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七屆九次常務理事擴大會在汕頭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發表題為《應創新改革之道,成新質發展之勢》的主旨發言。現將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應創新改革之道,成新質發展之勢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科學謀劃和系統部署,為產業發展帶來時代機遇。新征程上,紡織行業需要準確把握新坐標,實現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何以立,以何立”?汕頭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與排頭兵,給出了時代方案。汕頭紡織服裝產業歷經40多年發展,已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內衣行業成為活力汕頭、時尚汕頭的靚麗名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幕拉開之際,我們相聚這片改革的熱土,以“立破并舉,競合共榮”為主題,立足時代大勢,討論未來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首先,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七屆九次常務理事擴大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與時代同頻,以創新為引,積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紡織工業實現了規模總量的跨越式增長和發展質量的顯著提升。中國紡織制造能力一騎絕塵,屹立于世界產業之巔。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穩定在6000萬噸以上。2020~2023年,紡織服裝出口總額連續四年保持在3000億美元以上,對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增長貢獻率超過50%,連續30年位居世界首位。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活力得到有效激發。2024年共有5家涉紡企業躋身《財富》世界500強,2023年有402家紡織企業被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紡織服裝產業鏈長、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占比99.8%。行業帶動全社會2000多萬人口就業,發展直接惠及“三農”,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穩定、優質、高效的纖維供給體系,構筑著經濟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質基礎。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紡織行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科技創新有高度。遵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依托完備的技術階梯,紡織行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持續涌現,也對戰略產業、未來產業形成有力支撐。高性能纖維產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2023年出口額同比增長14.4%。紡織機械自主化率超過75%,出口額居世界首位,高端裝備關鍵基礎件國產化率超過50%。產業用紡織品2023年產量穩定在1900多萬噸,在關鍵應用領域的國產化率持續提升。數實融合有深度。從工業互聯網到柔性供應鏈,從智能制造到智慧營銷,數字經濟推動流程再造、范式革新,拓展需求場景、價值半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引擎持續強化。盛虹集團的“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產品跟蹤率達到100%,產能提高8%。寧波慈星研發出全智能化工業機器人和“一線成型”的智能制造裝備,自主作業,提升效率。“AI+科學”“AI+設計”成為新的創新創意范式。凱賽生物將AI技術引入生物制造研發體系。時尚引領有熱度。國潮正興,國風正盛。與新中式相關的美學文化、創意理念、品牌體系,成為中國時尚產業新的突圍路徑。圍繞大師、大牌、大事,世界級品牌崛起,專精特新企業、設計師品牌快速成長。Brand Finance 2024年中國品牌價值500強中,有15個中國服飾品牌上榜。波司登、安踏、江南布衣、愛慕等一批優勢服裝品牌引領時尚的浪潮。內容電商、平臺經濟賦能,新興品牌、細分品類實現涌現。綠色發展有刻度。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行業以低碳、資源效率和社會包容性為重點,以集約化、減量化、低碳化、循環化、清潔化為方向推動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轉型。如浙江佳人、福建華峰采用化學法生產再生聚酯,實現紡織品閉環循環再利用;泰和新材推出Ecody®織物可持續色彩解決方案,生態友好、低碳清潔,水資源可實現100%循環利用。中國紡聯LCAplus平臺實現一站式產品碳足跡測評、認證和標簽推廣。全球合作有廣度。紡織行業既強化與傳統市場的經貿合作,也充分用好共建“一帶一路”、RCEP協定等協議帶來的戰略機遇,產品、產能、品牌、資本全球融通。過去十年,行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達60億美元,約占行業全球投資比重的50%。Shein、Temu、TikTok Shop等平臺迅猛崛起。安踏、恒力、恒申、李寧通過并購、控股等方式實現全球發展;沙特阿美與榮盛、盛虹、恒力等展開戰略合作。融匯全球資源、服務全球市場,行業成為全球紡織供應鏈平穩運轉的重要保障。今年以來,面對復雜的內外環境,紡織行業堅持穩中求進,產業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1~7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1~8月,我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9046億元,同比增長0.3%,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0%;1~8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為1977.7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紡織品出口金額為930.7億美元,同比增長3.5%;服裝出口金額為1047.1億美元,同比下降1.0%。產業效益逐步改善。1~7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7366.2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較上年同期回升10.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874.4億元,同比增長20.1%,增速較上年同期回升38.2個百分點。紡織企業投資信心有所增強。1~8月我國紡織業、服裝業和化纖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3.5%、15.5%和4.4%。