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午后的北京,輕霾,燥熱。
在朝陽區CBD陽光100的37層北京顧鵬設計公司一間中式風格的會客室里,我和《湖南包裝》雜志主編文稀枝女士拜訪了知名設計師顧鵬。
作為一個外行,我并不認識顧鵬。上網查詢到的是:顧鵬,陜西西安人,1998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清華紅衛設計機構-北京顧鵬設計公司創辦人兼創作總監,中國設計師沙龍聯合發起人、第一屆執行主席、現任學術委員,中國包裝設計委員會全國委員,《中國設計年鑒》編委,首都企業形象研究會理事,國際平面社團設計協會會員,韓國又松設計學院、上海INTERMARK國際設計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國際美術學院等多所設計學院客座教授,中北大學藝術學院校外藝術碩士生導師,20年的從業經驗、屢獲業界殊榮、有超過300項成功案例,多年公益設計交流經驗、聯合策劃多起大展,《氣韻中國》《霧霾公益海報展》《意匠集》等全國活動的聯合策展人等。GUPENG設計公司橫跨書籍、平面、品牌、空間、展陳、網絡、建筑園林以及設計再教育等多個領域,曾榮獲中國設計事業創新機構獎,其本人榮獲中國設計事業先鋒人物獎,中國設計業青年百人榜。這些頭銜與獎項于我不知所謂,只能說“不明覺厲”,顧鵬對我來說很扁平,也很智慧。
LovePeace
而此刻坐在我對面在慢條斯理沖泡功夫茶的顧鵬,給我的感覺兩個字“簡單”:沒有藝術家的光頭或長發,沒有奇裝異服,白凈的臉龐、短發、圓鏡、平靜、閑適,更像大學校園里的“青椒”。與帥氣中帶點雅痞、充滿鮮活的生活氣息和自信張揚的潘虎不同,顧鵬清晰而平和的語氣、清澈不失智慧的眼神,更像是一個革新派,生活中的他確實自信并且有一顆敬畏上天之心,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顧鵬是一個簡單而有趣味的設計師,他會在冬日星巴克室外鋪著薄雪的咖啡桌上畫上一個個充滿童趣的笑臉,只為了給雪中趕路的行人一個溫暖的瞬間。顧鵬是一個簡單而內心強大的獨立設計師,在幾個小時的交談中,他幾乎沒有談及自己公司的設計作品,而是不停地向我們介紹中國設計師沙龍的各種活動和交流中的獲益;他推崇著業界活躍且有才華的同行,分享著自己理解中的別人的建樹,與不同的設計理念和生活光景,靳埭強、陳幼堅、陳紹華、王序、呂敬人、韓家英、李永銓等一眾大咖們,以及年輕的高少康、陳飛波、潘虎、龔凱、洪衛以及張子建的研究成果等,還滿懷崇敬地談起他的恩師清華美院王紅衛教授的裝幀設計以及他的智慧與設計教育的理念,談及他的客戶群中那些企業家們的勇氣和膽識,其中一位九零后設計師的創業路徑,談及計算設計在網絡創意和創業帶給他在設計未來方面的思索。
秦
設計思維:從“匠氣”到“靈氣”
從我開始接觸設計界就經常聽說設計師與客戶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辛酸、詼諧、抱怨比比皆是。就此事求教于顧鵬,他認為主要是因為設計師太多站在自身的角度或藝術的角度去設計作品,而客戶往往是站在商業與市場的角度去審視作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始終在醞釀這個作品的創意和藝術性,而不常基于甲方整個商業運營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說,設計首先不只是藝術還是一種商業行為的經濟美學,當然這里的美學是廣義的美學,比如設計助力商業的可持續性、有效性、以及體恤人性的體驗感,也算是一種美學。基于“工匠精神”的精雕細琢始終只是“匠氣”,而成功的設計作品必須基于“靈氣”——站在人性角度與生活美學與商業戰略角度審視的一種設計思維。
情調蘇州
和而不同
設計思維是當下設計發展階段的一種思維模式,也算是一種方法論,是一種以體恤人性為本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表面上看它雖然是從某個問題入手,但核心考慮的還是美學在社會層面的普世性與使用者對環境的友善性。強調生活美學的同時,還要去考慮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中和商業流通中更易于被人接納,比如:“蘋果手機 iPhone”,我們之前是沒有這種體驗的,但是這種感受卻是我們新人類的內心所期望的,設計的需求曲線的確在人的內心。還比如“西貝莜面村”的品牌之路就是一個明證,2010年起,從最初的西貝莜面村,到西貝西北民間菜,到西貝西北菜,再到烹羊專家,最后又回歸到西貝莜面村。這期間的幾個品牌設計、餐廳裝修風格不可謂不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都忽略了西北美食產品的特性。西北菜其實還不算什么菜系,只是以特色小吃為主,這些美食易于通過標準化來復制,也決定了該品牌必須以平民化、親民化的特性為主,專做西北特色美食,專注健康養生的經營目標,便成了西貝的定位。
在顧鵬看來,設計是一種生活的生態美學,擁有設計思維,以設計思維生活的人就是設計師,只要有對人性需求曲線的洞悉力,對體驗美學領受力和感悟力,也不一定需要會畫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懂得生活美學的設計師。
書承齋
設計的經濟美學:通過設計解決商業問題
設計也是商業行為的一種經濟美學。眼下大多數設計師都是通過各種創意設計去體味對應人群的生活體驗或審美需求,真正成功的設計師往往是通過對目標群體的感性體驗的理解,捕捉到需求曲線,尋找他們內心潛藏的渴望或欲求,通過理性的總結創造出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美學情景,并逐漸引導受眾形成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基于未來體驗的引導乃至引領才是一種大設計。
