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昌邑:從“絲綢之鄉”到紡織印染產業集群基地

發布時間:2023-04-04  閱讀數:14686

昌邑:從“絲綢之鄉”到紡織印染產業集群基地




您也許熟悉了西域大漠上“絲綢之路”的駝鈴,卻未必領略過廣瀚海洋上“絲綢之路”的檣帆。而山東昌邑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昌邑是絲綢的故鄉。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在濰河兩岸“養蠶織帛”“捻線就織”。當時,所織的產品為“繭綢”,是用山上放養的柞繭紡織出的生綢,質厚結實,又稱“柞綢”“山綢”。昌邑地處平原不產柞繭,卻是柞綢的發祥地,這在中國絲綢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為解決原料問題,昌邑人邁出了“敢闖天下”的第一步——“闖東山”“闖南山”。

膠東棲霞、招遠和魯南五蓮、日照等地的山蠶原本默默無聞,昌邑人來了,收購了山蠶繭,經過一雙雙巧手,織成了物美價廉的繭綢。到明朝萬歷年間,繭綢生產在昌邑柳疃一帶初具規模,而且越來越繁盛。在長期的絲綢織造中,柳疃人不斷改進工藝,改良技術,把“山綢”織造成為質厚柔軟、華貴亮麗的“府綢”而備受歡迎。

在這里,不能不提一個人,就是康熙年間顯宦名臣李士楨。李士楨本姓姜,1619年生于昌邑城東隅村。錢儀吉《碑傳集》卷六十六中載:“公本姓姜,世居東萊之都昌”。姜姓在昌邑是望族大姓,民間數百年來一直流傳著:“昌邑縣,姜一半,天地不變姜不亂”的鄉諺俚語。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年),即1642年,清兵數萬圍攻昌邑城,城內官軍民眾奮起抵抗,誓死守城。經過八晝夜的激戰,昌城陷落,上至縣令、縣丞,下至一般百姓,大都壯烈殉國。這就是昌邑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壬午兵燹”。


就在這場慘變中,姜士楨在其父姜演被清兵殺害、其兄為守城戰死后,不得不歸順清王朝,并繼正白旗佐領李西泉為子,入籍旗人,改為李姓。他自幼熟讀經書,才思敏捷,學識鴻博,加入旗籍后,在眾多的旗人中自是佼佼者,深為其義父李西泉所賞識。


清順治四年,李士楨參加貢生庭對,以第十六名中選,被授為長蘆運判。自此以后,他憑著自己的精明干練和對朝廷的一片忠心,在政治舞臺上一路升遷,官至江西巡撫、廣東巡撫。他一生共有6個兒子,3個女兒,長子李煦官至蘇州織府織造。


此時的江寧織造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李兩家同是康熙皇帝的肱股近臣,共同的政治利益,加之門第相當、榮辱與共的關系,使曹、李兩家的聯姻成了一種很自然的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李士楨的一個女兒許配曹寅為妻,這便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母。

李煦兄妹將蘇杭織府綢的工藝傳到故鄉,使昌邑絲綢織造技術融入了江南“血統”,絲綢技藝大大改進。昌邑絲綢變得質地柔軟、色澤鮮艷,被稱為“柳綢”,遠銷海內外。從此,昌邑柳疃一帶的絲綢業也揭開了繁榮的歷史。


1845年,瓦城的趙連運首先來柳疃開設“福盛店”繭莊。時隔不久,“雙盛合”“公聚棧”“合盛棧”等十幾處絲綢商號相繼開設營業,柳疃絲綢商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到清末民初,柳疃柞綢業發展到鼎盛時期。以柳疃為中心的數百個村莊,幾乎家家織機聲,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機房)。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柳疃一帶絲綢紡織從業人員達十幾萬人,柳疃街絲綢經營商號100余家。

1916年,柳疃商務會在街北小龍河上豎有“萬善同歸”石碑,僅碑陰所刻捐款的商號、煉房、店鋪就有一百四十余家,足見當時柳疃絲業的發達和商貿的興旺。特別是膠濟鐵路修建通車后,內陸與沿海諸港口互聯溝通,使膠魯接壤腹地的柳疃成為繁榮商埠,各地商人云集而來。

清代王元廷著《野蠶錄》對當時柳疃的繁榮有著詳細的記述:“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菩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陛,繭綢之名溢于四遠。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內外蒙古,裨販絡繹不絕于道,鑣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中國實業志》稱:“繭綢為膠東昌邑特產。”民國二十二年(1934后)阮湘著《中國年鑒》稱:“中國之繭綢業,以山東為第一”“山東產地以昌邑為第一”。


1915年,柳疃絲綢被選送到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百年進步紀念世界博覽會”展出,并榮獲金獎。由此可以見證,昌邑絲織業遙遠而榮光的過去。

絲綢業的急驟發展,讓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封閉型小農生產的影子很快被蓬勃發展的開放型工商業的光輝所湮沒。在今柳疃鎮區小龍河西岸,當年曾有個很有名氣的小碼頭,人們叫它“陶家口子”。以繭綢為生的綢鄉人從這個小碼頭登上小風船,走濰河,入渤海,成為昌邑人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點。民國二十一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資料匯編》載:“(昌邑)織綢木機在前十數年繁盛時期,約有一萬余架,工作人員數達十萬左右,出品約六十萬匹,總值約四百萬元。”可見昌邑所產又占此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六十還要多。

隨著昌邑絲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昌邑人“背著綢包”,漂洋過海,下南洋、赴歐美。當時的綢商以中國為中心,背著絲綢奔向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均為絲綢貿易之地。一時間,昌邑絲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搶手貨”。從此,“山東綢”行銷九州、名揚四海,成為國際品牌。昌邑也成為名揚四海的“絲綢之鄉”。其間,柳疃絲綢暢銷本省,也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同時還遠銷亞歐諸國。一些當年在異國背綢包袱的華僑說:“在國外向家鄉寫信,地址只寫中國柳疃即能郵寄到家。”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交通阻斷,海外華僑有國難歸,有家難回,只好在經商國定居下來。這便是昌邑成為“華僑之鄉”的重要原因,也從側面體現了昌邑人“敢闖”的精神。據統計,目前昌邑在外華僑、外籍華人有1790戶、12600人;港、澳同胞186戶,1370人。華僑及外籍華人分布在30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大都是當年“背著綢包闖世界”的昌邑人的后代。

“背著綢包闖世界”,這就是昌邑人的膽識。新中國成立后,昌邑絲綢業再次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昌邑當地涌現出了一大批紡織印染企業,重現了過去“放來燈火多如星,村村戶戶機杼聲”的盛況。


2006年,隨著昌邑絲綢獲得地理標志保護,柳疃絲綢技藝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超纖產業基地”“中國印染名城”“紡織集群示范地區”,2019年8月,昌邑市繼1995年被評為“中國絲綢之鄉”后,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絲綢文化之鄉”……一個個響當當的稱號,正是昌邑傳統紡織印染產業向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的體現。


聚焦傳統紡織印染產業轉型升級,昌邑市加快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特別是紡織超纖產業鏈“鏈主”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二百億級的紡織超纖產業集群。目前,昌邑形成紡紗、織造、印染、后整理、絲綢、服裝、家紡、紡織機械等門類完整的全產業鏈,共有規模以上紡織印染企業七十多家,是江北最大的床品面料等的生產基地,也是國內最大的絨面超纖生產基地。

來源:今日新昌邑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