行業先進產能不斷增加。工信部近日發布《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指出到2027年,棉紡行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化纖行業滌綸長絲設備的更新換代率進一步提高,印染行業生產綜合成本降低5%-10%,預計全行業完成更新超25萬臺(套)設備,拉動投資2500億元。紡織行業的平穩運行,增強了產業向“好”向“新”的韌勁和持續性,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實踐,有力推動了產業向更高級形態和更合理結構躍遷。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全球合作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將穩定在3.2%。地緣政治沖突結構化、整體化、長期化趨勢明顯,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持續延宕,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與社會的發展。9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目標范圍下調50個基點,帶來新的波動,也被視為“經濟疲軟的信號”。全球變局,是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新的外部形勢。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破壞國際貿易秩序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對華301關稅最終措施發布公告,宣布將提高部分中國商品關稅。《歐盟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與歐盟出口的產品有直接競爭的市場范圍接近40%,而2002年為25%。離岸制造、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廣泛發展。歐美采購商的訂單有所轉移,全球貿易和生產格局深入調整。中國對越南、墨西哥、印尼、印度等國家的中間品貿易成為趨勢。2023年,中間品貿易增長迅速,中國進出口中間品25.53萬億元,占整體進出口總值的61.1%,創歷史新高。行業要在國際合作格局變化中,平衡風險與機遇,在國際競合體系中找到發展方向。新一代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不斷深化。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快速變革。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數據,2030年全球機器人將以20%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1200億人民幣的規模,其中服務機器人將以24.6%的增速達到6300億的規模。以石墨烯、超導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新型編織摩擦電纖維材料等為代表,纖維材料正在加快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智能化與生態化發展。以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為方向,生產加工工藝持續升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涌現,行業需要前瞻布局,加快融合轉型,把握主動性。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產業的價值判斷、內在關聯與成本優勢正在重塑。全球共同推進“碳中和”目標,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電池法案、英國CBAM、航運碳減排等氣候貿易規則正在帶來新的調整。低碳轉型的原則、機制和規則正在激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共同減排。我國從今年6月的《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到8月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均強調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總體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行業需要加強綠色規則與標準引領,推動全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從頭到腳,由內而外,針織勾連著新工藝與新潮流,是貼身貼心、舒適舒展的產業。上天入地,探海攬風,針織編織著新技術與新場景,是跨界跨越、創新創造的產業。以有形結構,呈無限可能,針織在力美交織、技藝融合中,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服務重大戰略需要,是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近年來,針織產業的規模優勢、體系優勢不斷強化;制造能力、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針織服裝產量在整個服裝占比出現結構性變化,2019年占比超過機織服裝。目前,針織服裝產量占比為66.19%,較2022年提高4.06個百分點,比疫情前2019年提高近12個百分點。2024年上半年,針織行業供需兩端延續平穩增長態勢,內銷市場持續復蘇,出口保持平穩,企業經濟效益趨勢向好。1~6月,針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上漲3.20%,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92%。1~6月,我國針織產品出口503.68億美元,同比增長4.45%。行業在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中取得重要進步。我國圓機產能占世界圓機產能的80%左右,中國橫機的產能占到世界橫機產能的70%以上。針織行業智能裁剪、智能吊掛、智能物流以及智能倉儲的全流程化智能建設穩步推進,數字化車間、5G智能工廠加快建設。從原料到工藝、裝備到產品,環保、低碳成為產業轉型的理念。針織印染連續加工,多纖維品種產品染整技術;非水介質染色、低溫染色、泡沫染色等綠色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順應市場新變化,滿足消費新需求。從內衣、襪子、泳衣到運動服、休閑裝、西裝,針織覆蓋各類服裝,正呈現全場景應用。順應健康消費、運動消費、時尚消費、綠色消費的新趨勢,針織服裝正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高舒適轉變,個性化、多元化、場景化應用凸顯。如浙江海寧葉氏為中國射擊隊出征巴黎奧運會提供了速干、抗菌且耐磨的“科技戰衣”。恒源祥的易護理老年內衣套裝、上海龍頭家紡的純棉抗菌毛巾等入選工信部《2024年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智能心電監測服裝、智能跑步運動服等將科技與運動相結合,提升運動裝備的功能性。作為實現先進結構材料的重要手段,針織行業以“編織”技術重新定義紡織、改變世界。針織復合材料是針織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結合的重要領域,特別是高性能材料特種針織結構、復雜異性結構、一體成形結構等滿足各類特種產品的應用。