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紗是廣東獨有的面料,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時裝品牌的喜愛。近期,香云紗隨著短視頻的爆火,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在各大手工藝博主的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但是,因以黑棕色為主、款式單一,香云紗常常被稱為‘阿婆衫’,年輕人少有青睞,這給香云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帶來了難題。
“傳統香云紗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劉宏喜在近日舉辦的香云紗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發展論壇中表示,要通過制定行業標準、打造高端品牌、多渠道培養人才等方式,以前沿的姿態、時尚的表達,推動香云紗煥發“新生”。
香云紗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被紡織界譽為“軟黃金”。一匹香云紗的誕生,需要經歷“三洗九煮十八曬”,用時至少一年。僅是香云紗染整工藝流程,就包括浸莨水、晾曬、灑莨水、封茛水、煮練、卷綢、過泥、洗滌、曬干、攤霧、拉幅、整裝等十多道工序,前后歷時15天。
香云紗的原名叫做響云紗,起源于其沙沙作響的特點。明永樂年間,廣東就已用薯莨染整、曬制出土蠶絲織物,這就是廣東特產莨綢的前身。20世紀20年代,香云紗達到了鼎盛時期。直至人造絲的問世,廣東絲綢業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一落千丈,至1949年多數曬莨廠已經瀕臨破產,僅剩的曬莨廠也屬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到了建國初期,政府對“莨紗綢”生產戶、廠進行調整合并,組建新工廠,如佛山市、順德縣相繼成立了獨立的佛山曬莨廠、倫教曬莨廠。
如今,香云紗因其除菌、快干、涼爽宜人、輕薄柔軟、不易起皺等特點,吸引了一波小眾追隨者。
?當前,盡管香云紗市場前景看好,但由于現有的香云紗生產企業缺乏交互設計,難以吸引年輕人了解和傳播,導致香云紗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影響了其發展。
事實上,順德香云紗已經以較高的增速增長了七八年,順德的曬莨廠從之前的不足10家,到如今曬莨廠已超過50家,從業人員已有近千人,每年產量遞增,但品牌效應卻不明顯。甚至,目前有許多佛山本土人都不知道有香云紗。
香云紗為什么火不起來?究其原因,目前,香云紗的生產標準還沒有建立起來,整個行業缺乏品牌化,相關領域的工匠、設計師也相對較少......
“如此好的傳統工藝,如果一直被‘阿婆衫’的固有印象阻礙,非常可惜。”佛山設計師、秀工莨作創始人蔡敏認為設計“斷層”是當前香云紗行業存在的現實問題。
“香云紗要想復歸當代生活,特別是讓年輕人接受和喜歡,必須有合理有效的市場策略,有當代設計感的產品序列,有夠響亮的品牌。”錦綸會館絲織業文化展覽館館長王雪說:“香云紗現在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出國門的挑戰,叫得響的品牌對香云紗拓寬銷路至關重要。”
佛山市匠曼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強說:“打造知名香云紗產業品牌,爭取制定香云紗市場標準是目前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能夠打造出一個馳名全球的中國生活文化品牌,更好向全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
“香云紗如果只是一件衣服的話,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去買。”中國美術學院的杰出青年教授、設計藝術學系主任何振紀認為,在當下談香云紗產業發展,要從嶺南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同時也應該打破空間局限,借助各地強大的設計力量,擴大香云紗的品牌影響力。
郭強表示,希望通過香云紗將自身打造成為一個馳名全球的好的中國化生活文化品牌,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需要各方共同攜手努力,將香云紗推廣出去。
如何用數字技術與藝術設計結合保護和傳承香云紗?佛山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文霞認為,將香云紗現有學術研究成果通過企業運作方式轉化為香云紗產業的生產力,轉化香云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目前香云紗行業亟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要推動香云紗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搭建生產、加工、會展、銷售、終端消費一體化的產業鏈,其次是要引入數字化技術,再次需要加大品牌建設投入,促進香云紗市場健康良性發展,最終實現需求側與供給側同頻共振的態勢與局面。
編輯 / 王丹陽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