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個體生命的一個甲子,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吉林化纖的60年,是一段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探索歷程;是一段創新躍升、鳳凰涅槃的光輝歲月。60年,伴隨著新中國發展的鏗鏘步伐,吉林化纖見證并推動了中國化纖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60年,懷揣著產業報國的初心,吉林化纖一路向“新”,披荊斬棘,創造了中國纖維品牌閃耀世界的傳奇。
“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在時代的浪潮中,吉林化纖奔涌向前,現有人造絲產能9萬噸/年,占全球的30%,腈綸纖維產能53萬噸/年,占全球的40%,竹纖維產能15萬噸/年,是吉林化纖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碳纖維產業鏈產能23萬噸/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人造絲、竹纖維、腈綸纖維生產基地,全國最大、規格牌號最全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四大主導品種在全球細分領域均處于領先地位。躍上新時代的關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吉林化纖圍繞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方向,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根本動力,再次勇立潮頭、開啟新篇。歷史譜華章,時代塑崢嶸?;厥走^去,一代代吉纖人用智慧和汗水奏響了一曲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精彩樂章,用激情和力量譜寫出一首干事創業、奮勇爭先的青春贊歌。面向未來,吉林化纖正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以科技生產力、文化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為內容,用60年的積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充足養分,用實際行動把美好的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實景圖”。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決定著產業的價值高線與安全底線,構筑著產業的主動權與話語權。智能織造、高性能纖維、碳纖維新材料……多年來,吉林化纖始圍繞基礎性、應用型、開發型開啟顛覆型創新,使關鍵核心技術真正實現自立自強,突出“科技興企”戰略,完善“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創新潛力。 1960年9月,年產3400噸粘膠短纖維項目破土動工。1964年4月,第一束潔白的銀絲噴涌而出,標志著吉林市人造纖維廠正式竣工投產。人造絲是吉林化纖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板塊,卻在科技創新中不斷創造新的增長極。半連續紡通過大型化、勻質化、連續化、細旦化升級改造,帶動產業鏈效率提升50%以上,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果說粘膠短纖維是吉林化纖起家的發展基石,那么碳纖維作為“新材料之王”就是公司搶灘新興產業的關鍵之匙。2008年,吉林化纖獨立自主在國內首創濕法二步法T300級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工業化生產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a的先河。近20年來,吉林化纖經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首創的35K、48K、50K大絲束填補國內空白,并形成了大絲束通用化、高品質、低成本的產業優勢及小絲束專業化、高性能、高精尖技術優勢,獲得47項專利,成為唯一一家擁有干、濕法紡絲雙路線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近年來,吉林化纖堅持碳纖維復材及制品多元化拓展,廣泛應用于汽車輕量化、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風電光伏等領域,并實現了在風電領域快速拓量,現已占據90%的市場份額。2024年,吉林化纖加快推進碳纖維“零碳”制品產業園建設,T700級碳纖維產品穩定運行并逐漸替代進口高端應用領域。向科技創新要動能、向數字轉型要效率。以降低勞動強度為目的,吉林化纖將智能化升級與生產工藝深度結合。上馬高速絡筒機、自動包裝、貼標、碼垛等智能升級項目,引入DCS控制、MES生產管理系統實現自動操作;首創高效碳化線、人造絲絲餅、絲筒大型化改造等;AGV小車及智能化立庫物流系統運用;建立ERP數據共享系統、物流發貨跟蹤系統、招聘管理平臺、訂餐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一步簡化操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六十年豪情壯志,六十載爭創一流。吉林化纖以產業報國的決心,走過了一條不懈求索、不斷奮進的光輝歷程。在突破與創新的浪潮中,吉林化纖不斷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以科技生產力為驅動,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打造產業新質態,構筑發展新優勢。作為體驗價值、情感價值、品牌價值的重要源泉,文化的融入能延長產品周期,提升價值含量,豐富產業形態。