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之際,如何用創新賦能紡織裝備高質量發展?
8月1日下午,經緯智能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以慶祝經緯建成投產70周年紀念日為契機,組織召開“新質生產力賦能紡織高質量發展”主旨論壇。300余名行業人士參會,共同探討紡織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中國恒天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管幼平致辭指出,未來三年,是我國紡織行業打造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也是紡織機械行業轉入結構深度調整、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機集團牢牢抓住戰略機遇,2023年全面啟動了“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出臺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戰略任務。恒天集團作為國機集團旗下唯一一家以紡織裝備為核心主業的企業,緊跟國家科技創新步伐,聚焦影響成套產品的“卡脖子”技術和制約產品發展的技術瓶頸,力求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激活發展新動能,在打造現代紡織機械產業鏈的過程中,從加快綠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三個方面全面發力,與全體紡織業同仁一道,勇擔使命、砥礪前行,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賦能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作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積蓄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報告。他表示,2024年以來,紡織行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產銷形勢回升向好,內外市場平穩恢復,發展預期有所改善,向好基礎仍待鞏固。我國紡織行業處于向更高級形態和更合理結構躍遷的高質量發展關鍵期,當前要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紡織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方向:一是強化科技創新牽引力;二是激發“新質”生產要素活力;三是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行業機制。徐迎新強調,要發揮好紡機行業在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核心作用。紡機行業要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搶占數智化轉型先機,培育打造領航企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以澤在題為《新質生產力賦能紡織裝備發展》的報告中提出,從高端紡織裝備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綠色環保依舊是重點,數字化、網格化、智能化應用普及面會持續拓寬,差異化產品將更具市場競爭力。同時,隨著工業設計向更深層次發展,各行業間合作共贏才能取得顯著成效。紡織裝備的創新途徑,要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共創紡織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創新發展新突破。紡織裝備的技術創新可重點關注關鍵專用基礎件,突破短流程、高效率技術的創新,研發應用紡織專用設備和智能機器人。

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科作題為《技術創新驅動紡織成套裝備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他表示,科技創新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技術創新要始終以基礎研究為支撐;智能化是紡織成套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經緯紡機將以國機集團“振興紡機三年行動”為契機,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布局,加快突破產品短板技術、“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行業發展踐行責任和擔當。

東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潔核心團隊成員汪俊亮在題為《環錠紡細紗接頭機器人智能系統》的報告中指出,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企業能夠快速而準確地進行技術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張潔表示,智能紡紗是紡織行業的未來方向,東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和經緯智能將繼續攜手研發,為紡織企業帶來更多創新技術,共同推動行業的持續進步和繁榮。

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漆穎斌在題為《“智改數轉網聯”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中表示,近年來,大生集團積極推進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2015年,與經緯紡機合作打造國內首個全流程全國產設備數字化紡紗車間以來,不斷推進技術創新。2022年,雙方又共建了國內首個智慧紡紗工廠,實現了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和成本的大幅降低。未來,大生集團將堅定不移走發展新質生產力之路,弘揚“張謇精神”,探索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融合化發展新路徑,促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和傳統產業升級。

無錫一棉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曄珺在題為《創新賦能、未來可期》的報告中,探討了未來紡紗設備的創新發展方向:一是數實融合創新,實現紡紗設備的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二是加快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的迭代和顛覆性突破;三是綠色環保可持續,走低碳紡織發展道路;四是提升品質和品牌,打造國際競爭力。周曄珺表示,紡紗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多元的,無錫一棉將與經緯智能共同推動紡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紡織行業的持續發展。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奎勇作題為《統籌發展,培育棉紡織新質生產力》的報告。他談到,今年以來,棉紡織行業經濟持續恢復,內生動能繼續修復。但是與宏觀經濟相比,恢復力度偏弱,旺季特征明顯減弱,行業承壓前行。行業亟待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深化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董奎勇提出,加快培育發展棉紡織新質生產力,要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高端引領,推動創新化發展;堅持責任導向,推動綠色化發展;堅持集約高效,推動協同化發展;堅持開放合作,推動全球化發展。三個“必須”,即:新質生產力要求發展必須高效優化、必須因地制宜、必須高值躍升。三種“模式”,即:“+金融”模式、“+服務”模式、“+跨國”模式。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作題為《向“新”提“質”,助推紡織裝備高質量發展》的總結報告。他表示,紡機行業一季度運行平穩,主要經濟運行指標實現增長,扭轉了去年以來的下降態勢,行業出口雖然延續了去年的負增長態勢,但降幅逐漸收窄。顧平對紡紗機械、化纖機械、非織造機械、織造機械、針織機械、染整機械等紡織裝備技術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對紡織裝備發展重點進行了解讀。他指出,要發揮協會組織服務功能,助推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以標準化體系建設引領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國際化步伐。
編輯 / 王丹陽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