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
聚焦許村鎮
播出《文化中國行
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
傳統非遺技藝助推新中式美學熱潮》
具體內容如下
近日,“非遺傳承 國風潮涌”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系列活動,在浙江海寧與觀眾見面,來自全國各地的紡織非遺傳承人,新銳服裝設計師等匯聚一堂,共同見證傳統技藝與時尚潮流交匯的服飾文化盛宴。
T臺上宋錦、云錦、蜀錦與時尚潮流相得益彰,展示中華服飾文化的歷史與底蘊。設計師將紡、染、織、繡、印等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手法相融合,帶觀眾近距離體驗東方審美,感受國風國潮最新流行趨勢。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達到2.05萬億元,同比增長9.44%。隨著新中式美學的持續升溫,我國豐富的紡織非遺技藝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時尚設計師的創意源泉。

在保持原有非遺技藝文化屬性的同時,融入現代科技、時尚設計賦予傳統織錦的新變化,讓非遺技藝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本屆紡織非遺大會上,來自苗族、畬族、彝族、黎族、蒙古族、羌族、傣族等10個少數民族的非遺傳承人,向觀眾展示了運用傳統紡織非遺技藝打造的文化創意產品。

記者注意到,從項鏈、耳墜到圍巾、手提包等,傳承人的文創設計并不少,但專家也表示,這雖然代表了傳承人與市場對接意識的逐步增強,但另一方面這些文創產品也存在同質化的現象,凸顯出非遺技藝在創意與設計方面的不足。
需要更多的有現代審美能力,有時尚嗅覺的一些設計師,來把這些紡織非遺技藝,運用到現代服飾里面。
應該跟產業有一個相互的結合,如果我們的非遺元素能夠和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研發、生產、制造、銷售能夠結合起來的話,對于我們的非遺是一個巨大的拉動,所以產業化、市場化乃至于進入生活化,我想這是我們下一步的一個目標所在。
作為國內目前非遺大類中唯一由國家級行業組織舉辦的非遺品牌盛會,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已成功舉辦八屆,有效帶動更多力量參與非遺保護,體現了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服務人民群眾的當代價值。本屆大會首次走進了紡織產業集群地,走進了紡織專業市場,也是首次在鄉鎮舉辦,旨在更好地依托海寧許村紡織產業集群力量,推進紡織非遺的產業化、市場化和生活化。
海寧將借助此次大會舉辦的契機,深化紡織非遺領域合作,不斷匯聚時尚元素、吸納時尚人才、培育時尚企業,打造全國紡織非遺時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