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2小時創作,7月3日晚8時許,來自連南瑤族自治縣的“繡娘”房偉艷在全國各地優秀選手中脫穎而出,以精美的瑤族刺繡作品“田野如畫”奪得“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大賽”手工刺繡類一等獎!
此次大賽在山東省聊城市舉行,由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共設置手工刺繡、手工編織、手工剪紙、泥塑、面花制作、農民畫等6個比賽項目,全面交流展示農民的智慧和創造。
“作品能得到評委認可,特別是能將瑤族刺繡作品向全國進行展示,讓更多人知道連南瑤族刺繡的魅力,非常開心。”4日晚,遠在山東的房偉艷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6歲學刺繡,小小年紀領悟到瑤繡精髓;36歲獲得“全國刺繡藝術杰出傳承人”稱號,接連將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廣東鄉村振興先進個人、廣東省鄉村工匠傳統工藝專業人才高級職稱、第四次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金獎”等收入囊中……這位現年43歲的瑤族婦女,已成連南瑤族刺繡的翹楚人物。
30多年來,房偉艷在致力保護傳承瑤族刺繡的同時,通過成立“偉艷瑤繡工藝作坊”,“手把手”方式培育了10000多名繡娘,把瑤族刺繡作品賣到了國外,推動了瑤族文化產業發展,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資源,在百里瑤山“繡”出了幸福生活。
房偉艷以瑤族刺繡作品“田野如畫”奪得“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大賽”手工刺繡類一等獎。受訪者供圖
房偉艷的瑤族刺繡作品“田野如畫”(35cm×80cm)。受訪者供圖
房偉艷設計、創作的瑤繡包包。黃津 攝
房偉艷通過成立工藝作坊,“手把手”方式培育了10000多名繡娘,把瑤族刺繡作品賣到了國外。黃津 攝
房偉艷的瑤繡作品。黃津 攝
房偉艷是“全國刺繡藝術杰出傳承人”。黃津 攝
人物小傳
而立之年開啟瑤繡創業路
“龍紋”掛包,“小鳥紋”香包,“盤王印”壁畫,“萬字紋”服飾……走進“偉艷瑤繡工藝作坊”,一件件色彩斑斕的瑤族刺繡文創作品引人注目。1980年12月,房偉艷出生于連南大坪鎮大坪村,作為瑤族莎腰妹,她在6歲的年紀就開始跟母親學習瑤族刺繡。
“連南瑤族刺繡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我們瑤族流傳著‘莎腰妹(少女)愛繡花,不會繡花找不到婆家’的俚語,所以我也是懂事后就開始學啦。”回憶往事,房偉艷說。
“最開始學的是格線紋等基本針法?!狈總テG介紹,瑤族刺繡不用打板、打圖,反面繡正面看,世代靠口述手傳。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和個人天賦,其他小孩要一個月才能上手,房偉艷一周就學會了基本針法,很快掌握了技巧,小小年紀便能繡衣領、繡裙子、繡腳綁,成為村里有名的小“繡娘”。
從小接觸刺繡,長大后的房偉艷,也把刺繡當成了畢生的事業來追求。18歲那年,因為刺繡技藝好,她進入連南縣毛織廠,負責織布以及圖案設計工作。為了提升個人技藝,不久,她前往廣州學習潮繡3年,不僅開闊了眼界,更增長了見識。
在廣州求藝的3年,對她觸動很大。“大城市里,對于精美的刺繡需求很大,我學了20多年刺繡,知道瑤族刺繡的獨特之處,認為它能在市場里占據一角?!北е@一信念,2010年8月,而立之年的她,回到家鄉開設瑤族刺繡小作坊,自繡自賣,開啟了瑤繡創業之路。
成為“全國刺繡藝術杰出傳承人”
傳統技藝需要傳承,也隨著社會發展而進步。為提升自己的瑤繡技藝,在當地政府支持和引導下,房偉艷相繼參加了“蘇繡培訓班”、廣繡技能培訓班、“連南瑤繡產業化人才培訓項目”繡娘中級課程培訓班、“全國刺繡藝術杰出傳承人”培訓班等,在瑤繡技藝上不斷精益求精。
“錘煉了技術水平,提高了創作能力,完善了理論水平……”談及那些年的學習,房偉艷作了簡單總結。她在取長補短的同時,一直保留著瑤族刺繡的精髓——純手工,原生態,民族風。
如何才能使瑤族刺繡這項非遺“走出去”,讓更多人知曉、接受?“我感覺,要使非遺‘活’起來,就要把它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strong>房偉艷說。
為此,她著力創新,加大對瑤繡文創產品的設計,根據現代審美的要求,開發一些適應市場、符合當下消費觀的實用型瑤繡產品。她把瑤族刺繡的主要圖案“盤王印”“龍紋”繡在服飾上,把“小鳥紋”“松樹紋”點綴在掛包上,讓這些日常生活用品平添了幾許民族風,精美又獨特。因此,她制作的《龍紋》《鳳凰于飛》等多款瑤繡服飾和香包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青睞。
特別是,房偉艷注重于傳統刺繡的傳承。多年的學習浸潤,讓她不僅精通八排瑤繡的各種圖案,如盤王印、龍紋、蜘蛛紋、馬頭紋等,還擅長平挑、斜挑、反面繡、疊針繡等多種瑤繡針法,可謂技藝高超。
