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意味著企業發展擁有更多競爭優勢。李曉宇表示,清遠距離大灣區最近,運輸半徑小、運輸成本低,生產綜合成本僅為珠三角的60-70%。近距離、低成本,使企業能夠驅動灣區總部和清遠生產基地的疊加、提速發展。
“大”,主要體現在要素供應和保障領域。李曉宇以企業落戶以及發展最為重要的土地要素為例,介紹在距離大灣區最近的南部片區,市級層面出臺《清遠南部片區高質量發展規劃》,南部規劃潛力用地空間達9.19萬畝,增量用地空間非常充足,企業來到清遠不必擔心用地問題。此外在要素保障領域,清遠由全市統籌資源要素,單列指標供應工業企業,并實行“拿地即開工”,確保企業拿得到地、落得下來、發展得好,目前全市工業用地總規模約24萬畝,可用約12萬畝。
“好”,離不開政策、平臺、環境全方位的發力。李曉宇強調,清遠不做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量身定制產業配套政策,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化發展、集群化提升。目前“百千計劃”“扶優計劃”以及數字化轉型專項政策已全面鋪開,對不同特點的企業給予全流程、全方位支持。在承載平臺方面,清遠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作為5個重點主平臺之一,獲得的獎補資金最多、發展空間最大、建設速度最快,并帶動全市產業園區平臺向更高水平邁進。據介紹,園區建設已經實現了全市8個縣(市、區)全覆蓋,且今后工業項目原則上均要入園發展。
“清遠與大灣區實現了交通互聯、營商環境共享。”李曉宇表示,在發展環境方面,清遠生態條件好、惠企政策好、人才支撐好。以企業最為關注的人才引進和支撐方面為例,位于清遠的省職教城在校人數超過14萬人,每年畢業約3.6萬人,目標企業大多是制造業企業。數據顯示,在2023年省職教城相關職業院校綜合就業率達到97%以上,其中裝備制造類畢業生對口就業率接近一半。
記者:朱文華 樊乾
攝像: 邱煒民 江元威
剪編:尹倩影
校對:張鍪
編審:曹晶晶
編委:黃揚梅
來源:新清遠 清遠日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