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腦”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標準動態雷達”幫助企業規避綠色貿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花樣版權扣上“安全鎖”……
紹興柯橋,一個被稱為“托在一塊布上”的新興城區,是浙江省現代紡織產業集聚群核心區,當地政府不斷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通過三個“大腦”助力紡織印染產業高質量發展。
20個應用場景為企服務
走進位于紹興市柯橋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浙江迎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印染車間,看不見污水,聞不到異味,近50臺印染機缸只有少數幾位工作人員穿梭其中,工人只需操縱幾個按鍵,機缸即可開始染色工作。
車間染布 潮新聞記者 包勇 攝
“工廠數字化設備比率達到90%以上,生產成本降低20%左右,庫存率下降30%,生產周期縮短30%,能耗降低20%左右。”浙江迎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徐葉根列出了一串數字,“印染的一次成功率提升了近15%。”
在染料配比區,記者看到這里如同中藥房,各種顏色的染料被放置在一格格抽屜中,自動化配料系統能按照配方抓選出顏色,并按重量進行配比。配比完成后,通過輸送管直接輸入染缸。
染色顏料 潮新聞記者 包勇 攝
“以前是靠工人的經驗來判斷,色差也是靠人工填補。標準化生產后,就能根據標準化工藝庫,精密調出適合產品的最優工藝、最佳能耗的配方。”徐葉根感嘆,數字化轉型,讓產品品質更優、成本更可控。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難題怎么辦?“浙里工程師”或許能幫忙找到最優解。
“一臺蒸化機是24小時工作,哪怕降低10%的能耗,也能為企業降低不少生產成本,這是不少印染企業希望解決的難題。”徐葉根告訴記者。
為了解決企業所需,“浙里工程師”給出了在蒸化機箱體內裝上探頭的方案,以此來記錄不同染料、不同工藝所需的最佳蒸汽量,通過數據采集找到答案。
其實,“浙里工程師”是柯橋打造“織造印染產業大腦平臺”的場景之一,平臺匯聚了全國74000多名工程師,入駐工程師、行業技術成果、產業問答都按領域進行細分,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精準對接。
企業數字大腦 潮新聞記者 李心怡 攝
柯橋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王好表示,“織造印染產業大腦平臺”已經上線數字供應鏈等應用場景20個,接入織造印染上下游企業1800余家,通過產業鏈協同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平臺還鏈接上下游企業,提供紡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產業要素的精準對接服務,助力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王好說。
“動態雷達”為產品升級爭取時間
“貴公司所執行標準FZ/T63002-2009《粘膠長絲繡花線》即將被新標準替代,新標準將于7月1日實施,范圍術語、重要指標發生變化,建議貴公司及時更新使用范圍、提升生產工藝。”
4月11日,紹興信日制線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虹濤收到一條短信提醒。“這信息太重要了,讓公司有近3個月的準備時間。”陳虹濤說,標準推送讓企業及時提高和把握產品質量,有了搶占市場的先機。
標準動態雷達 潮新聞記者 包勇 攝
同樣收到短信提醒的還有浙江東進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國炎,作為一家全產業鏈類型的企業,涉及到的產品和標準非常多,短信提醒大大減輕了企業的壓力。“這已經不是公司第一次收到推送報告了,每次的標準動態變化報告精準推送,有利于企業及時作出應對調整,也給技術測試帶來便利。”
柯橋在全國率先建設產業“標準動態雷達”,為紡織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精準導入標準3萬多項,為856家企業推送“標準動態報告”,幫助企業規避綠色貿易壁壘,甚至行政處罰。
“紡織印染產業標準有國際、國內、行業等標準,標準多而雜,并且更新非常快。”柯橋區市場監管局質量與標準化科杜佳穎說,“標準動態雷達”全面歸集標準、企業、檢測機構等數據,建立起標準大數據庫,打通了企業與標準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梗阻。
“截至目前,已累計為企業推送報告1324份,為企業執行標準中涉變數類型,針對性給出提升生產工藝、驗證產品質量等建議。”杜佳穎說。
花樣版權蓋上“時間戳”
“這對我們面料花紋設計企業來說是個好消息,可以很好地保護原創設計,還解決了‘舉證難、維權慢’的問題。”4月10日,在參加完區柯橋區組織的區塊鏈存證培訓后,浙江捷信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化海十分欣喜。
設計企業通過區塊鏈存證平臺,可以拿到原創設計證書,而證書上的上鏈時間戳,恰恰在判定是否侵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柯橋區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 潮新聞記者 李心怡 攝
“別看一枚小小的紡織品花樣圖案,可能關系到商家的核心利益。”劉化海說,4年來,公司已經有了12000多個版權作品。
正是深知花樣圖案的重要性,柯橋區建成全國首個花樣版權保護辦公室、紡織領域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率先實現集商標、專利、版權于一體的知識產權“三合一”保護。
面對海量紡織品花樣圖案,柯橋還在全國首創紡織品“花樣數治”數字化場景應用,其中,能通過AI查重系統對花樣進行數字化解析,從源頭有效預防了知識產權糾紛的產生。
汪國林為記者示范操作流程 潮新聞記者 包勇 攝
“數據庫已收錄浙江省近12年登記的花樣版權圖片12.9萬件,‘一圖一ID’。”柯橋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副主任汪國林在系統中輸入一張花樣圖案,系統立馬彈出上百張超過相似度超過70%上的花樣圖案。
系統查找出來的相似花樣 潮新聞記者 李心怡 攝
“相似度超過70%,就說明這張花樣圖案存在侵權風險。”汪國說,截至目前,企業使用花樣AI比對45.4億余次,查重13.3萬次。
數字賦能之下,柯橋實現花樣圖案外觀設計專利授權、花樣版權的登記發證以及維權“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花樣版權登記從原先的一個月縮短到一周,調解維權從一周縮短到3天。
記者手記:
“你知道為什么印染車間在三至五樓嗎?”離開浙江迎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時,徐葉根問了記者一個問題。他自問自答道:“現在的企業都非常注重綠色發展,車間上樓,確保不會對土地造成污染。”綠色發展是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地紡織印染企業的普遍共識。而當地政府,換位思考,打通紡織印染產業和企業全生命周期中的梗阻問題,讓企業健康發展。政企“雙向奔赴”,共赴高質量發展之約。
信息來源:潮新聞客戶端、紡織服裝周刊
編輯/王昕彤
校對/趙婷婷
審核/ 張海燕
來源:中國紡織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