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領導講話 | 孫瑞哲會長在第七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的講話

發布時間:2023-12-28  閱讀數:36334

領導講話 | 孫瑞哲會長在第七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的講話

圖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
孫瑞哲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2023年12月22日

今年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起步之年,也是黨中央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開篇之年。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理論的飛躍不是體現在詞句的標新立異上,也不是體現在邏輯的自洽自證上,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回答實踐問題、引領實踐發展上。”在此背景下,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促進紡織非遺在中國式現代化和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系統回答產業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科學指導產業創新實踐,是我們共同關注的焦點。

第七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得到文旅部非遺司、工信部消費品司的關心指導、內蒙古興安盟行政公署和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的有力支持。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表示衷心感謝,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代表表示誠摯敬意。

下面,圍繞大會主題與大家交流兩個方面的思考。

一、為建設中華現代文明貢獻紡織非遺力量


1、秉承“兩個結合”,尋找紡織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由之路。遵循“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指導產業持續發展,既要探索把握科學規律并做到運用自如,又要對產業實際狀況和優秀傳統文化了然于胸、融會貫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堅持“兩個結合”領會其精神實質,在新的起點上持續提升紡織文化軟實力和新時代紡織工業文明水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講好紡織故事、展現行業魅力。

2、著手“追根溯源”,尋找增強行業文化自信的動力和底氣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堅持走自己的路。隨著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穩步推進和對美化生活的追求不斷深化,行業的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業態創新,都開始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支點,使行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在凝結技術進步和現代時尚元素的同時,為優秀傳統文化所浸潤與觀照。產業主體承載優秀傳統文化力與美,成為打造文化自覺,傳播文化自信的價值載體。未來,中國時尚的軟實力提升與話語權建設,更需要挖掘文化流變的“大本大源”,深度提煉中華文明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蘊,在固本培元、疏源浚流中鞏固中國時尚的文化主體性,筑牢中國紡織工業建設時尚強國的堅實文化根基,擦亮中國時尚與世界交往的鮮明文化特色。

3、著力“守正創新”,尋找推動紡織非遺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原則與方法

紡織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積淀,以紡、染、織、繡、印和民族服飾為主體的紡織非遺體系,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各族人民重要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凝聚著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匠心精神和未來憧憬。在現代文明大潮涌動和新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守正創新應該成為新時代的鮮明標識。未來,要堅守紡織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中的精髓,“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辯證取舍和創新發展紡織非遺的文化內涵、制作技藝、材料工具、產品形態和應用功能,引入現代設計、制作、市場手段,豐富紡織非遺的文化多樣性和生活實用性,推動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努力構筑紡織非遺新氣象、激揚新活力。

4、著眼“開放包容”,尋找奠定紡織精神與物質文明的視野與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從新石器時代“骨針”,西漢時期“古絲綢之路”,到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男耕女織”、黃道婆紡織技術,以及近代中國機器紡織業發展、新中國計劃經濟紡織工業體系建設等等,紡織文明不僅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巨量財富,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步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工業以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和舉世公認的國際競爭優勢由紡織大國成為紡織強國,其步入輝煌的根本源泉是紡織工業始終堅持傳承發揚自身產業文明的優秀傳統,善于消化吸收先進國家的科技與管理經驗,通過與其他國家工業文明的交流互鑒揚己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形成與提升自身的工業文明水平,生生不息保持旺盛產業活力,在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互協調發展中,照亮了現代紡織文明的未來發展之路。

二、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促進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紡織非遺事業發展的時代特征。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非遺工作取得實效,記錄研究基礎工作扎實推進,行業服務平臺建設規范有序,傳承人才隊伍建設成果豐碩,歷史文化文脈資源有效盤活,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遍地生花”,有效助力脫貧和鄉村振興,廣泛推進產業化市場化,適度融入文旅和百姓生活;另一方面,紡織非遺生產組織小、散、弱,資本與科技資源投入不足,人才隊伍老齡化突出,非遺產品非遺“秀”商業轉換不夠,發揮的作用和能量有限,迫切需要按照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求,與國家和行業戰略同頻相融,改變現實狀況,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從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來看,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要以“鑄魂、強骨、塑形”為方向,堅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展示行業力量,在傳承發展創新中續寫基因血脈;與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同框同步,增強人們對紡織非遺的文化獲得感、美譽度;持續激活紡織非遺的現代生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塑造紡織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的“形象名片”。

未來,紡織非遺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著力開展以下工作:

1、高質量促進鄉村振興

紡織非遺資源及傳承人群多集中在廣大鄉鎮村寨,紡織非遺工作通過發展手工坊、合作社等方式為當地脫貧攻堅做出過突出貢獻。進入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可以借鑒國家培育“專精特新”扶持中小微企業的作法,選擇有發展潛力、獨特技藝和名師資源的紡織非遺手工坊、合作社提供重點服務和政策支持,鼓勵紡織企業與其合作建設傳統技藝向產業轉化平臺,形成“以點帶面”的產業振興格局,在增強鄉鎮村寨紡織非遺產業整體水平同時,保護好在地化紡織傳統技藝和服飾,促進鄉土文化的認同和鄉村文化振興。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的2022年66個國家“非遺工坊經典案例”中,贊皇縣原村土布非遺工坊、婁煩縣雪梅刺繡非遺工坊、北安烏魚繡非遺工坊等超4成為紡織非遺工坊,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2、高質量發展特色產業

