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宣城高鐵站開車十多分鐘,就到了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全國近一半的羽絨原料、羽絨制品都來自這里。

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
園內二十多家羽絨企業的老板,都操著一口蕭山方言。“今年整個羽絨行業逆勢上揚,我們的羽絨產品同比去年銷售額上升了三成,光是直播就賣出了三四千萬元。”安徽企鵝羽毛有限公司負責人韓炬說,自從企業來到宣城,發展勢頭蒸蒸日上,“我現在在園內有兩個羽絨廠,一個做原料,一個做制品。”
韓炬從事羽絨行業已有三十多年,之前的老廠在杭州蕭山區新塘街道。2019年前后,他與一批蕭山企業家集體將工廠搬到了宣城。此時正值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借著這股東風,一片羽毛飄過了240公里,寫下了浙皖產業合作史上的一段佳話。
政府帶隊給外遷企業找“婆家”,還派了“陪嫁丫鬟”
新塘街道是“中國羽絨之都”,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全國的80%,出口歐洲、美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隨著城市發展,土地要素制約、人力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增加等問題日益凸顯,羽絨產業市場占有率開始下滑,部分企業也因城市規劃調整面臨拆遷。
為了保住“羽絨之都”的牌子,新塘街道提出了“外拓基地、內強總部”八個字,主動開展整體戰略轉移。為了給羽絨企業找個好“婆家”,新塘街道帶著轄區企業,用兩年時間調研了二十多個長三角城市,最終將目光放在了240公里外的安徽宣城。
“這里坐高鐵一小時就能到,可用土地超過3000畝。”韓炬算了一筆賬,“用地成本,宣城不到蕭山的十分之一;能源方面,蕭山用天然氣,這里用蒸汽,便宜了一半;房價、物價等生活成本更是不能比。”
宣城良好的營商環境也給蕭山企業家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宣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園成立專班,統一為企業代辦項目建設和生產手續,實現“一次不用跑”。“當時,整個管委會才十來號人,直接抽出了四個服務蕭山企業。”宣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管委會數字經貿局局長朱之堯回憶。
這樣的高效服務,進一步幫助企業降低了成本。以規模最大的華英新塘羽絨項目為例,僅20天就完成規劃核實、竣工驗收和不動產登記,提前近一年實現投產,直接降低企業財務成本上千萬元,增加產值3億元。

華英新塘羽絨項目
找到了好“婆家”,“娘家”新塘街道并未就此撒手。時任新塘街道經管科科長喻國強作為“陪嫁丫鬟”,被派往宣城長期駐點,為蕭山企業排憂解難。在兩地推動下,二十多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建投公司,負責宣城羽絨產業園的運營管理以及與相關部門的對接,“有重要的事項或是難題,甚至可以不經預約直接找市委書記、市長。”
在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入駐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的蕭山企業迅速吃下了“定心丸”,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最初要外遷,我其實也有顧慮,就先放一個車間試試看,結果第一年就做到了6億多元,于是就全部轉移了過去。”安徽華英新塘羽絨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關水說,今年一到八月,公司銷售額已超過了17億元,預計全年可突破20億元。
遷入地與遷出地各得其所,經濟賬與生態賬實現雙贏
截至目前,宣城新塘產業園共有21家蕭山羽絨企業,其中規上企業19家。他們為宣城帶來的,是一條完整的羽絨產業鏈、數千個工作崗位以及每年上億元的稅收。
那么,作為企業遷出地的新塘街道,又在這一過程中收獲了什么?位于新塘街道的新螺路,不少羽絨企業的舊址就在這條路的兩邊。“窄窄一條路,當年至少聚集了幾十家羽絨企業。那時候走在路上,空中鵝毛亂飄,水里也有一股難聞的味道。為了這個事,居民跟企業沒少鬧矛盾。”當地居民回憶。
如今,隨著部分羽絨加工廠外遷,新螺路也迎來了新生。最西端路口的柳橋羽絨廠,拆遷后建起了銀泰百貨,周邊則是嶄新的商品房小區。從新螺路最西端一直走到東邊的大螺山,沒看到一片鵝毛,路上經過的四條小河也都是碧波蕩漾、毫無異味。


如今的新螺路

新螺路附近河道
騰籠換鳥,騰出了綠水青山,也騰出了發展空間。新塘街道利用騰出的土地建設跨境電商園區,招引優質企業,編制完成《新塘云創智谷規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零售、高端制造等,積極推動傳統羽絨家紡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總部經濟。目前,新塘共有100多家羽絨企業,年均羽絨產值100億元以上,羽絨出口50億元,占全國出口額的60%。
新塘的綠水青山回來了,宣城的綠水青山怎么辦?在羽絨產業園,一條人工挖掘的“護城河”環繞四周。“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系統,95%的水可以在車間內循環使用,剩下的再集中到羽絨園處理廠進行深度處理,達標后進入‘護城河’,企業再從河里取水,從而形成閉環。”喻國強說,從建園之初,他們就嚴把環保關,投入巨資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堅決不把污染帶給宣城老百姓。
如今的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河邊能垂釣,空中無毛飄。除了整齊干凈的工廠,園內還有羽絨博物館、檢測中心、展覽館、參觀走廊……“即使放在全球范圍,宣城的這個園區也是第一流的。很多外地同行來考察后,完全顛覆了對羽絨工廠‘臟亂差’的印象。”孫關水說。

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
目前,宣城新塘羽絨園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18個長三角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羽絨園二期項目也正在推進中,已有三家羽絨制品相關企業入駐投產。
來源:杭州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