作為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民族品牌企業,吉林化纖把民族文化融入企業發展和產品創新的脈絡中,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拓寬中國化纖的價值空間。先進的企業文化是推動吉林化纖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60年凝心聚力、傳承文化,構建了奉獻、敬業、負責、創新、自律為一體的吉纖精神,這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脈相承?!跋窠洜I家庭一樣經營企業”的主人翁精神、“兩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一人搞基建”“錢算分、時算秒,志堅精準保達標”的建設者精神以及“天天琢磨,不停完善”的工匠勞模精神,成為廣大員工躬親踐行的自覺行動,構筑了吉林化纖的精神譜系,在面臨各項大考面前體現了寶貴的價值和堅不可摧的力量。民族文化不僅體現在吉林化纖的企業文化中,更體現在產品體系中。1998年,吉林化纖歷經3年時間,6萬噸腈綸項目建成投產,成功開發出腈綸絲束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20多年來,吉林化纖不斷為腈綸產品注入科技元素,形成獨有的生產工藝配方和技術優勢。借助腈綸纖維和碳纖維的生產技術優勢,吉林化纖致力于以中華之絨,替代德絨,傾力打造了全新的“華絨”產品。華絨產品涵蓋A系列細旦抗起球纖維、S系列細旦柔軟型纖維以及F系列細旦蓬松型纖維等細旦棉紡產品,以及抗菌防螨、遠紅外等一系列功能性產品,代表著吉林化纖最核心的技術、最高端的產品,擁有完善的認證管理體系。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竹子是一種象征人格高尚、清雅脫俗的典型物象。源遠流長的竹文化為竹纖維深受消費者奠定了基礎。2003年,吉林化纖第一次在5噸竹漿粕中生產出了900千克的竹纖維。至此,世界上唯一利用可再生竹資源制造的新型纖維素纖維誕生了,吉林化纖實現全球首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憑借此產品榮獲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2005年,吉林化纖牽頭成立“天竹聯盟”,竹纖維也開啟了聚變發展的新征程。經過近20年的精心培育,聯盟成員從最初的24家發展到如今的超300家,七匹狼、三槍、ZARA等國內外知名品牌都是聯盟成員之一。從竹苗、竹林、竹漿,再到纖維和紗線,聯盟帶動了全產業鏈的互利共贏,“天竹”纖維成為第一個走進法國PV展的中國纖維品牌,代表著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的民族纖維走向了世界纖維的舞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繪就綠色高質量發展畫卷,是吉纖人矢志不渝的信念。多年來,吉林化纖堅持“創新、綠色、協同、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圍繞清潔生產、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循環利用,堅持供給端和應用端同步調整,“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體發展,打造綠色制造體系,完善綠色管理模式,提升綠色增值能力。從綠色原料培育、綠色能源使用,再到綠色制造實施,綠色消費引領,吉林化纖積極構建“4G”綠色生態體系鏈,成為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龍頭企業。在綠色原料培育方面,人造絲和天竹纖維是當之無愧的天然綠色產品。人造絲是一種天然且可再生的植物性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天竹纖維,是從自然生長的竹子中提取出的纖維素纖維,是繼棉、麻、毛、絲后的第五大天然纖維,其織物柔軟親膚、吸濕透氣、天然抑菌、完全可自然降解。在綠色制造實施方面,實施冷熱分流、清濁分流、酸堿分流,推進資源跨界、跨區域整合及梯級利用,積極開展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工作、“三廢”精細化管理、能源循環高效利用,開展STEP、EU-BAT、全國碳排放系統完成碳交易……近十年間,吉林化纖投資7.8億元實施環保升級改造33項,優化用能結構,建立綠色生產體系,在企業總量翻兩番的情況下,水、電、汽消耗沒有明顯提升,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在綠色消費引領方面,除了能源循環高效利用,更積極研發出可循環再生的粘膠長絲——JIRECELL新品。該纖維所選用的原料是由30%廢舊紡織品回收漿和70%的經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木漿制成,通過改變原有工藝路徑,采用新工藝,并投用綠色能源,使清潔生產符合更高標準要求。纖維實現了廢舊紡織品在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的循環再利用,賦予了“舊物料新生命”,以綠色生產力為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方向。
以夢為馬,未來可期。歷經半個世紀洗禮的吉林化纖,逐步形成了人造絲、腈綸、竹纖維、碳纖維四大板塊齊頭并進的良好發展態勢,以“四型創新”催動“創新之花”再結“產業之果”,以產品升級、裝備升級、環保升級引領企業步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新賽道。站在成立60周年的新起點,吉林化纖將繼續乘風破浪,駛向新的彼岸,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綠色、文化生產力構成的合力系統為新引擎,為中國紡織再建錦繡新功。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