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
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
今日在北京閉幕,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
精心準備建議、提案
今年兩會期間
徐衛林代表接受了
《中國日報》《新京報》
《中國紡織報》《湖北日報》等媒體專訪
一起來看詳細報道

徐衛林:馬面裙等傳統服飾走紅,
現代紡織業提供支持
他建議,推動紡織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專項實施,加大對高端醫用紡織材料、綠色低碳、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支持。
紡織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今年兩會期間,新京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
他介紹,航空航天和軍工、生物醫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紡織品是目前極具潛力的行業研究方向。他建議推動紡織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專項實施,加大對高端醫用紡織材料、綠色低碳、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支持,攻克一批重點基礎材料,解決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和堵點。
此外,針對近年來馬面裙“出圈”等文化現象,徐衛林認為,現代紡織業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推廣中國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借助全球化生產和銷售網絡,為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平臺,使之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的橋梁。
航空航天、智能可穿戴紡織品等是行業研究重點
新京報:一般來說,多數人對紡織行業的理解還處在較為淺顯的層次。但紡織學科研究性強,紡織行業也包羅萬象。你曾說“紡織是一個不錯的研究領域,這里面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而且可以做。”在你看來,紡織行業具體會給國家、人類帶來什么影響?
徐衛林:中國歷來以紡織業聞名于世,這一傳統技藝不僅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更在全球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紡織業的杰出代表,它不僅促進了東西方政治、宗教、思想、經濟和文化的全方位交流,更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
紡織業承載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中國古代文獻中關于紡織的記載,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水平,更傳承了先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智慧。而現代紡織工藝品通過豐富的紋樣設計和手工技藝,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從產業規???,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50%以上,化纖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0%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世界的1/3以上,產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加快轉型升級,“科技、時尚、綠色”成為新標簽,應用領域不斷向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延伸,在推廣節能減污技術裝備、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等方面進步很快,已經走上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賽道。
此外,健康也是紡織產業發展的新方向。紡織品在大健康領域會實現更多元、更深層次的應用。比如,面向老年人、嬰幼兒、殘疾人等特殊人群需要,以舒適便捷、安全智能為重點,不斷提升產品的智能、功能水平。醫用紡織材料是紡織材料中科技含量最高、市場前景最為廣闊、創新性最強的品種,目前有很多功能性纖維在醫學領域的運用已經到了臨床應用階段,比如人造皮膚、人造血管、人造骨骼等。
新京報:掌握核心技術離不開自主創新。你認為,目前行業有哪些重點研究方向,要重點解決哪些科研難題?
徐衛林:航空航天和軍工、生物醫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紡織品是目前極具潛力的研究方向,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功能纖維、差別化纖維和高性能纖維的發展是現代纖維科學進步的象征,為傳統紡織工業的技術創新、向高科技產業的轉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航空航天領域,航天服、火箭導彈外殼等都是纖維編織復合而成的,有一款波音飛機的外殼,就大量使用了加強碳纖維復合材料。
此外,智能監測紡織品也是未來醫療與紡織結合的研究重點,比如研發智能化石膏繃帶。許多骨科患者在愈合期間需要打石膏繃帶固定,但石膏繃帶十分厚重且是硬邦邦一大塊,而患者在不同恢復期以及不同部位需要的壓力和溫度是不一樣的。如果能研制出智能、舒適性好,壓力更貼合不同恢復期狀況的繃帶,能更舒適,也能更科學地幫助患者快速恢復。
在難題方面,紡織材料在不同場景中都會面臨原料的選擇、制備工藝、纖維設計及其應用上的挑戰。特別是在具體應用中,智能穿戴服裝的靈敏性與穩定性、相關數據的采集與傳輸、織物能源的供應,甚至研發制造的成本,都具有一定挑戰。
“嫦娥五號”月面國旗“正負150℃下不褪色”
新京報:作為國內唯一以“紡織大學”命名的高校,在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中,學校具體有哪些實踐,取得了哪些成果?
徐衛林:武漢紡織大學作為行業特色高校,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行業核心關鍵技術,積極發揮學校學科優勢,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化部署,著力培養行業拔尖創新人才,努力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學校著力打造平臺、人才、政策、資源、環境五位一體的創新科研體系,積極構建紡織新材料與綠色制造、紡織裝備與智能制造、創意設計與精美制造、智慧管理與效益制造四大學科群,以科技創新驅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產出水平實現了較大跨越。
學校在紡織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加工、先進紡織制品、紡織智能制造與裝備等領域的研究取得積極進展,智能紡紗、有機溶劑染色、聚苯硫醚纖維、彩色碳纖維、軍工航天、生物醫用紡織品等多項成果突破瓶頸。近年來,學校榮獲了不少獎項,既有面向產業巨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務生產、民生和國家戰略的,為紡織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例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紡大研制的“嫦娥五號”月面國旗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第一面在月球上“正負150℃下不褪色”的織物版國旗,助力天問一號著陸“魔鬼9分鐘”的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等代表性成果,在中國深空深潛、航天軍工事業領域持續貢獻“紡大力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紡大深耕生物醫用和大健康、智能穿戴等領域,在人工心臟瓣膜、人造血管、納米纖維柔性傳感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發了新型高效防護材料、有害物質檢測試紙等技術產品,全力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面向經濟主戰場,紡大與政府、企業協同攻關、協同發展,在湖北、江西、江蘇、新疆等多地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項目在10余個省份先后落地。
新京報:高校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對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我們還需要怎么做?
