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2日
“東風抒余慶,日月開新元”。很高興在新年初始,與大家相聚在爆火出圈的東北亞魅力之城、冰雪之城哈爾濱。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當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我國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要增強前沿意識、開放意識,加強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聯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在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作為我國向北開放樞紐城市,哈爾濱被國家賦予“對俄及東北亞全面合作的承載高地和聯通國內、輻射歐亞的國家物流樞紐”的戰略定位。近年來,哈爾濱立足區位優勢,加快打造“向北開放之都”,引領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走向國際市場,在世界時尚舞臺上發揮著獨特作用。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是全球經貿合作的受益者,更是全球紡織服裝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貢獻者。舉辦首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向北開放發展大會,就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構筑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思想,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在“破與立”中找到發力點;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在“競與合”中找到平衡點;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在“異與同”中找到共鳴點。我們要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戰略,寓中國發展于世界發展之中,立足新方位,探索新路徑,實現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更高質量的全球化發展。
借此機會,同大家分享三方面內容。
一、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走向世界的時代機遇
中國時尚正在全球漸露鋒芒,形成有力的市場影響與獨特的身份識別,發揮更加重要作用、樹立更加鏗鏘話語。
第一,新產業高地正在崛起。受海外需求收縮、貿易環境風險高位等因素影響,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出口市場中,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東盟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均有所減少,但同期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土耳其和俄羅斯出口額同比分別實現6.2%和20.1%的較好增長。2023年1~11月,黑龍江省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迅猛,同比增速達33.06%,遠高于全國同期增速。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推進,中國對外開放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向北開放延伸拓展到蒙古國、俄羅斯、中亞、西亞、東北亞以及歐洲。2023年12月,新疆、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向北開放的五省區口岸主管部門共同簽訂了《向北開放口岸城市深入合作框架協議》,八個中外合作項目簽約,涵蓋互貿平臺、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等領域,給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新一輪國際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袤空間。
第二,新生產方式正在重構。工業制造正在經歷戰略性重塑、系統性升級、整體性躍遷。智能制造邁向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推動制造技術突破、工藝創新、精益管理和業務流程再造;人工智能、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協同創新,帶來生產效率和消費體驗雙向提升;生成式AI深刻改變商業模式、生產關系與生態構成,Gartner預測2026年超過80%企業將使用生成式AI。與此同時,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不斷加快打造更加智慧、靈活、綠色的供應鏈體系,加強綠色供應鏈國際合作與網絡建設,積極支持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投資。2021年,我國列入《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的商品進出口額為7578.1億美元,其中紡織產品位列第一;2013-2022年,中國紡織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金額約60億美元,達到行業對全球投資比重的約50%。其中,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投資,已經成為海外紡織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構建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的價值內核。
第三,新消費文化正在涌現。以Z世代為主的新消費文化開始具備圈層化、個性化、重顏值、強社交等屬性,直播帶貨、門店到家、社區團購、無接觸式配送等新場景日益普及。與此同時,消費潮流引領商業走向,“度假經濟”、“療愈經濟”、“運動經濟”、“冰雪經濟”帶動消費新經濟增長點,“悅己”消費、理性消費、體驗型消費漸成主流。新消費文化的變遷,持續驅動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和多元化的營銷策略。BOF聯合麥肯錫發布的《2024年全球時尚業態報告》調查指出,71%的時尚高管計劃在2024年增加品牌營銷支出,46%的高管計劃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效果營銷。
二、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走向世界的創新實踐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技術、文化、營銷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加強與全球市場合作,拓展全球化產業布局,為中國品牌走向全球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科技創造力顯著增強。
走向世界的底氣,來自于技術儲備和科技創新。恒力、盛虹、魏橋以及波司登4家紡織服裝品牌入選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23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從“質造”到“智造”,從“走出去”到“走上去”,中國紡織服裝品牌開始打造世界級產品,向品牌溢價和技術溢價方向發展,逐漸占領行業制高點、掌握技術話語權,在全球時尚舞臺上出現成功樣本。如2023年波司登米蘭?達芬奇莊園首秀“重新定義輕薄羽絨服”,六大創新拼接顛覆了傳統輕薄羽絨服工藝;2023年9月,安踏推出首款搭載“安踏膜”、定位于防暴雨級舒適沖鋒衣的安踏“風暴甲”,“安踏膜”的問世和應用普及打破此前國外技術在高性能防水透濕材料領域的技術和價格壁壘;希音憑借貫穿柔性供應鏈的一整套基建,建立了其首個服裝制造創新研究中心,將按需生產的創新實踐與精益生產結合進行前沿探索,估值位列全球獨角獸公司第三。