以紡織非遺資源豐富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為重點,深入挖掘新疆、西藏、內蒙古、云南、貴州、青海、廣西等省區的紡織傳統文化與技藝,持續開展少數民族傳承人和工匠技師的專業技能培訓和“手藝設計師”培養,組織沿海發達地區紡織企事業單位,對少數民族區域的非遺教育、產品設計開發、生產運營與管理、資本投入與市場營銷等對口支持和合作共建,舉辦全國少數民族紡織非遺展覽,逐步形成由輸血向造血機制轉化,為少數民族地區形成紡織非遺特色產業奠定基礎。如,內蒙古興安盟科佑中旗在地方政府和社會相關資源支持下、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白晶瑩同志帶領下,傳承發展蒙古族刺繡文化與技藝,吸納2.1萬當地婦女從業,帶動約300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形成了集生產、銷售、展演、體驗、培訓等多功能一體化的蒙古族刺繡產業。

3、高質量建立產業鏈條

《2023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非遺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達194%;帶貨成交額超過百萬元的非遺傳承人數量同比增長57%。要實現非遺產業化、市場化、生活化發展,需要以傳承人為起點,吸引設計師、生產企業、金融機構、商家和消費者共同搭建資源、產業與市場相互對接的上下游完整鏈條,確實解決上游端有資源有創意,下游端熱情低投入少,終端文化認可度高而實際消費少等不協調問題,做非遺可以從公益開始但最終出路在于市場化機制,帶動產業化、生活化相互連接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紡織非遺活態化傳承,持續展現紡織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的生命活力和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4、高質量引領原創品牌

高水平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紡織服裝品牌需要全面進入自主原創為主的發展階段,文化創意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帶動原創品牌創新設計、時尚風格、產品品質、運營模式等日趨成熟,紡織非遺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民間美學、匠心精神、精湛技藝理應成為當今行業自主原創品牌引領力的重要源泉,品牌的時尚性與民族文化性深度融合,才能真正體現自主原創品牌的價值和本質。如2024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可以看到眾多設計師品牌與時裝品牌,汲取并運用了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五行文化、山海經、書法繪畫、古典紋樣、宮廷藝術、敦煌藝術、武俠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京繡、蘇繡、絲綾堆繡、潮繡、打籽繡、苗繡、緙絲、香云紗、宋錦、皮影等數十種非遺工藝。紡織非遺借助中國品牌的“歷史之眼”與“技藝之手”,正逐步走向中國時尚的開闊之處與縱深之處。

5、高質量跨界融合發展

紡織非遺在現代生活方式中煥發生機活力,要積極與設計、文創、旅游、商業、金融、國潮、影視、婚慶、包裝、軟裝飾、展會、數字等產業和生活方式跨界融合,不斷擴大應用領域和空間,提高時尚感和實用性,為美化人民生活做出更大貢獻。探索嘗試與國內外知名品牌或熱門IP進行合作和創意組合,提高紡織非遺的現代時尚度和品牌影響力,來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和興趣,是紡織非遺傳統工藝在現代市場中尋求突破和創新的有效方式。如浙江理工大學與海寧中國家紡城簽約共建“紡織非遺創意館”項目,聚焦紡織非遺學術研究、紡織非遺創新創意設計與紡織文創產品研發等創新性工作;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老師,將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兩岸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色,用一針一線精細完美地勾勒出如“清明上河圖”般的運河大觀,展現出蘇繡為新時代大運河文化賦能的創新性表達。

6、高質量促進國際交流

在國際時尚都市和文明古城舉辦我國紡織非遺推廣活動,利用自主舉辦的國際行業展覽會開設紡織非遺專區,組織國內設計師在國際知名時裝周舉辦非遺服飾秀,擴大非遺名師名品的海外知名度,實現高水準的市場與文化價值。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門絕技的紡織非遺項目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國外知名學府、研究機構、行業組織的紡織非遺學術交流和產業互動,共享人類紡織文明進步成果。如北京時尚控股所屬工美集團攜數十件國禮精品和非遺創新產品在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上展出;以“流光彝彩、美美與共”為主題的中國云南楚雄彝繡發布會在米蘭時裝周舉行,集中發布了40套綴飾彝繡非遺元素的跨界時尚服裝服飾;黔東南苗繡《中國苗·藝術展》亮相米蘭時裝周,以繁復精美的紋樣圖案、細膩的手工繡制工藝,展現貴州苗繡源遠流長的藝術風采。

7、高質量培養人才隊伍

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紡織非遺傳承人、設計師、企業家、經營者隊伍,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設立紡織非遺學科、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環節,在有條件的高校設立碩本學位點,加強紡織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邀請紡織非遺大師進校園建立工作室,多渠道培養紡織非遺實用和后備人才,鼓勵青年學子到行業非遺領域就業創業,為紡織非遺事業貢獻青春活力。如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攜手博柏利集團共同發起的“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自2022年啟動以來,兩年內共培訓了優秀女性手藝人140名,分別來自苗族、畬族、瑤族、彝族、黎族、土族、蒙古族七個少數民族,為助力女性創新創業、促進非遺傳承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大量有益嘗試。

8、高質量開展行業服務

明確行業組織在非遺傳承創新與發展中協調服務的責任使命,進一步整合非遺資源,繼續打造年度紡織非遺大會的行業服務平臺,借助行業展會、時裝周、各類媒體擴大紡織非遺市場推廣和傳播力度,加強非遺團體標準化工作,組織專業技能培訓和賽事,協調與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及地方行業組織工作關系,形成紡織非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社會生態氛圍。

收百世之衣裳,采千載之遺韻,開產業之生面。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紡織非遺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紡織非遺新形態。從紡染織繡、綾羅綢緞到絲帛錦絹,我們有著世界上最宏大和燦爛的非遺,我們的非遺穿越時空,生生不息,必將不斷綻放華彩東方之美。期待紡織非遺事業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和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加快紡織非遺創新實踐,高質量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走入千家萬戶、織就錦繡前程!


文章來源:中國紡聯辦公室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