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紡織行業作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采取更加環保、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紡織行業如何以高質量發展推進整個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更好地服務國家大局、人民幸福,是我們亟待回答的時代課題。
11月29日,以“開啟新征程,洞見新未來”為主題的2023年紡織循環經濟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會上,來自國家部委、中國紡聯、NGO組織的相關領導和嘉賓,以及行業專家學者、科研機構、品牌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同解析循環經濟政策,分享創新實踐經驗,探討紡織行業綠色、循環、低碳轉型新模式,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循環經濟發展開始
他指出,為主動探尋發展路徑、加快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紡聯已發布《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對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給出了中國方案。今后,中國紡聯將著力從推動園區循環化發展,實施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擴大綠色纖維供給能力,完善廢舊紡織品再利用體系,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五個方面著手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探索新模式 協同共建綠色發展新生態
“今后,紡織行業循環發展的創新重點,就是要對標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七項行動,來加快推動紡織產業鏈資源循環利用高質量發展。”程晧以《中國紡織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與創新驅動》為題,從紡織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紡織產業循環發展創新重點兩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結合《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紡織行業“十四五”綠色發展指導意見》《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詳細就規劃中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綠色纖維發展目標,再生循環發展重點任務、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工程、廢舊紡織品再利用重點工程,以及構建紡織產業鏈資源循環體用體系進行了說明。他強調,“雙碳”背景下,紡織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開始進行紡織品回收、可持續材料使用以及可持續設計等,助推行業循環發展。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東亞區顧問梁晨陽以《歐洲可持續紡織廢棄物管理戰略》為題,結合大量案例,就歐盟紡織相關戰略法規、ESPR及《廢棄物框架指令》對紡織品管理的新要求、歐盟國家如何對服裝實行EPR制度以及紡織廢棄物可持續管理商業模型等進行了分享。她首先對2022年歐盟可持續和循環型紡織品戰略、《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新提案、《廢棄物框架指令》進行了詳細解讀,指出到2030年,歐盟市場上的紡織品將是經久耐用、可回收利用、主要由再生纖維制成、不含有害物質,并以環保的方式生產。其中,作為歐盟中最早對紡織品實施強制性EPR計劃的國家,法國生產商主要通過向名為Eco TLC的PRO組織提供資金來履行這一義務,采取對耐用產品提供獎金、環境認證、采用再生材料等方式來推進。會上,她以約旦Al-Hassan紡織工業園區為例,詳細就紡織廢棄物可持續管理的五種商業模型進行了分享。
中國紡聯環資委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主任王琳以《舊衣零拋棄 中國廢舊紡織品資源循環路徑研究與實踐》為題進行了分享。她表示,在一系列國家和行業協會的政策引導和推動下,紡織行業已初步形成以互聯網+綠色纖維、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消費、再利用體系為一體的紡織產業鏈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在紡織行業廢紡資源循環利用原則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引領下,零廢棄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資源,將廢舊資源的浪費降到最少。零廢棄既是目標,也是行動計劃,需要全行業、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會上,她還以牛仔服裝行業循環經濟體系以及酒店廢舊布草循環再生試點項目為例,詳細就廢舊紡織品循環模式設計和路徑進行了分享。她表示,今后環資委將攜手更多資源,以典型為引領,進一步推行綠色設計理念、宣傳綠色消費模式、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對話與交流:責任共建 攜手開啟新征程
“循環經濟是實現綠色協議的核心,實現氣候變化與減碳目標,需求在生產、使用及循環再利用產品的方式上進行更廣泛的改革。”瓦萊麗·博伊滕結合大量案例,就循環經濟概念的核心原則和策略、歐盟針對紡織行業制定的最新循環經濟政策以及基金會的一些重點工作進行了分享。她表示,當下時尚產業是線性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為了“減少排放”和“降低環境影響”,發展循環經濟是最有效的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循環經濟應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并遵循消除廢棄物和污染、循環產品和材料及促進自然再生三大原則。為達成更多共識,2021年基金會發布了“循環經濟政策目標”的框架,并制定了五大目標。她指出,EPR作為一項影響所有負責任的生產商的強制性法規,是改善消費后紡織品再循環現狀的重要政策解決方案。
相信在各方的積極參與和持續推動下,以此次會議為契機,一定會進一步加強政府、協會、相關機構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品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凝聚更多共識,不斷推進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挑戰,共創美好未來。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