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中國品牌建設高峰論壇上,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集團)(以下簡稱“長源紡織”)以品牌強度884、品牌價值36.43億元位列紡織服裝鞋帽品牌價值評價榜第20名。
不僅如此,躋身2022年中國棉紡織行業營業收入排名十強的長源紡織,還擁有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等榮譽與資質。那么,這家企業究竟掌握了怎樣的市場“密鑰”?
做響品牌 提高市場認知度
成立于2006年的長源紡織,主營各種功能性紡織品用紗,目前已成長為一家擁有160.6萬錠紡紗生產能力的現代化大型民營紡織企業集團。
“我們堅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高質量發展方向,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短纖混紡紗特色產品的設計、開發與規模化生產,奠定了行業的領軍地位,更贏得了市場。”談及企業的發展密鑰,長源紡織總經理陳明宏如是說。
陳明宏表示,作為紡織產業鏈上游企業,“三品戰略”對企業的發展意義非凡,紡紗企業也要擁有自己的品牌,不斷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早在多年前,長源紡織就注冊了長源、皓光品牌商標。多年來,長源、皓光牌產品暢銷市場,深受紡織客商和用戶青睞。
“品牌價值是品牌企業及其產品區別于同類競爭企業及其產品的重要標志。”陳明宏表示,認識到這一點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工作,結合公司長源企業品牌及皓光產品品牌的具體情況,確定品牌培育戰略和目標,制定了《長源紡織品牌培育管理制度》,通過人力資源、文化建設、傳播宣傳、檢驗測試、考核評價、工藝技術、財務管理、知識管理等有管理方法,持續提升品牌培育能力。
“品牌打響了,行業認知度與知名度也隨之而來,這有利于公司與更多的終端服裝品牌建立合作。” 陳明宏以福建省的代表性品牌——七匹狼為例,他表示,像七匹狼這樣的知名品牌會追溯原料來源,關注其產業鏈供應商企業在業界的整體認知度。多年來,長源紡織憑借過硬產品,在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的混紡紗市場擁有非常大的知名度,與多個紡織服裝品牌達成長期合作,七匹狼也是其中之一。

陳明宏介紹,長源紡織是福建省高端綠色鞋服產業中心的創始成員之一,該中心的成員還包括了安踏、361°、柒牌、七匹狼、閩江學院等20余家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也是抱團合作的一種方式,從產業上游到終端品牌,我們是相互信賴的伙伴,會以協同創新和內部訂購的方式進行合作,作為紡紗企業,長源紡織為七匹狼等終端品牌企業指定的面料供應商提供高品質功能性綠色生態系列紗線。”陳明宏說。
創新驅動 邁出差異化步伐
當前,我國紡織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市場形勢,紡織行業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研發高品質、差別化、功能性紡織產品成為紡織企業發展的必然選項。
長源紡織一直以來以生產混紡紗為主,差異化、功能化紗線,始終是該企業追求的方向。陳明宏表示,企業之所以定位差異化,關鍵是順應市場的需求。

“今年,紗線市場整體的利潤不會像以前那么好。因為在存量時代,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庫存,不少企業可能會拋貨。如此一來,當市場價格降低,產品利潤空間就會被壓縮。但是,做差異化產品的企業受此方面的影響則較小,因為這類企業可以生產‘人無我有、人有我異’的產品,并不愁市場銷路。” 陳明宏表示,除此之外,高新技術企業應有創新驅動的社會責任,避免擠在大眾化品種低價競爭的圈子內。
“沿海地區的紡紗企業跟西北地區的企業相比,不具備原料優勢與電力成本優勢。我們應該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調整產品結構,生產附加值較高的差異化產品,而非去拼價格。” 陳明宏表示,企業只有跟市場進行及時配套,不斷提升自我,才能獲得持續發展。還在做傳統的產品,不具備規模優勢與產品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自然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壓力。
一直以來,堅定地走好差異化之路,是長源紡織的選擇,這背后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據介紹,長源紡織的研究人員占比超過10%,研發投入強度連續多年保持3%以上。“包括我自身在內,也在崗位上進行了重心調整,由原來負責全面工作,到現在也擔當起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主任,由我們籌建的企業技術中心跟中國紡織科學院、東華大學、西安工程大學、閩江學院等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利用功能性纖維或特殊工藝賦予紗線全新功能,開發抑菌、抗靜電、高導濕和增強型紗線。” 陳明宏表示,面對市場壓力,企業以功能性紡織品為主攻方向,實行多品種戰略,產品開發著眼于流行趨勢和市場需求,產品結構實施動態調整,近年來有近300個不同系列、不同紗支的紗線品種投放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由長源紡織創新開發的“全氣候熱濕舒適紗線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中國紡織科技進步二等獎。針對親水中空微孔改性聚酯纖維的強力低、梳理過程中易斷裂、短絨多、影響成紗強力等問題,長源紡織開發了柔性梳理技術,實現了親水中空微孔改性聚酯纖維與棉、粘膠、萊賽爾等纖維混紡的吸濕發熱(冬)、透濕快干(春夏)、透濕和暖(秋冬)系列全氣候熱濕舒適型紗線與面料產品的規模化制備,研究了紗線接觸舒適性的設計原理,開發了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高效低耗高品質紡紗技術,實現了系列功能化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混紡紗線的產業化。

