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安徽省宿州市泗縣街頭寒意逼人,而在安徽新虹紡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卻溫暖如春。數字化管理顯示屏上,機器轉速、溫濕度、總產量等數據實時跳動;生產線上,一臺臺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近年來,借助智能化改造和轉型升級,這家傳統紡織企業實現了降本增效,煥發出新生機。“數智化創新是我們的制勝法寶,產品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只有不斷倒逼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安徽新虹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渠鑾道出了推進數智化的必要性。劉渠鑾介紹,以往傳統紡織生產全靠手工,調控設備也得靠人力,管理全靠經驗,導致生產效率較低、管理成本較高,變革勢在必行。從2016年起,安徽新虹紡織有限公司在經過一系列考察評估后,先后投入了1000多萬元對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和轉型,提升生產管理與運轉效率,實現降本增效。這一創新之舉,“改”出了一片發展新天地。從訂單、生產、設備到工序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均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全面數字化。通過智能制造系統對工廠環境、機臺生產、能耗等多項數據的實時采集,可以將每個工序的工作時間精細化,加速訂單流轉。在該公司生產經理朱有祥看來,數智化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用工量的下降。“引入數智化之前,細紗車間一個工人需要擋4到5臺車,現在可以擋6到8臺車,用工量下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一屏在手,生產無憂。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與手機端相連,讓生產過程更加直觀和透明。“有了這個系統,在手機上就能隨時了解到生產的每個環節,實現了管理的精細化。”朱有祥介紹。不僅如此,智能智造系統還可以自動、準確地制作質量分析、訂單進度、庫存近況、工資等多維度報表,量化生產活動和產出,比以往手動統計大幅度提升效率與準確率。變化的還有物流運輸。1月16日,36歲的泗縣大貨車司機黃飛通過運滿滿貨運平臺接了一單安徽新虹紡織有限公司派發的活,目的地是位于江蘇鹽城的一家織布廠。臨近中午時分,滿載10噸重成品紗的貨車開始上路,天黑前就能順利送到客戶手中。長年往返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黃飛習慣于通過運滿滿貨運平臺找尋雇主。“通過手機就能接到單,平均每月可以接到20多單,不僅簡單易操作,運費也有保障。”黃飛說道。貨車司機通過運滿滿貨運平臺實現貨源運輸的無縫對接。過去企業到處找貨車司機,如今貨車司機主動找企業,這種“互聯網+物流運輸”的新模式,讓企業省心又省力。安徽新虹紡織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武茂強介紹,自2020年以來,公司平均每月都有五六百噸的貨物通過運滿滿貨運平臺發給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客戶。“在互聯網平臺,我們能夠很方便的找到貨車司機,不僅節省了時間成本,也大大提升了效率。”從幾個人圍著一臺機器轉,到一個人控制多臺機器;從貨車司機與雇主“面對面”到“屏上見”……傳統制造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結合,重塑了傳統制造工廠的生產、運輸場景,讓這家傳統紡織企業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來,順應數智化發展趨勢和科技創新變革需求,劉渠鑾聯合山東農業大學、常州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出了石墨烯毛巾、納米銀抗菌襪、新型纖維等產品,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興企的道路。“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提升企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走好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推動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劉渠鑾說。
來源:新華網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