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行業“氣候友好型技術”分享會數字智能專場活動日前在河南新鄉舉行。此次技術分享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中國紡聯行業發展部和中國紡聯科技發展部主辦。

會議由中國紡聯科技發展部處長張放軍主持。
6位來自中國紡聯和企業的代表針對數字智能化與綠色低碳工藝的技術經驗在本次技術分享會上進行了主題分享。

匯豐銀行(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監王穎表示,中國紡織行業綠色轉型項目是匯豐集團的氣候解決方案伙伴計劃的公益項目之一。此次與中國紡聯社責辦聯合開展的中國紡織行業綠色轉型項目,是匯豐開展氣候解決方案伙伴計劃的一項重要行動,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能夠識別到創新設計,可替代原材料,創新生產制造過程等一些氣候友好的解決方案,為全球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復制的案例。同時,也希望通過推廣優秀的低碳技術,結合氣候創新訓練營,可以幫助解決紡織行業在轉型中遇到的挑戰,助力紡織行業加快升級轉型。

中國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胡柯華介紹,為了更好地推動紡織品牌、制造企業、產業鏈聯動,社責辦將碳管理創新2020行動升級為氣候創新2030行動,并幫助企業制定了時尚氣候創新2030行動路線圖。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倍受關注,中國的“碳中和”路徑正逐漸清晰,在“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30·60計劃”)的推動下,目前共21家品牌企業、42家制造企業、3個產業集群加入,并不斷深入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今后,社責辦還將通過氣候創新訓練營、氣候友好型技術等活動,加大推廣力度,助力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可持續發展合作部助理研究員孔衍表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社會的大勢所趨,產品碳足跡管理是從產品層面進行可持續實踐,分析產品環境影響,幫助實現產品全周期化綠色管理的重要方法。而碳標簽作為推動綠色低碳的重要工具,正在成為引導和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她還介紹了LCAplus紡織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數字化追溯系統的七大功能模塊和五大亮點,以及該平臺如何建立碳足跡體系的思路,并以一件T恤為案例分享了建模的具體方法。

浙江凌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紡織行業數字化專家李文其介紹,數字樣衣旨在減少實物樣衣的浪費,實現資源復用的可持續性。通過數字化設計中心—款式研發,3D樣衣具有比實樣更快、更省、更準的優勢。建立數字資產管理標準化,可線上線下一一對應,極大提高協同效率,實現資產可持續復用。通過面料數字建設,面料一物一碼,將有力推動“新”一代面料吊卡升級。此外,AI+3D技術的完美結合,不僅使數字人真實感加強,而且還能融合創款。

浙江瑞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中心總監李洪雨就數字綠色雙轉型、數字孿生節能減碳解決方案進行分享時表示,未來數字綠色工廠將呈現四大趨勢,一是綠色智能工廠已經成為領軍企業的重要特征;二是“降本”和“減碳”是綠色智能工廠建設的核心價值訴求;三是精益運營、綠色環保、全面感知、智能管控、以人為本、產業協同是六大關鍵特征;四是智能制造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他認為,數字孿生不僅僅是三維動畫,還應具備可視化、可追溯、可仿真等特征,最終實現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目的。

上海青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陸京京表示,青甲智能研發的NAO虛擬織布機是針對元宇宙數字時尚產業自主研發的一套虛擬數字織布系統,以現有織造設備為基石的即時可視化面料結構開發工具,使用人工智能運算發起無限織法結構設計,高效準確展現新面料的視覺效果,配合技術工藝驗證實現量產。目前,虛擬織布機單面提花已經開售。未來,公司將繼續通過虛擬科技增強現實體驗,實現虛擬效果到現實的轉化。

紹興環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雙碳運營部負責人陳曉巖表示,環思科技的整體架構是“平臺+應用+可信終端”。其中,碳排放SaaS平臺是一個能夠實現多方收益的平臺。“測算控省”技術體系通過智能檢測設備,實時采集工序,設備能源消耗數據自動計算出各車間工序的碳排放量和碳減排量。數字化能源管理系統則通過對企業的能源、計量器具、用能設備等進行系統化管理,可實現多節點、多項目、全閉環的管理。碳排放核算系統幫助企業把握整體情況為企業訂單成本核算提供碳排放影響決策依據,可實現全流程、可持續、多模型。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