徐衛林:高校應集聚市場力量、資本力量和人才力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新模式、新體系,打造高校創新發展新引擎。
我認為,首先需要打破科技創新與市場供需之間的障礙。讓高??茖W研究面向經濟生產,建立科技創新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通過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形成高校與企業主體之間的創新合力。重視多種形式的中試基地建設,通過加強中試和工程化研究,提高成果的成熟度以加快轉化應用。
其次是建立科學規范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以能否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指標來考核,確保最終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價值,確??萍汲晒某墒於取夹g指標符合生產要求、具有良好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促進成果盡快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最后還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服務。強化市場化服務對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支撐作用,建立產學研用信息交流服務平臺,積極扶持、培養一批行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更好地發揮新型技術創新平臺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促進高校與企業對接,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現代紡織業為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支持
新京報:說起紡織,很多人會聯想到漢服或近期火熱的馬面裙。在非遺傳承和展示我國傳統服飾文化方面,現代紡織業能起到什么作用?
徐衛林:現代紡織業在非遺傳承、展示我國傳統服飾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傳統紡織業,現代紡織業在技術、材料、設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創新,為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不同?,F代紡織業對新材料的開發使用,為傳統服飾的創新提供了更多選擇,使傳統服飾更加舒適、耐用。例如,傳統紡織品通常以麻布為主,較為常見的即粗針大麻布,現代紡織多選用棉纖維制成傳統服飾,棉布的柔軟程度和貼合程度明顯提升。
其次是工藝的不同?,F代紡織可以生產出更加細膩柔和的面料,并實現大規模生產,滿足市場需求。2023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下降,但是毛紡、麻紡、絲綢等天然纖維制品出口卻實現逆勢增長,這就是紡織新技術在傳統紡織領域應用的結果。
再比如,紋織CAD軟件利用計算機繪制確保傳統元素的1:1還原;“侗布”在做成面料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搗衣”,用棒槌反復敲打面料,現在有一種“面料拍打機”,利用高速氣流帶動面料狠狠地拍打到墻上,和“搗衣”的原理如出一轍,都是讓面料結構變得更加疏松從而獲得天然持久的柔軟,卻極大減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通過使用現代織機和打印技術,還可以在保持傳統圖案和風格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控制水平。
此外,還體現在保護與傳承方面。現代紡織業通過對傳統工藝的記錄、研究和創新,將數字化虛擬修復與AI技術結合,實現破損紡織品的修復與創新,幫助保護和傳承那些可能會隨時間消失的傳統制作技藝。同時,又將修復后的傳統服飾元素運用于現代服飾的設計過程中,實現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比如敦煌壁畫的獨特肌理與當下紡織面料流行趨勢相結合,用現代紡織加工手段實現了傳統風格面料的開發與設計。
新京報:今年兩會,你對什么議題感興趣?帶來了哪些建議?
徐衛林:今年,我主要關注的是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完善紡織科技創新體系,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紡織科技強國建設。
為此,我帶來了三個方面建議,包括進一步推動紡織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專項實施,加大對紡織行業重點基礎材料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以及高端醫用紡織材料、綠色低碳、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支持,攻克一批重點基礎材料,高端、綠色、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解決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和堵點。
建議將科普成果作為科研成果重要考核指標,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激勵更多紡織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豐富優質科普資源供給。
建議支持紡織中小企業依托行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研發創新,進一步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和行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建設,推動重點紡織產業集群建設一批以科技創新服務為重點服務內容的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滿足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和產業技術變革。

徐衛林:建議選派高校教師到中小學
擔任科普及創新導師
近日,徐衛林接受中國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的關鍵。建議大學里的優秀師資,到中小學擔任科普及創新導師。
“從長遠來看,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的關鍵?!比珖舜蟠?、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表示,“培養創新型人才,應該從中小學生教育開始抓起。建議大學里的優秀師資到中小學擔任科普及創新導師?!?/strong>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僅僅在大學強調創新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徐衛林說,“拓展中小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將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強、知識視野寬、心理素質強的人才?!?
