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9時,走進浙江萬舟集團大數據中心,整墻的電子顯示屏上正實時滾動著來自各車間的設備運轉情況,空壓機運作、產量統計、品種分布、停機設備、生產效率等,滿屏跳動的數據背后是產能增長和奮進姿態。
蹲點萬舟集團宣講的金報記者趁著員工工間休息,與大家圍坐會議室,共同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傾聽他們對智能化改造的感受,凝聚奮進力量。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 浙江萬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集團董事、綜合部部長云和平是名“老紡織人”,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40余年,經歷過“機器換人”帶來的產能躍升,如今朝著智能織造邁進。在他看來,數字化改造實現了紡織行業“從量的跨越到質的提升”的根本轉變。
在該集團5萬余平方米的紡紗車間里,一排排機器開足馬力,卻只有百余名工人穿行其中;全自動物流包裝系統將剛下生產線的筒紗輸送至包裝車間,碼垛、搬運、打包、入庫一條龍,整個打包倉儲環節從原來15人一個班次降到1人;織布車間里10余個高速攝像頭代替人眼,以每分鐘60米左右的速度檢視布匹品質,速度是人工的3倍……
來到織布車間,統計員黃麗丹正在電腦前處理數據。鼠標一點,2分鐘內,750臺織布機,每臺的產量、斷經斷緯故障率及檢修時間等相關數據一一呈現。“這在人工抄表時代是不可想象的,以前200臺織布機的數據,兩人同時抄寫至少需要1個小時。”黃麗丹說,是科技進步改變了生產方式,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在六中全會精神引領下,以“科技自立自強必定有我”的責任和擔當,逐夢篤行,扛旗爭先。
空氣壓縮機是紡織業的“電老虎”,耗電量約占整個生產耗電的70%以上。“數字化改造后,織機運轉需要供多少氣,系統會按需實時調整空氣壓縮機,不用一天到晚等量供氣,光電費一年就能省下五六百萬元。”在集團綜合部,水電氣工程師蔣向陽給記者算了一筆數字化改造在能源成本管控方面的經濟賬。
“以前接單排產基本靠毛估估,現在系統會自動綜合原材料實時價格、生產能力、平均報廢率等參數,對每一筆訂單的利潤提前進行測算,再也不用擔心白干甚至虧錢干的情況。”云和平說,科技創新是因,高質量發展是果。通過智能化改造,萬舟集團目前織機綜合效率提升2%,成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9.9%,運營成本下降10%,各能源消耗下降5%,勞動用工下降16.6%,訂單交期縮短5天以上。
織機會對話,驗布不費眼,手機查進度,產品能溯源……隨著數字化改造的深入推進,蘭溪紡織產業正告別“千人紗、萬人布”的傳統形象,在生產設備、工藝技術、企業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優化升級,成為全國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領跑者。
蘭溪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2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第一次到金華調研時,就點到過蘭溪,強調“蘭溪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給蘭溪發展明確了方向定位,蘭溪發展關鍵就要抓工業。紡織業是蘭溪主導產業之一,加快數字化改造,既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快實體經濟新舊動能持續轉換的重要舉措。目前,蘭溪共有紡織企業500多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該市每10名產業工人中就有3人從事紡織行業。主打產品白坯布、牛仔布分別年產20億米、3.5億米,均為全國之首,國內已形成“買牛仔布、買休閑面料到蘭溪”的共識。
一塊布的“進化”有經緯,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亦有經緯。蘭溪市已全面掀起深入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接下來將根據省市委部署,樹牢扛旗爭先的前列意識,蓄力科技創新再出發,以數字化改革的突破性、有效性激發活力、增添動力,賦能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蘭溪優勢力量。
(本文來自金華新聞;記者 俞萍 俞夏冰/文 胡肖飛/攝影 韓東儒/攝像 黃露/制圖,圖片版權屬原作者和首發媒介。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做相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