個小時。

而普通人這樣穿戴,進去僅兩小時,就會感覺呼吸困難。

“工業對人進行了捆綁,每一道工序高度細分,

打工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做最多的事情,犯最少的差錯,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效率。”

圖片
▲2014年12月5日,電子廠的女工進無塵室前照鏡子

圖片

畫面中的工人,正在縫紉機前操作。

麻木的表情,顯露出他對這個動作早已爛熟于心,甚至心生厭煩。

他不關心上一道和下一道工序,只對自己做的環節熟練異常。

盡管他在一個大工廠里生產了很多年皮包,十年后,依然不能自己單獨做出一個包。

圖片
▲2011年11月25日,廣東省東莞市,手袋廠的男工在生產線上勞動

園區里最大的樂子,大概就是談戀愛。

但最麻煩的,也是談戀愛。

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地點,或是草地,或是長椅,或是大樹背后。

“當一個人最私密的生活,都只能在一個公共空間里呈現時,就說明了生存的處境,有多艱難。”

圖片
▲2010年5月3日,在公園里拍拖的打工情侶

圖片
▲2013年7月10日,情侶在工業區外的街頭擁抱

圖片
▲2012年2月11日,農民工情侶在超市外面吃炒板栗時擁吻

圖片
▲2006年8月13日,下班后在工廠外談戀愛的打工者

#制度之外尋找喘息
2010年,占有兵開始拍攝一些工廠舉辦的“打工妹模特大賽”。

女工們穿著禮服、常服、泳裝走秀,甚至還有才藝展示。

隨著招工變難,工廠就通過這種活動吸引人。

這似乎和人們對打工妹的傳統印象,大相徑庭。

圖片
▲2010年11月7日,電子廠有員工近2萬人,每年舉行多種娛樂活動

照片發布在網上后,一時之間,爭議不斷。

“這是為廠長選小三。”

各種不堪的負面言論,讓占有兵大為震驚。

似乎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打工者被貼上了“老實、本分、土”的標簽。

圖片
▲2010年11月7日,電子廠有員工近2萬人,每年舉行多種娛樂活動

在工人眼中,這樣的活動只是工業區生活的一部分。

他們同樣需要通過KTV,跳舞,染發,紋身來追趕時髦,排解壓力。

圖片
▲2010年6月25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晚上加班結束后吃西瓜,每片1元

“大家在網上看到的打工人的故事,很多都是像‘富士康工人跳樓’這樣的極端事件,

我拍這些照片,就是希望大家看到鮮活的打工人形象,而不是一個個坐在流水線上的機器。”

圖片
▲2012年9月5日,一對農民工夫婦在公園長椅上打鬧

圖片
▲2009年7月1日, 一對農民工夫婦從市場買完菜后,步行回出租屋

圖片
▲2009年11月12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打工者在工友租住的出租屋聚餐

#回不去的老家
重壓之下,許多人的想法就是:

結婚,回老家,從此不再打工。

可這個想法,是很難實現的。

不少人辭職回老家,不到幾個月,就想著回到城市來。

圖片

打工雖然苦,但生活終歸便利。

園區里有一套獨特的運作體系,吃的用的,工廠專門有提供,還有固定的薪水收入。

回到農村,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

說點好笑的,就是想喝個可樂,村里的小賣部還沒得賣。

圖片
▲2016年6月1日,廣東東莞,打工者在電話亭給家人打電話,話費每分鐘一角錢

占有兵曾無數次問自己:

“打工,何處是家?”

宿舍不是家,出租屋不是家,以前的老家呢?

對于每年回去一次,甚至幾年回去一次的打工者來說,“家”早已沒了方向。

圖片
▲2011年7月6日,電子廠的女工在樓梯轉角處發呆

在外20多年,如今的占有兵已經徹底進了城。

而他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們,依然進不了城,也回不去村。

每到春節的時候,他便來到車站,觀察這些候鳥般的打工者們。

扛著編織袋,拖著拉桿箱,神色疲憊。

圖片
▲2013年2月2日,春節前的長途汽車站,準備返鄉的農民工在人群中艱難地穿行

圖片

▲2011年10月30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乘長途客車從深圳返回湖北,車已超載
來自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打工者們,是政府組織的集體勞務輸出。

邊境線上的牧民們,進城到電子廠勞作。

從阿合奇縣,到東莞,乘車四天五夜,

做滿18個月后,他們才能返回老家。

圖片
▲2012年1月1日,來自新疆的農民工難得給家人打電話

隨著60后,70后打工者的老去,80后、90后投入生產線。

這20多年間,東莞發生著巨變,

98年亞洲金融危機,03年非典,08年金融危機,20年新冠肺炎……

無數打工者被時代的洪流沖走,最終向著各個地方奔去。

圖片
▲2019年6月21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鞋廠關停后,打工者丟棄的證件



圖片
從工廠保安,到攝影記者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占有兵既是“打工潮”的記錄者,更是親歷者。

正在當兵的占有兵,早已聽聞,老家襄陽到處是招工廣告,

描述中的打工生活,下班后,買一罐健力寶,邊喝邊回宿舍,是如此愜意。

于是,人人心馳神往。

1995年,22歲的占有兵,乘上了去廣東打工的大巴。

圖片

3天,6次轉車,抵達東莞塘廈。

在那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酒店保安。

近百名求職者,在酒店后院的停車場比俯臥撐。

占有兵一口氣做完102個,拿下工作,每月450元。

圖片

2000年,占有兵輾轉到長安鎮,

在一家大型電子廠里做行政主管,負責全廠的安全保衛工作。

初見成排工廠的印象,是高高的圍墻,布滿的鐵絲網,

兩扇大鐵門上,貼著惹眼的紅色警示牌:

“上班時間,謝絕訪探。”

圖片
▲2009年12月31日,電子廠交接班時,上下班進出的人混在一起

鐵門一關,仿佛與世隔絕,

占有兵對工業區的生活,如是形容道:

“工業區最大的特點,上班的時間外面空空如也,用餐期間和晚上加班結束后人聲鼎沸,廣東話、湖南話……

三塊錢的炒粉,一元錢的包子,都能讓身體得到補償。”

圖片
▲2014年6月6日,廣東省東莞市。玩具廠的員工下班時走出工廠

很快,占有兵升職了。

身居主管一職,管理著幾百號人,但他的心內卻始終充滿不安。

他去學跳舞,學打籃球,不斷豐富日常生活。

又通過自學考研,念MBA課程。

“技多不壓身”的樸素觀念,推動著他不斷尋找自己在這個社會的生存模式。

根據多年安保管理經驗,他自寫數萬字的《工廠中的保安實物管理手冊》,至今仍被許多當地的工廠使用。

圖片
▲2000年,擔任保安部主管的占有兵(前排右一)與電子廠的同事合影

直到2009年,他專心投入攝影。

敏感地捕捉著長安鎮打工者的每一個動作、眼神、表情,不動聲色地尋找合適的角度。

“我用的方法很笨,就在那里一直站著,直到他不在意我了,就能拍到自然的狀態。”

圖片
▲2008年12月25日,廣東東莞,打工者在工廠的圍墻外午睡

回想剛開始拍攝時,摩擦不少。

2006年的一天,他爬到鐵架上拍賣福利彩票,被公安扣留,7歲的兒子嚇得大哭。

那是沖突最激烈的一次,但他告訴自己:

“拍照時被人罵了,就當作是對自己的鼓勵,

畢竟在家睡覺,打游戲,一定不會被陌生人罵。”

圖片
▲2012年2月13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邊吃晚飯邊在工廠外的雜貨店看電視。晚飯后繼續加班

圖片
▲2010年5月26日,電子廠女工宿舍的公共電視房

拍的多了,練就了“盲拍”的本事,

能精確計算出,理想的成像需要與拍攝對象保持多少距離。

一天至少走三四個小時,這樣總能拍到理想的畫面。

“只要按下去,就沒有拍不到的。”

圖片
▲2014年12月31日,紙品廠的打工者

占有兵買的第一部相機,是一臺二手尼康。

他每天都帶著它出門,用壞了至少6個攝影包。

他把攝影作為一種精神寄托,這也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圖片
圖片
圖片
▲2009年9月5日,電子廠的女工在拍證件照

靠著攝影,他以藝術家的名義,遷戶口到長安鎮。

在長安鎮政府辦公,做一名攝影記者。

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第一次辦展,第一次拿獎。

離開生產線,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圖片
▲占有兵在國外辦展

但他對記錄,依然瘋狂。

沒有一天落下,從不刪掉一張照片。

一輛自行車,一臺尼康D850,是他每天掃街的行當。

圖片
▲圖源@東莞日報

為了存放照片,他租了個15平米左右的倉庫。

抽屜里,幾十張硬盤,看著有些年頭。

密密麻麻成箱的照片,檔案,信件,都是“時代的痕跡”。

很多材料,甚至是他從市場里一斤幾塊錢淘來的。

圖片
圖源@東莞日報

“森林中有老虎獅子,容易被看見;

也有很多螞蟻,容易被忽視,但他們都是存在的。”

發生在身邊的人、物、事,就是占有兵理解的“森林中的螞蟻”,

他要記錄的,便是大量的,密集的,被忽視的“螞蟻”。


他要做一個紀念碑式的影像,或者叫“中國制造紀念碑”。

將收集到的廢棄工廠的工人檔案,截取頭像,按家鄉、年齡整理歸納。

通過不同人在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頭像,展示中國制造的強大。

“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意味著每一個人在這場制造中的微不足道。”

圖片
▲2008年6月13日,打工者冒雨上班

2013年至今,因為沒有錢正式出版,占有兵已經動手做了100多本“打工主題”的手工書冊,

洗印照片,貼在紙上做成手工書。

其中不少書,被一些專家、博物館收藏。

圖片
圖源@東莞日報

2014年,他撰寫的十萬字書籍-《我是農民工——東莞打工生活實錄》,被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6年,美國某大學邀請他舉辦名為“中國制造”的主題展覽,

……

占有兵想實現的,還有很多。

他還想造一個“打工博物館”,將所有記錄收進去。

圖片

“我沒有任何優越感,覺得自己還在打工。

我的老婆,哥哥,家人,都在廠里上班。

我穿的鞋子是49塊兩雙,牛仔褲是拼多多上幾塊錢團購。”

工人的身份,于他而言,從未放下。

不停地收集、記錄,

有朝一日,它們也許就是“時代的文獻”。

圖源@社會紀實攝影專案
參考資料:
一條:《他拍下流水線上的年輕女性,看著她們慢慢被時代淘汰》
南方周末:《“打工人”攝影師占有兵與流水線背后的人》
南方人物周刊:《占有兵和他鏡頭里的打工人》
東莞日報:《東莞有個攝影“瘋子”,20年拍了100多萬張“打工人”照片,計劃開博物館》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