第二,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文化整合力日益提升。
走向世界的自信,來自于文化交鋒與文化交融。從模仿、追隨國際品牌,到從海外風格中尋找突破,打造帶有中國印記、東方美學的品牌特色成為企業走向世界的主打路徑。如之禾持續國際化擴張,通過巴黎設計師眼中的中國美學進行創作,男裝、工坊線和環保線產品深受歡迎;2023年,李寧、UMA WANG、生活在左等品牌亮相巴黎時裝周,彰顯了中國美學的國際風采;在“一帶一路”倡議發布十周年之際,nunu&nono、六禮、拉珂蒂等品牌亮相2023巴黎?中法時裝周,以設計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
第三,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市場拓展力不斷優化。
走向世界的成功,來自于通路建設和市場落地。沉淀自中國市場的方法論、獨特的海外市場洞察和高水準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對全球電商、全球支付和物流體系的高效利用,共同支撐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精準觸達全球各大市場。《2023國內品牌出海發展報告》指出,從2018年到2021年,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品牌認知度和購買意愿分別增長4.9%和1.4%。越來越多的品牌在國外市場開設線下店鋪,展示全渠道布局能力和品牌實力。據統計,46家列入工信部“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名單的消費品牌企業中,32.6%在國外開設線下店鋪,21.7%通過跨境電商拓展國際市場。如鴻星爾克形成以專賣店為主體終端形象,融合多品牌專柜、店中店、電商等不同業態的海外全渠道覆蓋;UR上線海外獨立站、入駐速賣通,實現線下店+線上店+電商平臺多渠道布局;內外在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平臺上進行營銷,并借由KOL、KOC、品牌大使等傳遞品牌價值觀和產品特性。
三、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走向世界的創新路徑
《2023年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報告指出,越來越多中國品牌基于對全球消費和海外地區的洞察,不斷提升產品研發和迭代能力,塑造起“中國質造”和“中國智造”的海外新形象。走向世界時尚舞臺,是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身的重要策略,是高水平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2023年8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對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給出中國方案,其中提出了“建立協調聯動的紡織區域融通發展行動”、“推進雙循環的國際化供應鏈提升行動”,為引領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走向世界規劃了明確的行動路線圖。
立足加快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征程,面對構筑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的新機遇,圍繞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走向世界,在此提三點建議:
第一,依托支點城市,撬動行業系統的向北開放。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位于東北亞區域中心的哈爾濱,更是具備并綜合了地處北緯45°時尚帶的地緣優勢、對俄合作中心的區位優勢、中西合璧的歐陸文化優勢、建設“三區一港”的政策優勢。
未來,應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依托北向支點城市哈爾濱,探索建立中國紡織服裝“向北開放”總部基地,集聚、匯合、融通中國紡織服裝全行業的優質產業資源,發揮中樞紐帶與總部基地的支點效應,對內加強與京津冀國家戰略、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協同;對外以俄羅斯為重點,面向東北亞、歐洲,建設高層次寬領域合作載體,加快一批開放平臺與自貿試驗區開展制度聯動創新探索,撬動全行業構筑向北開放的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人才鏈與資本鏈的系統協同與戰略同頻。
第二,構建商貿通路,暢通消費市場的向北開放。
海關總署2023年6月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貿易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達到2.1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1%。服裝作為我國跨境電商出口重點類目,占全國跨境電商出口額10%以上,發展潛力空間巨大。
未來,應依托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一方面,構建紡織服裝產業的跨境商貿通路,共建東北亞區域、歐亞大陸橋與“冰上絲綢之路”產業合作,捕捉國內外冰雪旅游、戶外運動、露營休閑等新興消費需求,推動“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推動“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另一方面,依托自有電商平臺、第三方電商平臺、社交媒體平臺以及向北開放發展總部等跨境服務平臺,促進跨境電商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質性融合,培育壯大跨國貿易新打法、新業態、新模式。
第三,推動文化交流,完善產業外交的向北開放。
當前,由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與哈爾濱市政府、紅博商業共同打造的哈爾濱國際時裝周,已經吸引了近70多個國家1000多個國際設計師進行了全球發布,集聚了豐富的國際設計師資源和時尚產業資源;在全國率先提出“品牌高地工程”的紅博商業,也作為哈爾濱的商業龍頭企業,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從哈爾濱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消費基礎。
《2023-2024品牌全球化白皮書:深度全球化》顯示,品牌出海過程中,營銷思維已逐步由產品文化的全球化輸出,轉向更加重視消費者體驗的本土化適應,在全球本土化實踐中,品牌產品不斷在加速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
未來,應充分依托哈爾濱國際時裝周的時尚交流平臺,促進以時尚文化交流為核心的產業外交,賦能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立足全球化進程,深入洞察目標市場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費偏好,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新體驗與新面孔,在實現本土化適應的落地深耕中,推進中國時尚的全球化、區域化與分眾化表達,引領世界對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時尚文化,產生深刻的情感凝聚與價值認同。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黑龍江流域的鮮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歐陸文化、冰雪文化、音樂文化等現代文化交相輝映。面對新一輪開放大潮,讓我們堅定信心,敞開懷抱,依托哈爾濱建設“向北開放”新高地的時代機遇,以高水平開放的智慧啟航,駕馭時代浩蕩的浪潮,集聚行業優質資源,強化品牌走向世界市場的時代烙印,在向北開放新窗口中,推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服裝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錦繡新篇章!
文章來源:中國紡聯產品開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