經濟美學是通過研究人性、研究社會需求的變化曲線,研究利用美學滿足社會的需求趨勢。以這樣的設計思維去開發設計服務、設計產品,成功率必然很高。
中文國創
角落咖啡
北平派海報設計
北平派包裝設計
設計的經濟美學就是通過設計真正解決商業問題,而設計思維則是調整設計師觀察世界的角度,尋找設計與商業的切入點。當你從比甲方更高的視角去俯瞰整個商業活動,專注更遙遠的商業目標與使用者體驗的時候,你所提出的基于商業戰略的整體設計方案必然會讓甲方心悅誠服,并欣然接受你的設計成果,因為你賦予了他們新的價值,也坦然接受你的設計服務的傭金。
本顏
亖空logo
黑馬問畫
為了讓我理解經濟美學,顧鵬惟一一次提及了自己的設計案例——Future City未來城兒童職業體驗城。他學的是視覺傳達專業,卻從事了一個建筑的設計任務,在這個案例中,顧鵬提出設計要遵循經濟美學,要注重商業功能的先行,要讓商業目標指導設計行為。基于此,首先確定的是體驗城的運營預期——他從體驗城的商業業態規劃著手,調研了國內外各種兒童體驗項目中的盈利最好的板塊項目和模式拓展方向后,確定了體驗城中未來運營項目的設置。以此作為室內空間設計的功能劃分基點,圍繞商業模態,展開品牌 VI 形象系統設計、建筑設計和園林配置。顧鵬在這個案例中的目標很明確:設計其實也是一種有計劃的花錢,最終的建筑預算在不超標的前提下,還應該更有利于甲方終極商業目標的提前實現。這就是基于經濟美學的設計思維——用大概念的設計思維去有機地表現智慧視覺的適度性。
未來城
設計的未來:計算設計
顧鵬將改革開放以來設計行業劃分為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這是中國設計行業的“初期階段”,改革初期設計師比較少,市場的需求量卻很大,在這樣的大勢之下下海的設計師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這階段的設計多為傳統設計,藝術的成分占比較大,設計多與材質、藝術體驗有關。21世紀10年代前后至今的十幾年間,則是“設計思維”階段,從創新創意到與商業活動的結合度加大,開始注重經濟美學,設計思維的重點在戰略思維和跨界思維,因為一個產品的出來從來不會考慮你學什么專業,它是個跨學科的需求,這是市場在對設計師提的要求,要求設計師要具有模糊各種相關學科的能力。
普洱茶包裝
設計的未來必然是一個屬于年輕人的互聯網創業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創業需要的是智慧,而現代的年輕人商業直覺更為敏銳——對人的需求和敏銳的觀察,他們的思考方式是網絡思考,這種互聯網思考使得年輕設計師可以超越資歷、名氣,成就驚天動地的事業。深圳年輕設計師吳偉的民宿 APP 態客,就是一個典型的基于經濟美學的“輕資產重思維”的成功案例。
沁水歷山
設計的未來必然是“計算設計”,未來的設計將不再僅僅是主觀的感性的,而是通過工科思維,借助多種學科和技術的跨界、交叉、融合,實現理性與感性交織的狀態。不久的將來,通過計算機技術有望發現人類美學需求的規律,通過人機交互、大數據和感性工學,以及肢體語言、人臉識別的捕捉,形成數據鏈,可以及時挖掘社會的需求曲線。顧鵬提到的那位九零后女孩的創業品牌“拾柒”的APP,就是一個例子。“拾柒”通過APP在幾分鐘內就能把你朋友圈或者微博的內容設計制作成一本書,然后網絡下單支付,你的書印制出來快遞到你的手里。當然,這里的設計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排版方法論,設計師先以人的審美視角設計出來一些優美的版式:根據不同尺寸的圖片和不同字數的文字需要各式各樣的版式可能性,通過植入計算機一些方法論,比如西方的黃金分割、網格、東方的氣韻模型等排版方法,計算機基于模糊數學、邏輯數學等,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排出令普通人覺得還不錯的漂亮的版式出來。
未來基于計算設計的成果影響的可能是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人群,這就是未來設計師的可能主要發力的方向。
\
拾柒
設計再教育的反思
作為中國設計師沙龍、“尖荷行動”的聯合發起人之一,近年來顧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設計交流、設計再教育的公益行動中。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傳統的設計教育遠離了設計實踐的需求,現有課程的設置幾十年一貫制,拘泥、刻板,缺乏實用性。而現代設計不僅需要美術培養,更需要的是設計思維的訓練,需要的是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西方國家近年來的設計教育實踐始終圍繞著學生設計思維的訓練。設計其實很難被教授,它應該是被訓練出來的,老師更應該像是個身經百戰的教練才對。
設計交流策展
這是一場看似輕松隨意卻時時透著智慧的談話,囿于筆者專業的匱乏,只能如實記錄一些本人可以理解的比較具象的觀點,未能傳達出顧鵬關于“大設計”的設計觀及其對設計行業的人文關懷,諸如學術的爭議、設計再理解,以及設計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不斷的自化。從談話中,我也能感覺到作為商業設計公司總監的他首先是把設計作為專業,然后才是生意,更是一門學問,究其背后,顧鵬是把設計作為參悟人生真理的一種“道”。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故難以盡述其道,甚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