她歷經多年潛心鉆研,厚積薄發。2015年,她的手工瑤繡作品《盤王印》(八角雪蓮花)榮獲“嶺南杯”中國(廣州)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2016年,她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全國刺繡藝術杰出傳承人”稱號。2018年11月,她被評定為第六批清遠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手把手教學”培育“繡娘”
連南瑤族刺繡是當地瑤族婦女特有的一種傳統手藝,它不僅充分體現了瑤族人民熱愛生活、愛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瑤族文化的形態和載體。2009年,瑤族刺繡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過連南縣委、縣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發展,瑤族刺繡逐漸小有名氣,迎來了發展春天。2015年7月,在相關部門支持下,房偉艷的小作坊“升級”成為了“偉艷瑤繡工藝作坊”,政府為她提供了上百平方米的店面,還幫助對接企業打開銷路。
“有了這個工藝作坊,能更好傳承和開發瑤繡文化產業,力爭建立起嶺南瑤繡文化產業鏈?!?/strong>她說。一方面,在連南瑤山,有著數量不少的民間“繡娘”,她們大都得自家傳,但技藝參差不齊。房偉艷依托瑤繡工藝作坊,“手把手教學”培育“繡娘”,通過瑤繡理論知識培訓開拓其視野,改變民間“繡娘”對瑤族刺繡傳統色彩、圖案搭配的認知,提高她們對產品的設計和研發能力,培養了一批具有研發能力、創新精神、精良技藝、能生產、會銷售的“一專多能型”繡娘。
另一方面,通過瑤繡產業扶貧,振興鄉村經濟。房偉艷介紹,很多當地“繡娘”的刺繡產品只是供給親人穿著或家用,沒有把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房偉艷以“作坊+繡娘”的模式,通過組織當地“繡娘”接訂單生產瑤繡文創產品,打開了瑤繡市場,闖出了一條瑤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47歲的房六妹,之前在外打工,2015年因兒子上小學,不得不辭工回到連南家中,一邊務農,一邊照料兒子,失去了收入來源。當年,房偉艷把她吸納入“偉艷瑤繡工藝作坊”,經過培訓、學習,房六妹重拾了幼時的刺繡技術。
得益于工藝作坊,房六妹幾乎每個月都有訂單,平均月入2000多元?!耙郧岸际抢C給家人穿,沒想到現在還能賣錢?!狈苛谜f,“通過刺繡定單,讓我在家就可實現就業創收,更避免了小孩成為留守兒童,一舉多得。”
“偉艷瑤繡工藝作坊”成立以來,成效明顯。它不僅給連南廣大瑤漢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以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帶動了農村群眾脫貧致富,2016年至今共培訓繡娘1萬余人。
2020年12月,房偉艷獲得了廣東省文化產業專家資格證書。目前,“偉艷瑤繡工藝作坊”有“繡娘”900余人,其中普通“繡娘”有500多人,資深“繡娘”30多人,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作坊的產品遠銷珠三角、香港乃至新加坡、印尼等地。
用巧手“繡”出幸福生活
每個月,房偉艷都要去連南縣民族小學、民族中學,教導學生們學習瑤族刺繡技藝。以校外輔導員在校園開設課程、傳授技藝,業已成為她作為“繡娘”的另一個主要身份。
為更好傳承瑤族文化,連南將瑤族刺繡藝術列入校園第二課堂。2016年以來,她堅持校本課程與學校常規教學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瑤繡傳統文化傳播與創新工作,著力培養瑤繡傳承人。她每月定期前往學校授課,讓學生掌握瑤繡基本制作、色彩搭配、產品設計理念、刺繡針法、瑤繡文化元素等,至今受教學生4萬余人。
同時,她還受邀前往廣州醫科大學、廣東輕工業職業學院、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南華工商學院等學校,向學生展示、傳授瑤族刺繡技藝,讓更多的人見識到瑤繡的精髓。
為把瑤繡工藝品帶出瑤山,房偉艷熱心傳承弘揚,2011年至今先后赴香港、貴州、廣西、云南乃至印尼等地交流瑤繡文化,讓瑤族刺繡走上了更廣大的舞臺。2019年,她還牽頭組織成立連南瑤族自治縣清艷瑤繡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了連南瑤繡文化產業組織化、規范化管理。
“瑤族刺繡是我們瑤族文化的靈魂,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姐妹加入到‘繡娘’中,用巧手‘繡’出幸福生活?!睂τ谖磥恚凉M懷憧憬。
來源:南方+記者黃津
通訊員:李芳 房葉芳
視頻剪輯:張曉欣
責編:丘志高
編審:黃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