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結構正提質優化。
在27日開幕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中國信通院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據測算,我國數字經濟進一步實現量的合理增長。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相當于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1.5%。
數字經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以及數據價值化。
從結構上看,我國數字經濟結構優化促進質的有效提升。2022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與產業數字化規模分別達到9.2萬億元和41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分別為18.3%和81.7%,數字經濟的二八比例結構較為穩定。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2022年,產業數字化規模同比名義增長10.3%,占GDP比重為 33.9%,占數字經濟比重為 81.7%。
報告還顯示,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升。從整體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為1.75,相較2012年提升了0.09,數字經濟生產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顯著高于整體國民經濟生產效率,對國民經濟生產效率提升起到支撐、拉動作用。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小幅上升,第二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十年間整體呈現先升后降態勢,第三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成為驅動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關鍵力量。
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對當年GDP增長的貢獻率呈現持續上升狀態。數字經濟在《政府工作報告》 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從 2017 年第一次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到 2022 年將“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單獨成段,再到 2023 年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我國近年來也在完善數據要素市場的頂層設計。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即“數據二十條”)對外公布,構建了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4項制度,提出20條政策舉措。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公布,提出到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從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做出部署。
在國家發改委近日舉行的4月份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全球最大光纖網絡;數字產業創新能力加快提升,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成效逐步顯著。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重點從制度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產業創新發展、數字化轉型和國際合作等五方面發力,持續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比如,加快構建“1+N”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數據要素流通使用先行先試;適度超前布局,加快光纖網絡擴容提速、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