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按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興業。作為世界領先的非洲工業生態系統開發商和運營商,昇非一體化產業園旨在為中國企業與非洲市場、非洲各國政府搭建橋梁,發掘非洲市場資源與政策價值。本刊特別開辟“走進昇非一體化產業園”系列報道,邀請專家、企業家等從不同角度深入解讀非洲產業轉移的趨勢,和其中的優勢、機遇與挑戰,為中國企業尋求更廣闊的市場機會和實現全球化布局提供參考。
國際關系
中非互信不斷深化,
合作領域日益拓展
今年是中非建交67周年,多年以來,中非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合作領域日益拓展。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非經貿合作加速發展,到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十大合作計劃”,再到2018年北京峰會“八大行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非洲第4大投資國。2021年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達喀爾會議提出的“九項工程”和《中非合作2035愿景》中明確提出,雙方將結合非洲國家自然稟賦和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因地制宜開展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合作。這些對赴非投資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來說,無疑都是推動中非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力量。
董奎勇強調,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致力于服務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配合國家做好非洲產業轉移有關的投資考察、政策引導、招商引資等工作,組織開展已經在非洲投資或有意愿赴非洲投資的棉紡織企業之間的經驗交流工作。
承接條件
五大優勢集聚,
抓機遇迎挑戰穩發展
董奎勇表示,中國紡織企業投資非洲的發展機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原料方面,非洲擁有多個優質棉產區,以非洲“棉花四國”貝寧、馬里、乍得、布基納法索為代表的西非地區棉花產量約占整個非洲的70%,這將為棉紡織發展提供重要的原料保障。勞動力方面,非洲人口超過12億,平均年齡約20歲,人口結構最為年輕,且人力成本低。而人口結構年輕化也造就了非洲自身的消費市場潛力,非洲目前人均纖維消費量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具有較大增長空間。發達國家對非貿易政策方面,非洲大部分國家享受美國和歐洲的特惠貿易政策,美國和歐盟允許這些國家無配額免關稅地出口紡織服裝產品至該國或地區。優惠政策方面,非洲各國近年出臺了多項優惠激勵政策為外商投資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
董奎勇也提示到,除了上述優勢,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非雙方在紡織產業合作方面也面臨著較大挑戰,如政局穩定性、社會環境安全性風險;部分非洲國家基礎設施配套薄弱;非洲工人技能及管理人才不足等問題。因此,中國棉紡企業需要做好準備,一是充分進行赴非洲投資的可行性研究和風險控制;二是投資節奏的把握控制;三是團隊建設與管理體系的建立;四是建立突發事件處理機制。如此方能抓住非洲發展的機遇與優勢,最大程度實現共贏。
配套服務
一體化產業園,
一站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為滿足企業非洲產業轉移的需求,規避風險與不確定性,一站式配套服務應運而生。作為世界領先的非洲工業生態系統開發商和運營商,昇非一體化產業園(ARISE IIP)旨在為企業海外發展設計、構建、運營一體化產業園配套服務。

Vikas Budhiraja表示,昇非目前有三個運營中的產業園(加蓬經濟特區GSEZ-Gabon、多哥阿迪科貝產業園PIA-Togo和貝寧格魯吉貝產業園GDIZ-Benin),此外,在科特迪瓦、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等七國產業園項目正在開發中。GDIZ-Benin和PIA-Togo中設有專注于紡織價值鏈的園區,除上述優勢外,目前還擁有AGOA / EBA制度下的著陸稅收優惠,可通過棉花產品供應鏈進行一體化運營,近岸歐美有助于縮短交貨時間節省物流成本,一系列園區專享的免稅激勵政策,穩定且極具價格競爭力的電力供應,投產后18個月內員工基本薪資半額補貼,可持續性和合規性為導向的平臺等優勢。
目前已有斯里蘭卡服裝集團(STAR)、西非服裝集團(DTRT)、印度KVS集團等多個公司于PIA或GDIZ這兩個紡織園區建廠。此外,紡織品管理公司ATMS正在GDIZ和PIA為包括貝寧紡織公司(BTC)在內的多個非洲和亞洲企業執行多個紡織品項目。
董奎勇表示,非洲優勢將為中國棉紡織企業通過“走出去”加強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資源提供較好平臺和契機。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