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北國,北國江南。在四季溫和的淮河上游,蘊藏著中國羽絨服產業名城——河南光山縣。從業人員超10萬,年產4000萬件羽棉品銷往全球,這樣一個現象級的產業集群,竟然源自于一家企業的倒閉……


改革開放后,光山家禽養殖業得到長足發展,羽絨資源豐富,1981年3月光山縣召開羽絨產業第一次會議,自此揭開了光山羽絨產業發展大幕。其中領頭公司金鴛鴦,擁有員工3900多人,年產羽絨制品500多萬件,年產值2億多元。公司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及歐洲各國,同時還在羅馬尼亞、烏克蘭、南斯拉夫等國設立跨國公司,被評為“中國行業百強企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經營不善、國企改制等原因,金鴛鴦集團宣告破產。大量技術骨干、下崗工人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對市場的充分了解從事“翻舊復新”和“現場充絨”業務,短短幾年間,全縣涌現現場充絨戶1萬余家,從業者達10萬余人,2萬多個經營門店遍及全國大中城市和重點城鄉集鎮,被業界譽為“光山羽絨現象”。
2011年至今,以發展羽絨主導產業、羽絨電商、現場訂制連鎖加盟為標志,光山羽絨產業開始轉型提升。現已形成全國獨有的集加工企業、材料市場門店、羽絨服裝訂制連鎖加盟、羽絨電商為一體的產業格局。






新時代下,光山大群居小聚居的羽絨產業問題日益嚴峻,亟需全面升級。恰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導的“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在光山首倡,中國高定開拓者李文爽老師發起了中國(光山)羽絨服裝及制品計大賽,力圖通過賽事撬動產業資源,搭建新型產業模型,為光山引入創意設計的人才力量,服務產業向高附加值轉型升級,建構行業標準,重構行業競爭力與影響力,推動光山羽絨產業品牌化提升,促進設計成果產業化,實現光山羽絨產業的全面升級。
于去年11月11日啟動的中國(光山)羽絨服及制品設計大賽共吸引113名選手、339個設計師作品。伴隨大賽衍生出的設計師候鳥工作站還將落地光山縣南王崗村的“數字游民基地”,吸附人才和項目在光山落地生根,繼而推動光山羽絨產業品牌化提升。




文章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