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特斯拉正在動員不少中國的供應鏈企業去墨西哥建廠。今年以來,已有部分特斯拉供應商官宣了在墨西哥興建工廠的規劃。例如,旭升集團今年3月底就曾表示,將在墨西哥投建生產基地,總投資額不超過2.76億美元,5月下旬,該項目在墨西哥的科阿韋拉州正式啟動。多家國內的產線設備生產商已經在墨西哥設立辦公點,負責設計、售后配套等業務環節。
對此,有些人表示了擔憂,認為此舉是要掏空中國相關供應鏈。然而,這一說法并不成立。首先,隨著特斯拉的快速發展,在最短時間內擴充產能,成為其發展重心。特斯拉規劃的低價車型,全球的年產能將達到400萬輛,其中位于墨西哥新萊昂州首府蒙特雷的超級工廠,將承擔百萬級產量。
而特斯拉動員國內供應鏈企業去墨西哥建廠,說明其與中國供應商之間,已經形成了長期的、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國內供應商在生產效能、成本控制、產品品控等方面,都有著無可比擬的比較優勢。相比于在墨西哥或者其他國家尋找新的供應商,特斯拉認定中國供應商才是新工廠運轉的最佳合作伙伴。
可以設想,部分國內供應商隨特斯拉在墨西哥建廠,意味著它們將繼續獲得來自特斯拉新廠源源不斷的訂單,擴大經營收入。
根據墨西哥國家統計和地理研究所(INEGI)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墨西哥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為271.58比索(約合2300元人民幣),年收入不足28000元人民幣,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就在同一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128元,明顯高于墨西哥。
利用墨西哥本土廉價的人力、土地等資源,這些供應商將實現更高的利潤,可將資金用于制造設備的更新升級,為后續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中國供應商未來還可能隨著特斯拉的發展,進入更多國家和地區,這將增強其全球采購及制造能力,服務更多客戶。
可以設想,未來如果有一家國內新能源車企業到墨西哥發展,就會驚喜地發現,在當地即可找到與國內相匹配的完整供應鏈,供應商同樣姓“CHINA”,從而減少產品制造、運輸成本。如此,國內新能源車產業實現了企業與供應鏈的共同“出?!?,形成更強的協同效應。
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化,也有助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程度。全球化的要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年來,面對少數國家發起的逆全球化風險,中國始終堅持擴大開放與對外合作、與更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其實,不僅是中國新能源車產業供應鏈走向全球化,為滿足大客戶需求,富士康、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多家蘋果供應商和代工廠均已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地投資設廠、擴大海外產能。這些中資供應鏈企業給所在國家帶來就業、稅收,也提升了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中國供應鏈主動參與全球經濟發展,承接更多訂單,充分整合不同國家的資源要素,進行高效配置,與特斯拉等跨國企業共同發展,何愁沒有更多的跨國企業伸出橄欖枝?近期不少跨國企業管理層頻繁訪華,不正是瞄準了中國制造與中國市場的雙重價值么?
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14億人的超大規模市場,對于任何國家以及該國企業而言,都是不可忽視的發展空間,也讓外資企業在華投資連年保持穩健態勢。與此同時,更多來自新能源車、智能手機、家電、跨境貿易等領域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投資建廠,也被視為中國制造深度融入世界產業鏈、繞開貿易壁壘、擴大出口的必然選擇。如今,中國供應鏈加速出海,通過覆蓋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布局,就能在全球供應鏈市場中占據主動權,讓中國制造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扭打更為緊密。如此,中國將繼續發揮制造業大國優勢,更深刻影響全球經濟發展走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作者系財經評論員)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