“當前,企業聚焦于高導濕增強型抑菌中空纖維混紡紗的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抑菌防臭再生短纖紗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等研發創新項目的實施和推進。今年,我們要按照既定目標任務,堅定信心,腳踏實地,研發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短纖紗特色產品投放國內外市場。” 陳明宏介紹說。
5G引領 變身智慧紡紗工廠
從制造變“智造”,是當前行業的發展趨勢。長源紡織2013年便開始了兩化融合,2014年躋身全國第一批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2016年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認證。當前,長源紡織實施5G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化紡紗生產車間項目,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紡紗裝備,建成了融合自動化、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于一體的紡紗生產線。

在該企業的生產過程信息集成及處理系統控制室,系統通過500多幅畫面集中監控,實時顯示全部工序及設備的生產與運行信息,40000多點數據實時集成、分析與處理,實現了生產全過程管理信息化和數據化,可實時控制、調整,掌控廠內各車間、生產線的動態并實現生產過程故障診斷、報警,以及質量監控與分析。

盡管應用了5G大數據,但陳明宏認為,這遠遠不是終點。“包括我們在內,越來越多的紡紗企業都在進行5G智慧工廠的建設,這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但究竟效果如何,我認為這就好似買衣服,好看又合體的衣服需要量身定制。” 陳明宏表示,先進軟件技術引入車間,并不意味著就能直接進入智能化運行。5G大數據技術如何更好嫁接在紡紗企業的身上,長源紡織在不斷進行摸索,一方面企業關注其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陳明宏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不能只是進行信息采集,而是應該基于紡紗企業的生產需求,發揮智能分析和決策作用。

“5G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于長源紡織來說并非是形象工程,我希望它能與產品生產密切接軌,像人腦一樣發揮指導作用。我們也向相關軟件的研發方提出了很多建議和要求,比如我們如果要做精梳全棉紗,購買了美棉、澳棉、新疆棉等10種棉花,這些原料進入相關儀器和設備,數據系統能否根據我們提出的價格成本、毛羽指標、纖維性能等各方面要求給出相應的原料配比結果。做滌綸紗時,我將各家的化纖產品指標和價格輸入進去后,系統能否根據要做的產品進行成本鎖定,給出各家配比結果。這是我想要的東西,也是相關軟件開發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5G大數據技術及相關軟件的應用只有達到了這一點,才能真正幫助紡紗企業實現‘質’的變化。”關于未來紡紗企業對5G數據技術的應用,陳明宏說。
差異化智慧紡紗這條路并不好走,但長源紡織從未想過停下步伐,而是做好了下一個5年的發展布局。“未來企業會擴大生產規模,從調整產品結構的需求出發,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升級,而非把傳統產品做大。” 陳明宏表示,除了擴規模,企業已經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一是同閩江學院開展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和“長源紡織班”,保證人才輸送問題;二是同科研院所合作,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三是正在建設的跨國智慧物流園,計劃通過該項目渠道,進一步做好內外貿生意,以更多的品種、更好的品質、更響的品牌融入國內外市場雙循環格局之中。
編輯 / 馬瑞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