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要素的注入重構了原有的社會規范體系,數字化生產關系的變革能夠容納新生產力,改變此前層級化、職能化的組織架構,滿足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
黨的十八大正式確立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當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這五個方面的系統化發展,是各個方面要素之間的重新布局。
數據要素的注入使得原有的社會規范體系產生了四個方面的變化:第一是產權,也就是居民資產的內涵發生了改變,不僅有不動產,還有數據資產;第二是流通和交易,數字要素改變了原有消費模式,數字消費被大量激活;第三是公平和效率,數據要素市場化需要考慮公平合理地分配,在確權和授權方面給予每一個市場主體機遇。激活數據要素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改變工業社會時期城市運行基本規范的過程。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維度,則是將原有的生產關系變革成為數字化生產關系。所謂數字化生產關系就是指能夠容納數字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數據透明,透明意味著權力的再分配,改變原有層級化、職能化的組織架構模式;第二是全員可信,社會變革需要有先進生產力做支撐至關重要,區塊鏈、可信計算等一系列先進數字生產力可以提供可信的記錄;第三是身份對等。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到分享智慧人口紅利時代,而不是依靠勞動力人口紅利,當同樣的工作可以釋放5-10倍價值的時候,經濟富強便指日可待。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構建了數據經濟基本模型的變化,這個變化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層面的變革,除了技術基礎設施,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基礎設施,也就是經濟規則的變化,比如數字信用、數據市場、數據資產的運行規則。
經濟基礎設施變革需要考慮供給和需求的重新匹配。需求中增加了數字消費,生產力供給有了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和大量的數據產品,兩者之間要達成一種新的平衡,這個新的平衡需要數據治理的跟進,需要我們有數據治理體系也要有數字空間治理能力,這樣形成的才是一個完整的數字中國經濟體系基本架構。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