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地制宜”謀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上海提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要“勇爭先、走在前”。
“上海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先發優勢。”4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無論從科學創新,還是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創新,上海都走在全國前列。
黃群慧認為,上海通過“從0到10”全鏈條創新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路非常好。他建議,在“從0到1”方面,上海可以提高基礎研發投入的比例,對標國際發達國家。同時,上海需要進一步探索“從1到10”的體制機制,包括健全通過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獲取報酬的市場化機制。
“這樣上海就能夠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為全國做出榜樣。”黃群慧說道。
3月27日下午,上海市委中心組舉行學習會,專題學習“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黃群慧在學習會上作“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輔導報告。黃群慧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結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特點新形勢,從歷史維度、理論淵源、現實邏輯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作了深入闡釋,著重就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的基本路徑等談了見解。
附澎湃新聞對黃群慧的專訪實錄。
澎湃新聞
您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它和過往我們提到的生產力有哪些不同特點?
黃群慧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從系統論角度理解新質生產力更為全面。從系統論角度看,一個系統可以從“要素-結構-功能”三個維度進行解構。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系統,生產力系統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工具)、勞動對象要素組成,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組合(如生產單元、企業、產業等)存在,是一個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功能的有機整體。
具體到新質生產力,從要素看,是新型勞動力、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新型基礎設施,前三個要素有時組合成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本身作為內容支撐又很重要。
新型生產力系統的結構,體現在產業層面,表現為新型要素優化組合形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結構是要素的載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要素的載體。
新質生產力的功能,則體現為新型生產要素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帶來的生產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要求。
澎湃新聞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如何理解這種“質變”?
黃群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作為社會制度變遷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存在科技革命的“迸發”時期,但生產能力及其要素也都是經過了長期孕育的量變積累階段,最后發生了質變,生產效率發生了革命性的提高,從而形成全球范圍的新生產力形態。這種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要素優化組合而產生質變形成的新生產力形態,正是新質生產力所描述的核心要義。
澎湃新聞
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契合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黃群慧
如果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看,首先在孕育期時是未來產業,高速成長階段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成為比較成熟的產業時就是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往往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因為它作為支柱占比會很大,但增速未必快,另外還有一些衰退的產業。
現在之所以說是先立后破,意味著在未來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上要下大力量,使它們迅速成長起來,尤其是戰略新興產業,當然未來產業也需要下大力量培育,比如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各個國家對未來產業具體發展方向重點布局可能不完全一樣,但都符合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大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產業是有風險的,發展未來產業的資金供給機制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能有差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技術路徑相對固定,可能在投資規模和相應的創新方向上會有一些可供選擇的加大投入的地方,但未來產業技術路徑往往還不是特別確定,風險還比較大,因此,當資金或資本市場去服務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時,可能情況會不一樣,需要針對不同的產業創造有針對性的機制。
用新質生產力的要素助力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首先,要有新型勞動者,即對傳統產業的勞動者的知識結構進行轉型升級,可以通過教育、技術培訓來掌握相關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技術。其次,從勞動資料或勞動工具來看,要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支撐其轉型升級。此外,傳統產業中,中小企業獲取技術創新源以及獲得相應的資金來支持其轉型升級也很重要。
澎湃新聞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國應該怎么做?
黃群慧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但還需要從幾方面發力。
第一,強化新型要素供給,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在新型勞動者方面,壯大新質生產力中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規模。在新型勞動對象方面,探索建立健全數據、信息等新型勞動對象相關的標準體系、政策舉措、法律法規等,加快構建成熟穩定、可靠安全、運行高效的數據要素交易市場體系,堅決清除妨礙數據等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新型勞動工具方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通用性、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發攻堅力度,著力提升現代新型勞動工具賦能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在新型基礎設施供給方面,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加大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第二,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強新質生產力載體支撐。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高水平自主技術要素供給,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二是建立完善產業基礎能力評估制度;三是加快推進數字技術發展,以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四是積極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促進制造業綠色化轉型。
第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新質生產力功能取向。一是促進創新發展。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超級創新生態系統,動態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時性,暢通“科技-金融-產業”的循環體系。二是促進協調發展。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貫穿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三是促進綠色發展。以能源革命和綠色制造為突破口,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和以綠色制造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推進綠色生產和消費轉型。四是促進開放發展。強化與其他國家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增強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主動權和主導權。五是促進共享發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
第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塑造適配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是進一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形成充分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文化氛圍和制度基礎。二是深化使命導向的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建立長期主義的激勵導向、容錯機制,更好地實現中央企業的原創性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鏈鏈主的使命。三是堅持市場中性原則,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確保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市場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四是探索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經濟治理和法律法規體系。
澎湃新聞
上海提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要“勇爭先、走在前”,您認為上海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優勢和挑戰?上海發展好新質生產力,您有什么建議?
黃群慧
上海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先發優勢,無論從科學創新,還是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當然上海提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要“勇爭先、走在前”,是上海的使命,也是職責所在,結合總書記所說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上海的定位。
上海在布局新質生產力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上海提出“從0到10”的全鏈條創新來發展新質生產力,我覺得思路非常好。
從全國來看,現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相對有一些短板在于需要強調基礎創新、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尤其是要加強基礎性的研究,能夠“從0到1”產生質的飛躍。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從0到1”的創新其實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從整體來說,我們的基礎研發投入還是短板,雖然我們的研發投入總體上現在已經相當于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54%(2022年),總量還不錯,但是我們的基礎研發投入的占比和發達國家相差還比較大,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為6.57%,“十四五”的目標是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8%左右,與發達國家15%的水平還相差比較多。
像上海這些先進的地區,我覺得可以提高基礎研發投入的比例,能夠對標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基礎研發投入比例,這是“從0到1”方面應該加大的基礎研發部分。
另外,“從1到10”作為產業鏈條,應該努力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因為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過程也很復雜,鏈條里也會有很多被稱為“死亡之谷”的陷阱,一旦陷進去,意味著產業鏈條斷掉。實際上,這些年我們有很多科研成果沒有實現市場化、產業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主要是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還有待完善,上海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走在前”,需要積極探索創新和不斷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機制。
當然上海已經做得很好,整體的發展也非常好,但也需要進一步探索“從1到10”的體制機制,包括健全通過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獲取報酬的市場化機制,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去完善和創新。這樣上海就能夠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為全國做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