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的旗袍不管怎么千變萬化,都擺脫不了這種基本輪廓,只是在擺線的長短、裝飾的繁簡、袍身的胖瘦等地方不斷地變動改良旗袍是旗袍發展的一個頂峰,也是旗袍結構從一片式走向分片式的重要轉折階段。
研究改良旗袍的造型款式特點、結構設計特點,有助于當代設計師借鑒其形制方面的各種元素運用到當今的服裝設計中,有助于探尋現代旗袍結構設計根源以便于做好旗袍的進一步改良以適應當代審美需求。

改良旗袍的造型設計
改良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所有不合理的舊式結構,裁法和結構都更加西化。它重要的“改良”之處就是采用了西式服裝胸省和腰省的設計理念,打破了旗袍無省的格局,稍寬的胸襟和收緊的腰身設計,突出了女子的豐胸細腰,使袍身更為合體,女子的曲線一覽無余。受歐美服裝影響,改良旗袍在展露女性體型方面前進了一步。
20世紀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長度縮短至膝蓋,袖口也相繼變窄。
旗袍腰身緊緊貼體,明顯暴露人體曲線,使人體與服裝之間的空間壓縮到極小程度,外部呈現流線型。
20世紀30年代中期,旗袍衣身又加長,甚至齊地面,左右側開衩加高。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長度又縮短至膝上,短袖至肩下6~9cm,或者無袖。
30年代領型以高為時髦,甚至盛夏的旗袍用薄紗,也有高至耳邊的硬領出現。
40年代低領的流行,又幾乎省去了衣領。這個時期的旗袍,比起清末民初的形與飾,簡化了許多,無論是衣身、袖型和領型,均比較輕便適體。此時的旗袍還第一次出現了肩縫和裝袖。這連串的變化都是為了突出女子玲瓏優美的輪廓,顯示女子的美好曲線,而這正是旗袍與其他服飾不同的地方,也是旗袍最具魅力、最吸引時髦女性的地方。
改良旗袍的款式設計
款式上,改良旗袍腰身緊緊貼體,顯暴露人體曲線,使人體與服裝之間的空間壓縮到極小程度,外部呈現流線型;改良旗袍變化萬端,長度、袖型、開衩、領型等等無不在千變萬化中煥發出五彩的魅力。
改良旗袍大身設計特點
大身設計特點主要表現在下擺長度與開衩的變化上:20世紀30 年代初,旗袍長度還沿襲20 世紀20年代的式樣,流行短旗袍,擺長稍過膝蓋。從1932 年起旗袍開始不斷地加長,到1934 年前后旗袍長得能蓋住腳面,
如果不穿高跟鞋,走起路來就掃地了,被形象地成為“掃地旗袍”。隨著旗袍長度的加長,旗袍的開衩也越來越高,到1934年前后幾乎開到了臀部,走起路來裙擺搖曳,玉腿若隱若現,而腰身又變得極窄,以至于非常貼體。整件旗袍緊緊裹著身體,充分顯示了女子的曲線美。
旗袍雖然優雅嫵媚,但傳統的旗袍樣式和版型在今天已經顯得太過陳舊和夸張,令很多女性對這種美可望而不可及,所以現代定制旗袍版型都是經過改良而來。
現代定制旗袍版型,取傳統收腰線、如意襟、琵琶襟等突出女性曲線魅力工藝的精華,同時對一貫的高領、長袖以及旗袍的長度進行創新和改良,推出了鏤空包襟、袖形多變、及膝低開衩等新樣式!
改良示范:
一針一線牽進去的是情絲
有生命的旗袍才能完整地表達出東方韻味。
針腳細密均勻,
特有的面料再加工工藝流程,
保證旗袍下擺渾圓一體,
不會外翻翹起。
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經過了幾十年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
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現今的旗袍都是收緊腰身,把女性的身段盡量表現出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并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