“牛頓、愛迪生和諾貝爾都是很早就展現出對科技的興趣和愛好,有比較強的動手實踐創新的欲望和能力?!彼f。
自從去年兩會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以來,徐衛林發現,國家和地方在各層面都在將科學知識和實踐引入學校,并培養年輕人對創新的興趣方面付出了更多努力。“國家和省級科技部門都在加大對青少年學生的科普力度?!毙煨l林說。
去年10月,湖北省武漢市舉行的東湖論壇上,啟動了“百名院士進百校講科普”活動。
“機制確立了,院士真正成為了中小學生的科學導師,科技強國夢將播種在更多孩子心中。”武漢市一所中學校長黃鳳超在會上激動地說。
上月,該活動首場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為約2000名師生代表做了題為《無處不在卻又充滿神奇的萬有引力場》的報告。
湖北省科技廳相關人士介紹,今年湖北將組織百名院士、專家走進百所學校為學生進行科普講座,將討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和新發傳染病防治等熱點話題。
徐衛林介紹,武漢市科協成立了很多院士專家科普工作室。
“徐衛林院士紡織科普工作室”由武漢市江夏區政府支持,工作室的任務是每年完成一定數量的科普講座和發行出版物。
徐衛林說,一些大學也在建設科技博物館,讓青少年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科學知識。武漢紡織大學也已建成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紡織科技館。
去年,徐衛林到幾所學校做過科普講座,宣講傳統紡織、現代紡織、未來的紡織,主題從人們日常生活密切關系的紡織品到紡織在航空航天中的應用?!敖陙恚瑖乙恢痹诩訌娍破展ぷ?,這激發了青少年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也讓他們對大學里的相關專業也所了解?!?
徐衛林強調,應該用適當的方法來進行科普,而不是變成新的應試教育。不同學校學生對科學好奇心不相同,所以教學方法很重要,這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科普方式得當,才不會給青少年學生增加更多負擔?!?/strong>
頂級院士和專家的日程安排很緊張,應該有更多經過培訓的人員參與科普教育,特別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徐衛林建議,因為“他們掌握的是前沿科學技術,只需要簡單的培訓講課方法,就能勝任科普工作”。
徐衛林還提出,希望被認定為國家級人才的學者能夠到不同的小學和中學,每年做三到五次講座,甚至可以建立對口科普基地,常態化這種機制。

徐衛林:加大紡織科技研發投入
破解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堵點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接受《中國紡織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他最關注的是完善紡織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對紡織行業重點基礎材料、紡織產業綠色低碳及面向大健康交叉學科的重大公共關鍵問題的研究和攻關,推進紡織行業“科技、時尚、綠色”高質量發展,推動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助力紡織科技強國建設。
徐衛林談到,“科技、時尚、綠色”是新時代紡織產業的新定位,健康將會成為未來紡織產業發展的新方向,紡織品在大健康領域會實現更加多元、更深層次的應用。完善紡織科技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激發行業創新要素活力,是推動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徐衛林今年參會帶來三個與紡織行業發展相關的建議。
一是進一步推動紡織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專項實施,加大對紡織行業重點基礎材料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以及高端醫用紡織材料、綠色低碳、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支持,解決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和堵點。
徐衛林表示,未來五年是紡織行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期,紡織行業亟待加大研發投入、增加政策支持,攻克一批重點基礎材料、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激發技術創新活力,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特別要說明的是,醫用紡織材料是紡織材料中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創新性極強的品種。目前,我國醫用紡織材料在高端領域缺乏自主話語權,如人工心臟、人工瓣膜、人工腎臟、人造皮膚和人造血管等醫用紡織品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為填補國內空白,國家應加大對高端醫用紡織材料全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支持,提高我國在高端醫用纖維及制品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
二是建議將科普成果作為科研成果重要考核指標,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激勵更多紡織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工作,豐富優質科普資源供給。
徐衛林談到,紡織行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兼容的行業,紡織科技同時滲透在醫療衛生、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各行各業,是中國制造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行業典型,但是,社會公眾對紡織的認知大多還局限于服裝、床上用品等領域,紡織行業的科普工作空間大有可為,也非常必要。
三是支持紡織中小企業依托行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研發創新,進一步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和行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建設,滿足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和產業技術變革。
徐衛林談到,中小企業是紡織業的主體,企業單位數、資產、營業收入、從業人員數量高于制造業整體水平,對擴大就業、保障民生、促進創業創新、構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變化,紡織中小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
徐衛林表示,紡織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水平需進一步提高,但研發資金不足制約紡織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順應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和產業技術變革趨勢,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結合,行業調查與企業需求更好結合,推動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有助于服務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紡織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表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化了我們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認識,為高校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教育力量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紡織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應用領域不斷向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拓展。2023年以來,湖北深入實施“鏈長+鏈主+鏈創”工作機制,統籌謀劃推進紡織服裝等9條新興特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已初步形成全鏈條融合創新、多要素協同配合、全方位開放共享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體系,湖北紡織行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徐衛林表示,武漢紡織大學堅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立足湖北發展實際,加強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緊扣產業技術發展前沿方向,對紡織行業重點基礎材料、紡織產業綠色低碳及面向大健康交叉學科的重大關鍵問題進行研究和攻關,提升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障能力,為湖北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