如經編人造血管成為臨床中應用最多的一種人造血管編織方法;經編大隔距充氣材料應用于游艇、氣墊等的基體材料,未來還可用于海上發電平臺、航天柔性艙體等;大絲束碳纖維多軸向經編材料發展迅速,廣泛用于風電、高鐵、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針織產業具有流程短、投資小、見效快的特征,是創業的熱門領域。特別是毛衫、襪業等,是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有力賽道。經過多年發展,針織行業已經形成覆蓋東中西部的9大內衣產業集群、5大襪業產業集群和3大毛衫產業集群。如清河縣發展“專業市場+電子商務”模式,擁有淘寶鎮6個、淘寶村71個,京東、淘寶、唯品會等網絡店鋪3.5萬余個,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富民強縣之路。浙江諸暨的大唐襪業已發展成為年產襪子超250億雙、產值規模超700億元的富民產業。產業的發展對于激活市場創新活力與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四、順應新質生產力要求,把握針織行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中國紡織進入全球化發展新階段,企業出海是大勢所趨。依托強大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供應鏈優勢,“Made in China”的全球辨識度和認同感不斷提升。作為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面對國際供應鏈“交叉融合、分區綁定、不可分割”的新格局,針織企業已不能僅依靠產品出海參與全球貿易和分工,探索供應鏈出海、品牌出海勢在必行,通過合資、并購整合資源才能實現全球布局。面對有效需求不足,市場內卷加劇,跨境電商等成為企業把握出海機遇、尋求新增長曲線的重要路徑。要推動更加多元化的市場布局,加強與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區域合作。要推動本土化創新,合規化發展,以多元化、優質化供給嵌入國際市場體系。智能制造已經進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新階段。AI賦能下制造向著自主感知、自主學習、自主決策、自主執行的智能化方向演進。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白皮書指出,在新晉燈塔工廠中,基于AI的創新不僅使生產效率提升2~3倍,服務水平提升50%,也使缺陷率降低99%,能耗改善30%。同時也要看到,大模型在制造領域落地與深化應用的一個核心難題在于數據。將散落在各生產環節里、閉鎖在人員經驗中、運行在軟件平臺上的關鍵技術、流程、工藝數據,匯集、整理、封裝形成高質量數據集與語料庫,是人工智能時代行業實現換道超車的關鍵。把握人工智能風口,要適度前瞻布局,做好制造知識、工業機理與核心軟件、關鍵裝備的高效匹配,做好“人工智能+”的系統解決方案。我國針織工業基礎領域面臨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從2023年中國紡機進口金額看,輔助裝置及零配件中,排名第一的便是針織機用28號針以下的彈簧針、鉤針及復合針。目前在中高端市場,無縫內衣使用的針織油幾乎全部被國外品牌占據,如克魯勃、Arkle等。高精度、高質量的針織裝備同樣是產業創新的重點領域,如高密提花技術、高速經編技術等。關鍵裝備、關鍵零部件、關鍵原輔料是新質生產力的重心,也是產業安全穩定的根基。要加強基礎研究、前沿創新,強化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和競爭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征程已經開啟,中國進入了新的“改革時間”。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入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紡織行業正經歷一場思想觀念的大轉變、發展方式的大變革和利益格局的大調整。希望針織行業守正創新,挺膺擔當,以新質新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針織行業要在結構創新、織造方式、成型技術等方面,圍繞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加強基礎性、顛覆性研發。深化創新合作,發揮區域創新中心、創新示范區的帶動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形成一批國際領先、應用示范性強的標準,提升行業國際標準話語權。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融合發展。根植傳統文化,融合當代文化,賦能時尚發展與品牌建設。要把握文化的發展規律,提升設計能力,打造融合生態,提升情感、美學、體驗價值,構建中國時尚風格和東方美學。順應新生活方式,聚焦新興與細分品類,推動針織流行趨勢研究。推動產品創新示范基地、時尚品牌孵化基地、時尚創意中心建設,發揮引領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企業,推動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國際化進程。要加快發展以中國時尚美學為核心的AIGC,形成數據-工具-平臺-產業的生態閉環。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積極穩妥推進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推進綠色原料、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消費以及回收再利用,打造綠色供應鏈、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中有效識別、量化和減少碳足跡,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綠色協同與低碳創新。推動企業做好碳核查核算,加強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環境影響等研究。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以行業發展帶動人民生活改善。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和ESG實踐。對接區域重大戰略,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既要把握機遇、積極搶位發展,又要立足實際、善于錯位發展。深化東中西部產業的務實合作,完善產業合作平臺和機制,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等方面的融通。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平衡好原地升級、國內轉移和全球發展的關系。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機遇,加快出海步伐,開拓新興市場,發展跨境電商,推動貿易、投資、產能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我們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大潮中,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升級、前沿技術產業化落地,開啟時代新篇,編織錦繡未來。
來源:中國紡織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