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經濟格局中,貿易摩擦與關稅調整已成為常態。最近,歐盟宣布對進入歐盟的小包裹征收手續費,這一舉措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央視新聞報道,5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中方希望歐方能夠堅守開放承諾,為中國企業提供一個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這一事件不僅是中歐經貿關系的一個縮影,更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利益博弈的生動寫照。疊加此前特朗普政策的影響,全球紡織品需求市場將發生深刻變化,影響中國紡織企業的供應鏈布局。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歐經貿關系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世界經濟格局正經歷著深刻變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已從超過80%降至58%,而新興市場國家迅速崛起,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則從約15%上升至42%。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積極擁抱全球化,對外投資逐年增加,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據法新社、英國BBC等5月21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二,歐盟宣布,計劃取消對價值低于150歐元(約合人民幣1225.1元)的進口小額包裹給予免稅的政策。
取而代之的是,歐盟將對每年涌入境內、直郵至消費者家中的小包裹征收每件2歐元(約16.335元)的統一費用;若小包裹先運送至歐盟境內倉庫儲存,則按每件0.5歐元(約4.084元)征收費用。
報道稱,新規所涉及的小包裹,絕大多數來自于中國,這可能對Temu和Shein等中國跨境電商的業務構成新的影響。數據顯示,去年有46億件此類小包裹進入歐盟,其中91%源自中國,且數量預計還將持續增長。

2024年進入歐盟、低于150歐元的進口電子商務商品數量?!督鹑跁r報》制圖
BBC報道指出,歐盟此舉出臺前,美國特朗普政府已取消對價值低于800美元的中國小包裹的免稅待遇。有擔憂認為,原本銷往美國的低價小商品,可能將大量涌入歐洲,沖擊歐盟市場。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雙方同意在90天內降低關稅,將稅率下調115%。
路透社5月14日引述兩名物流專家的話稱,美國對中國小包裹征收的關稅,在從120%降至54%后,再次“悄然”降至30%。
“很明顯,特朗普先眨眼了,相較之下,中國沒有對其政策做出任何重大或顯著性的改變,”美國經濟學家拉里·薩默斯5月12日接受CNN采訪時指出,“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犯了錯,通常最好的做法是改正錯誤,后退一步,即使這會帶來一些尷尬?!?/span>
中歐經貿關系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歐盟對華出口額為2133億歐元,同比下降4.5%;自華進口額為5178億歐元,同比下降0.5%。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依然是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這一數據背后,反映出的是中歐之間緊密而復雜的經濟聯系。然而,貿易逆差問題也逐漸凸顯,歐盟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高達3045億歐元。貿易逆差本身是一個正?,F象,但長期累積可能導致產業鏈脫節,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全球化的影響與挑戰

全球化帶來的積極影響顯而易見。據環球時報研究院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1個發展中國家及俄羅斯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近9成受訪者認為“全球南方”國際地位的提升能夠使國際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了1.5億個就業機會,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從1990年的19億人減少至2019年的6.5億人,貧困發生率在30年內下降了60%。同時,全球商品貿易額從1990年的3.5萬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25.3萬億美元,國際貿易的增加使得商品價格降低,從而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全球化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制定全球化規則、管理全球化進程的發達國家,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浪潮反而盛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其著作《全球化逆潮》中指出,每個國家在全球化中都有贏家和輸家。如果贏家能夠拿出部分收益與輸家分享,那么每個人的境況都將得到改善。但遺憾的是,贏家作為一個群體往往是自私的,特別是在美國,金錢在決定政治結果上具有巨大影響力。

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困境

美國作為曾經的工業強國,如今卻面臨著制造業空心化的困境。自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然而,隨著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的金融業及其上下游產業迅速壯大,制造業則逐步衰落。從“鋼鐵帶”“煤炭帶”變成“鐵銹帶”,“汽車城”底特律一度變成“鬼城”,美國制造業的衰落令人唏噓。
為了重振制造業,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奧巴馬時代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到拜登政府的三大法案,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和補貼推動制造業回流。然而,這些措施并未取得預期效果。高盛的研究認為,10%的關稅上調可能會使制造業就業人數增加0.2%至0.4%,但更高的投入成本可能會在其他行業削減約50萬個工作崗位。美國傳統制造業的衰落,并非僅僅因為全球化和外國貿易協議,更是技術進步和自動化的結果。

中國紡織業如何突圍破局?

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正踐行著“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發展邏輯。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構成了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基礎。超過1億的制造業從業者用他們辛勤的汗水,澆筑出“世界制造業第一”的基座。如今的中國供應鏈早已通聯世界,韌性十足。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企業從政府到企業都在尋找應對之策。一方面,中國企業通過出海,將部分產業鏈遷移到境外,同時保持關鍵環節在國內。TCL在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波蘭、墨西哥、巴西等9個國家,累計布局了46個研發中心、38個制造基地。這種“溢出”戰略不僅帶動了當地產業升級,也為當地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

2024年,四川省宜賓惠美線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出口方面表現亮眼。企業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南亞、非洲、南美洲的3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出口銷量7722噸,同比增加499噸,增幅為6.91%,出口金額達4028萬美元。惠美線業總經理助理駱鳴表示,企業將構建多元化的出口市場,針對東盟、中東、非洲等不同的區域成立專門事業部,提升營銷服務工作質量,通過新增產品品種,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盡量規避全球貿易混戰帶來的影響。

結語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國利益緊密相連。歐盟對小包裹征收手續費,只是中歐經貿關系中的一個小插曲。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做出正確的歷史選擇。中國堅定選擇改革開放,積極踐行多邊主義,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勇敢擁抱守正創新。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供應鏈的韌性與機遇,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只要我們在開放中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溝通中擴大國際合作,就一定能找到互利合作的多贏之道,把全球化的“蛋糕”不僅做得更大,也分得更好。
來源:新經濟學家、新浪財經、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紡織報、觀察者網、落英財局